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36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1-05 10:11
1、按字典的解释,马路是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整的道路。当然,并非所有的路都叫马路。有大街必然有小巷,而马路只是比较宽大的通路的一个俗称。
2、马路,古指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
3、这点其实没有任何人反对,《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遂从。”是马路一词的最早记录。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到了西周时期,人们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秦朝驰道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路面幅宽为50步,约合70米;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铁锤把路面夯实;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以为行道树;除路中央三丈为皇帝专用外,两边还开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为区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邮传交接处。这些驰道,通俗的说就是马路了。
懂视网 时间:2022-11-18 09:02
1、英国人约翰·麦克亚当(John .Loudon McAdam)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后将碎石铺的路依McAdam发音改称macadam road或简称macadam)。19世纪末中国的上海、广州、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macadam/马卡丹”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后来俗称“马路”。
2、在上海有另一种说法:在上海,最早来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他们富有冒险精神,长得结实,每日下午3点以后,为发泄过剩的精力,他们便想找个地方跑马,江岸不够他们尽情驰骋,便想到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于是就有了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故而当时上海人就以其音译,俗称其为“马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8:11
18世纪末的英国处于工业*的热潮,当时城乡以土路为主的道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便于排水的碎石路,为迅速发展的英国工业提供便利的条件。为表纪念,人们以碎石路设计者的姓氏命名,即“马卡丹路”,后来俗称“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