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30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53
1948年11月,三大战役刚开始不久,蒋介石就嗅到了失败的味道。他紧张地召开了秘密会议, 参会者都是亲信。会议只有一个主题:如果打败了,我们往哪里跑?
其实,“如果”两个字,可以去掉,*政权走向失败,瞎子都知道。去哪里是个问题,蒋介石能选择的路线并不多。
这次会议后,他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台湾。他是怎么想到的?其过程中的细节又如何?本期内容,将为你揭开 历史 的面纱,看透蒋介石如何选中了台湾。
秘密会议上,有人建议,模仿当年抗战,向川藏线那边跑。后面不行,还可以去缅甸搞**。蒋介石皱了皱眉,心里一阵翻腾:老调重弹。西南还可以考虑,但缅甸有什么?除了密林还是密林,而且又是明朝亡国的路线,晦气!
又有人说,可以考虑海南岛,后面能退到菲律宾。没等蒋介石说,另一帮人就反驳了,海南岛耕地有限,向来又土又穷,怎么养活军队,怎么发展工业。这个提议,又被灭了。
宋美龄看场面难堪,就劝蒋介石说,总统你可以考虑去瑞士。蒋介石嗯了一声没说话,他对这个答案也不满。他想,去欧洲是*名人下野以后的路,我可不想总下野。再说,去了瑞士,那我能有军队吗?一切的一切,不都回到以前,除了有点钱,我能有什么?
气氛陷入了冰点。这时,有位学者缓缓开口说,可以去台湾。蒋介石的眼睛亮了,一半因为学者,一半因为台湾。
先看学者。这个人,叫张其昀,著名的 历史 地理学家、教育家,来自蒋介石最喜欢的浙江宁波,是正宗的老乡。
张其昀出生于1900年,参加过五四运动。1927年,他进入南京*大学任教。1936年,受竺可桢聘请,担任浙大的史地学系主任。在竺可桢和张其昀的努力下,浙大扬名立万,从普通的地方性大学,成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张其昀在浙大一干就是14年,培养了众多杰出弟子,其中院士就有5个人。张其昀和竺可桢,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终究走上了不同道路。
张其昀认识蒋介石,过程有点讽刺,蒋介石虽然自命是全民族的抗战领袖,但从没忘了搞老乡会。抗战时,张其昀通过同乡陈布雷,认识了老乡群群主,蒋介石。很快,张其昀和蒋介石就走得越来越近,成了智囊团的成员。
蒋对张的学识、人品很欣赏,倍加信任。当然,也可能因为蒋身边的饭桶太多,显得张就非同一般。更何况,台湾这个方向,也受蒋介石的欣赏。蒋介石是什么人?当年他在上海滩上身无分文还倒欠一堆债,后来攀上陈其美,在后来混到广州,靠骗靠装成了孙先生的大弟子,主管黄埔军校。他治国理政没啥大智慧,但打小算盘还是很有脑子的。
蒋介石知道,国民*里对逃跑路线早有讨论,基本上分为西跑跑和东跑跑。西跑跑们认为,应该去大西南,东跑跑们认为,应该出海,方便跑远。两派有时候还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心想,吵什么?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全都要!
于是,国民*先做好了去西南的准备。后来到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还一度名义上搬到了重庆。但蒋介石要另一个答案,因为他自己都不信西跑跑们能守得住。而张其昀则是东跑跑的代表,他把答案说到蒋的心坎上,台湾!
