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凝炼度,即值得人反复阅读。是什么意思?求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6:03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呢。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 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 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 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年味道.这时,看一篇两篇倒罢,看多了,就不由得会出现阅读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在写作时,只有对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编织,努力提高文字的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就像“浓绿万枝红一点”,也会让人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顿觉一种发现的愉悦. 在一次以“人生追求”为话题的写作中,众多泛泛而谈的习作里,我发现一篇与众不同.它是这样开头的: 泰戈尔说:“绿草求它地上的伴侣,树木求它天空的寂寞.”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由一草一木巧妙入题,别致新颖,自然流畅,令人叹服. 由此看来,在写作时,为避免那些僵化的、硬梆梆的腐朽文字走进作文,必须让语言“与时俱进”,求新、求美.
三、永驻真情
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魂魄所在.只有发自内心、抒发真情的语言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古往今来,大凡至情至性之文皆流传下来,历久弥馨.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然而当前学生作文的一大诟病即是语言无味,缺乏真情.这一点已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实,中学阶段,青春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都是好文章,只不过没能用心用情去写罢了.在一次练笔中,我读到一篇朴实无华却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春天的第一朵鲜花》,这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母亲,用粗糙的手掌不停劳作,为了我的明天;我的姐姐,在青春年华四处奔波,为了我的学业.我爱她们,因之而爱天下所有平凡或不平凡的女性……我在心底里想对她们说:“你们!永远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给平凡世界带来了美丽和真情……” 事实证明,只有以情缀文,文章才会具有亲和力.中学阶段,应该把心情鲜活地呈现在纸上,让快乐和伤感、喧闹与沉静,一起构成文章的底色.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