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四念住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9:05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教基本修持方法.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身念住
--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受念住
--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乐舍,三种皆是行苦,因为它无常变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心念住
--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无有一念停留,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一种错误,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永恒不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法念住
--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而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受比较微细,心比受微细,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四念住(身受心法)被上座部佛教视为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心所有物)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编辑本段]出自
从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经曰:「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住。」「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上座部佛教圣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
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参见《大念住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9:06
念无常是佛法基本修行方法之一,所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就是要常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凡夫的起心动念念不停,无法保持,因而感召身体与世间境界同样无法永恒保持。念无常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执著虚幻无常的世间幻象,要追求真实永恒的自性,发心出离六道轮回。
四念处观是佛法修行入门的重要方法,无论大乘小乘都不可缺少,并非大乘就不需要。明朝高僧蕅益大师提醒修行人,四念处是“佛法总关”,若不依四念处修行,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不是真修。
地藏三经之一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也告诫出家在家,不能修学四念处等法,必定招来种种障碍,废修道业。
近代印光祖师常常提醒念佛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就是念无常的具体落实。
如果出离生死无常的愿望不恳切,念佛也很难往生,其他修行更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前,交代后世弟子,要依四念处住,也就是以四念处作为修行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9:06
四念住
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指集中心念於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又作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次第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之观法。念,含有慧观之义;住,即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净、苦等观慧时,其念能止住於其处。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载,修习四念住之法,系以自相、共相,依次观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别之自性;如身之自性,为四大种所造之色。共相,则为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皆具有非常、苦、空、非我等之性。
四念住即:(一)身念住(梵 kāya-smrty-upasthāna,巴 ka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身念处。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二)受念住(梵 vedanā-smrty-upasthāna,巴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受念处。即观於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由,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
(三)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四)法念住(梵 dharma-smrty-upasthāna,巴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法念处。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四念住之体皆各有三种,称为三念住。即:(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处。以能观察身、受、心、法之闻、思、修等三慧为体。(二)相杂念住,又作共念处。以与慧同时存在之心、心所(精神作用)等为体。(三)所缘念住,又作缘念处。以慧所缘之对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为体。
四念住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二种。即:(一)别相念住,为四念住之各别观法。(二)总相念住,为总合四念住之观法。又四念住中之前三境为杂缘,第四法念住则通於杂缘与不杂缘。唯观法念住者,称为不杂缘;於身、受、心、法等,或观二境、三境之合缘,或总观四境之合缘,则称为杂缘。若修习杂缘法念住,可入四善根位。
此外,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举出四念住依次趣入四谛之说,即由身念住趣入苦谛,由受念住趣入集谛,由心念住趣入灭谛,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中阿含卷二十四念处经、长阿含卷十「三聚经」、增一阿念经卷十一、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念处(智顗)卷一、卷三、大乘义章卷十六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9:07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9:07
应该是四念处吧: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学四念住是什么?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佛教基本修持方法.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身念住 --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受念住 --观受是苦:观...
谁知佛法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详义,请赐教於我,谢谢!
【四念住】即:身念住,念身不净;受念住,念受为苦;心念住,念心无常;法念住,念法无我。《佛学词典》修观时四种所缘行相: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藏汉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V1.1】【四正断】四意断,四正勤。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修证意义之四念住
四念住的内容就是身、受、心、法 ,为什么叫四念住呢?因为佛陀入灭的时候对弟子的遗教是要依四念处而住 ,通过对四念住的观照、透视 ,最后达到无住而住的自在安祥境界 ,而我们如何去观察呢?1、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源 ,老子说:“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通过身体就知道身体的痛苦...
四念处是什么意思?安顿心念的处所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四念住能开悟吗南怀瑾
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做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做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
谁能帮我搜集一下佛家的术语,感谢!!
35、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36、四德:常,乐,我,净。37、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38、四念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39、四姓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40、...
无为不二:《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水平?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吗...
四念住是佛陀总结的自我观察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感受、思维以及外界事物的真实状态。不二理念则强调所有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统一和无二的,不涉及对立与二元性。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深陷焦虑与痛苦中的人转变为了开悟者,强调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区分。在开悟的过程中,作者...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中的一种觉知法门,它有四部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成:精细地觉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变化、以中正的、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地观察。其观察对象是身体、心和念头,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转换为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思考。假如你想要读懂一个关键的生命事件...
什么是般若智慧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实相般若:在佛学的文字上, 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
上座部的内容摘录
身念住是四念住中第一念住,他们视为唯一的道路来理解,即此亦可见他们对禅定所持的极端态度。他们的禅定并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心性加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他们对心理过程的分析是非常细致的。南方上座的《法聚论》,对心的性质好坏、地位、阶段等详加分析,得出八十九种范畴,由此再归纳为一般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