张其昀继续慢条斯理地说,选台湾,在下有几个理由。
第一,地理上,台湾位于太平洋,和*之间隔着海峡,海阔浪高,*现在没有海军,所以能够暂时阻挡他们追击。
第二,农业上,台湾岛地处*带和热带,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岛上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盛。粮食能满足军民所需。
第三,经济上,清*签署《马关条约》后,日本人占领了台湾,建造了很多军事基地,打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这些都适合拿来利用,实现经济起飞,建成我们*的基地。
第四,台湾岛和太平洋之间没有隔离,对美国很重要,是远东防线的一部分。将来,美国肯定会重视这里。说不定,还会保护我们。
第五,台湾岛长期和*阻隔,*力量薄弱,正好便于我们去稳定 社会 。
张其昀研究地理,对台湾考察了很久,把情况说得很详细。同样,他又研究 历史 ,最擅长推测封建帝王的想法。他知道,蒋介石的想法是既要跑得安全,又要跑得有面子、有希望。因此他才敢断言,台湾就是最好的选择。
蒋介石对此非常满意,频频点头,夸赞一番张其昀,会场上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搞得不像是计划败退,而是要庆祝大获全胜。
张其昀毕竟只是文人,没搞过军事,*经验也有限。他提出建议可以,但具体执行由谁来?蒋介石需要找个人。他找了谁,请向下看。
向台湾撤退,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台湾的治理基础。本来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和澎湖列岛交还给中国。中国*将之划为第15受降区,由陈仪掌管台湾。陈仪带着帮军官幕僚,就任台湾警备司令。
论辈分,陈仪算蒋介石学长的学长,1907年,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此时的蒋介石,根本连这所学校的门都摸不到。即便后来,蒋介石也只上了日本士官学校的预科班振武学校;论资历,陈仪算*元老,是辛亥*浙江省光复领导者之一。1924年,他倒戈孙传芳,蒋介石在浙江的北伐因此成功。后来,陈仪又成了福建省*、行政院秘书长。
但是陈仪的能力不行,在福建,他就搞得民怨四起。掌管台湾后,*驻军风气乱七八糟,文官又想着过来捞一把, 社会 治安反而变差了,陈仪却不断提高税收,扩大专卖,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开始*示威,陈仪处置不力,居然要求对民众开*扫射,二二八事件发生了。事后蒋介石对陈仪很有看法,把他撤职,即将到来的接替者是陈诚。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这份关系,来得很走运。
1925年,陈诚跟着邓演达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育副官。一天清晨,陈诚访友归来,因为玩得很兴奋睡不着,寝室又没通电,陈诚就干脆拿了一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跑到操场边阅读。
正巧,蒋介石巡视,碰上了陈诚。蒋介石很诧异,还有这样努力的好学生?他随手翻了翻陈诚手中的书,看到上面确实有笔迹。再一问内容,陈诚对答如流,蒋介石赞许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蒋介石当众宣布,陈诚任少校炮兵队长。当然陈诚是浙江人,算是进了老乡群,这同样是加分项。抱住蒋介石的大腿,陈诚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了党政军重要人物。甚至有人偷偷给他起了外号,叫小委员长。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突然下令,对台湾省*改组,将陈诚任命为台湾省*。这个消息很突然,陈诚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责任太重大了,还是推了好。蒋介石很快又发来电报,“着即接任,毋庸推诿”。意思很明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第二天,蒋介石任命蒋经国,担任*台湾省党部主任。陈诚这才懂了老校长的意思,这是让我和太子一块经营好台湾啊。没办法,放手干吧!
陈诚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执政管理还是有一套的。他到台湾后,立即搞了软硬两手。硬的是治安整顿。此时,从*来的军民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出乱子,他要求凡是军人,必须交出武器、集中整训、听从调遣。凡是民众,都要严格审查,避免有*分子混入。软的,是经济发展。
陈诚知道,二二八之后,虽然表面上的反抗没有了,但台湾人心里还是有气。他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又放出口号“人民至上,名声第一”。随后,陈诚开始主抓台湾经济。陈诚说,经济是最重要的,不搞好经济,这个岛就会沉了。
他刚来时,台湾物价指数是二战前的11倍,到1949年6月,物价指数上升到二战前的131倍。看来,不进行币制改革不行了!
我们都知道,抗战胜利后,*在*推行过几次币制改革,从法币到金圆券、银圆券,结果越改越乱。陈诚在台湾的币制改革,还真的成功了。
他冒险跑回了南京,找到***银行总裁俞鸿钧,好说歹说,终于在上海解放前夕,拉到了八十万两黄金运到台湾。有了黄金储备,就有了底气。陈诚宣布,严厉打击金融投机,隔断台币和金圆券的联系。
同时,从上海运来台湾粮食8700多吨,又从国外购买了1万吨。有了钱、有了粮,经济起死回生,蒋介石的退路总算是暂时保住了。
后来,陈诚甚至还学起了老对手,在台湾搞了减租运动、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陈诚做的这一切,当然是为了蒋介石和*反动派逃跑准备。但客观上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努力,也确实让台湾人民有所收益。
1949年6月1日,蒋介石正式到台。第二年,他宣布复职,做起**的美梦。
然而, 历史 潮流不可阻挡。无论张其昀选的退路多好,无论陈诚把退路经营得多好,在伟大的中国*党领导下,新中国站了起来,人民也站了起来。台湾,也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