定慧品在《六祖坛经》和在其他佛学经书中的区别 回答要详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12: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8:34
《定慧品第四》出自唐代惠能的《六祖坛经》。在《定慧品第四》中,惠能向信众讲论定与慧的关系。惠能认为: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定慧一体,落实到日常活动中就是心口俱善。
定,是由戒生出来的,由定才能发慧,这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你能持戒,可以得到无漏;你能修定,也可以得到无漏;你能发慧,也是得到无漏。所以你想要得到定,首先要持戒。怎么叫持戒呢?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定慧第四,是第四品。
把浩瀚的佛法简要地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是中国僧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印度的佛法实在太多太繁,往往使人摸不着头脑。中国人的传统之一就是喜欢简易直截。所以,通过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终于把浩如烟海的佛法归纳成为这么三条纲领,一般人学修时就容易掌握了。在天台宗那里,更精炼为止观,止是定,观是慧。而禅宗呢?则只谈明心见性这一着,不论涉及到佛教哪一个领域,禅宗都是这么一着。这里六祖讲定慧品,仍然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到禅宗极大的灵活性、随机性,都是要把你朝自己的心性上引。
禅宗讲明心见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戒也是这个,定也是这个,慧也是这个;世间是这个,出世间也是这个。把一切法的界限打破,明明白白指出这个来的,是禅宗,是从禅宗开始的,佛教其它各宗各派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就是不二法门的精义,而且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自性之中,不需要别处去找。你看,在家出家不二 ,戒定慧不二,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不二,西方净土、东方秽土不二,烦恼菩提不二,生死不二,等等等等,一切回归不二。这样,你要解脱,你要成佛,中间就没有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了。这一点,不是禅宗故意指出来的,佛法的真理就是如此。若以教下来讲,戒是戒,定是定、慧是慧,各有各的一整套学习和修持的方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由戒生定,又由定生慧。禅宗不这么讲,既然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离自己,那么谁在修戒、修定、修慧呢?禅宗认为,戒就是定,戒就是你;定就是戒,定也是你;定就是慧,慧还是你。根据这个道理,禅宗还认为,教下讲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对的,那也并非只此一路,还可以由慧生定,由慧生戒嘛。一个人若经开悟,有了智慧,那个心就不动了,心不动,就是定,不动心,就能守戒。譬如知道狗屎吃不得,是慧;不论别人怎样吹嘘狗屎好吃,我不动心,不上当,就是定;没有像别人那样吃狗屎,并且永远不吃就是戒。
一般人把定讲得太远,太玄了,总与自己不挨边。有的人学向很好,讲戒定慧一整套,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他全懂。说定,四禅八定讲得头头是道。说慧,三身四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等都会谈。但在生活却把持不住,烦恼多得很,他自己也明白,于是想修定来改变自己,但是不行,一坐下来就打妄想,弄得自己苦恼不堪。这就是与戒定慧隔了一层,而且越走越远。要知道,生活中就是戒定慧的道场,永嘉大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里戒定慧全有。永嘉大师还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这就是禅宗的方法与境界。你若把你自己忘了,把戒定慧当作学问,当作知识,当作自己以外的东西来把握它,或者用它来改造你自己,这就走了弯路,往往也不易得力。若知道戒定慧就是自己、就是自性的功用,其中就有戒、有定、有慧,那么障碍和鸿沟都无影无踪了。生活中的一切无不在戒定慧之中,所以才有那种洒脱自如的境界。所以我常说,有的人双脚一盘时有定,双脚一放时定就没有了;白天人众之中知道守戒,无人之处心就动了,晚上做梦时就管不了许多了;打开经书时有慧,面对自己的烦恼时慧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所以六祖说:“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惠能向信众讲论定与慧的关系,惠能认为: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定慧一体,落实到日常活动中就是心口俱善。
定与慧均等修持,是禅宗的一大特色。在教下,讲的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样就是渐修次第的观点,不是禅宗的观点。在《定慧品第四》中,六祖开示修行者: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宗下行人,要把定与慧看做是一个统一体,定而无慧是枯寂,死水不会藏龙,慧而无定是狂慧,纷然而失其心。寂寂是惺惺的寂寂,惺惺是寂寂的惺惺,才是禅宗定慧等持的本旨。
在《定慧品第四》中,六祖阐述了禅宗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修行者要清楚,什么是无念,什么是无相,什么是无住,这是禅宗修持的关键,不要含混不清。所谓无念的念,就是在境上所生的心,这就是妄念。无念就是无妄念,妄念就是邪念,无妄念也就是无邪念。无相的相就是有差别的二边之相,如有与无,善与恶,苦与乐,生与灭,爱与憎,怨与亲等这些都是境相。无相就是无这些差别之相,离这些差别之相。六祖说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的住就是执着,六祖说: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