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4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01:00
心理学做交互的优势不如用研来的显而易见。若说心理学对用研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研究能力上,那么心理学对交互的优势则分散体现在对交互原则的理解上和对交互细节的把握上。 与其他设计都有各自的经典标准类似,交互也有一些原则可循。 我们说苹果的产品好,除了赏心悦目的工业设计,其系统的简单易用也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此出色的系统正源于一套优秀的设计原则。比如iOS界面设计手册中给出了consistancy, direct manipulation, feedback, metaphor等几个设计原则,它们看起来说的是不同的东西,但目的都是帮助用户建立并维护同一个心理学概念——“控制感”。 控制感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它与控制点、效能感、归因等概念关系密切且容易被混淆。简单来说,控制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与外界事件关系的一种主观理解。那么把上述原则放在此概念下看,consistancy有助于用户预见操作对象与操作事件间的联系,direct manipulation则缩减了中间环节把操作目标直接引向行为主体,feedback负责及时提供操作结果使用户感知到它与自身行为的因果关系,metaphor则利用了用户在真实生活中建立起的心理模型使产品与之更为契合,借此降低了使用难度提升了正确性和流畅性。这些原则都向用户传递了一种想动就动随心所欲的酣畅淋漓的控制感。再回想一下糟糕的体验吧,它们往往源于我们对目标或事件失去控制(这提醒我们在出错时不仅要给出错误提示框,还应该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作为建议,即提供其他让用户重新建立控制的渠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01:00
实验之于用研,就是可用性测试了。用户体验是使用感受的综合体,同样的感受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故需要找到构成这一综合体的合适的可量化的指标,这就很考验用研工作者分析环境变量和心理变量的关系的能力。像反应时、正确率等都很常用,似乎谁都知道。那么心理学的优势还体现在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如唤醒度、注意偏好、情绪激活、记忆负载等等都会影响认知表现,要知道哪些变量可能会对测试造成干扰,知道如何去避免它,无法避免则通过实验安排去平衡它,尽可能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纯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里做实验和用研的实验也有所不同。能够把用户请到实验室来严格控制的情况很少,且生态效度不好。故需要对用户使用产品的典型环境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01:01
挺值得思考的问题,入门中童鞋脸红试答。 尽管用研和交互的联系紧密,不少人甚至企业都干脆以用户体验一概而论,但实际上二者在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异。 理想的话,用研和交互是产品设计(开发or改进)流程的前后环节,用研的交付物是交互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交互也应该适度参与到用研的工作中,交互的工作也应在需要时找用研沟通确认。因此简化地理解,即用研是探索发现问题,力求客观真实;交互是评估解决问题,力求符合逻辑又具有创造力。
要说心理学于用研优势,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实践绝对首当其冲。这些方法包括问卷(态度,定性/定量)、访谈(态度,定性)、实验(态度/行为,定性/定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阶段和目的。当然, 用研工作中还包括学校里不常用的方法,如情景观察、任务分析、焦点小组等。
列出来就这几样,每一种要做好都很要功力。不是随便想几个句子加上问号就叫问卷的,尽管用研的问卷和心理学中的量表不一样,但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测量目的、测量对象的结构、施测对象的构成、问题的形式、数据的分析方法等这些在编制前就要想好,还要考虑用语是否通俗易懂、是否中立不带引导性、是否设置反向计分题、测谎题,问卷回收后要检验是否存在无效题目要剔除、否满足信度、效度等指标。只有严格把关才能获得尽可能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避免出现市场调查反响良好,产品上市无人问津的尴尬。
访谈也不是随意的一问一答,更不是求证!我在UPA做志愿者时接受了一个项目小组成员的非正式访谈,也许是我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出乎了对方的预料,她居然问“难道你不觉得xxx这样更好吗?” 还有在某公司实习时,产品经理修改了一个按钮的文案,找到项目经理交流时先把所有的改动都解释了一遍,然后才问人家“我把XX改成XX你好理解吧?” 像这些问题都是不专业的体现,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那么心理学的优势就在于访谈技巧和观察力,如何创建开放轻松的心理氛围让受访者放松自然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如何不加主观偏好且不带威胁性地提问、如何做到目的明确但不带引导、能否敏锐留意到受访者回答中的重要线索并做更深入的挖掘、能否阅读到一些肢体语言的心理含义进而提出切中要害、如何验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用研的访谈与心理学的访谈也有所不同,即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个体,但我们关心的是他所代表的群体。需要分辨哪些是他个人的喜好,哪些是他与所在群体共有的特征。访谈的目的不在于收集多少个体的行为偏好,而在于挖掘个体与产品的关系,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提炼,有取舍地对群体进行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