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什么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保护?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8 17: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5
不是沙溪古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保护!是沙溪古镇的醉龙舞、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非遗白口莲山歌、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项目4个。六坊云龙舞、三角麒麟舞、沙溪四月八习俗、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共5个项目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省级保护。
为什么?这个,这些东西都是祖先的勤劳智慧留下的文明痕迹。随着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这些文明的足印正在消失。是不是应该保护一下那?你要不嫌累可以看看下面关于沙溪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介绍。
三角麒麟舞
从清末开始三角镇先民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图腾崇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岁时习俗民间舞蹈。每年农历年底前,三角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扎作好麒麟。到了腊月二十八,民间艺人在"风火院"祖师牌前为麒麟进行点睛仪式,并为麒麟开口。到了农历年三十晚上,舞麒麟者就来到村中一棵大树前拜土地,放爆竹、采青、打锣鼓,再回到祖师牌前将青吐出。三角麒麟舞基本舞步有虚步、鹤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托举等以表现麒麟神兽的形态,向人们呈现麒麟的吉祥威仪。
古镇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古镇六坊村等地的一种传统龙民间舞蹈,具有300多年历史。龙身全长55米,每年正月二十前后,村里近200男子从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云龙通体光亮,只有龙在舞动翻腾而不见舞龙者,效果十分奇特。
咀香园杏仁饼
是从清光绪年间由中山百姓根据本地食材,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的传统食品,深受本地百姓及港澳地区百姓的欢迎,于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黄圃腊味
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联盛 (人称老洪先生)利用当地原料,经过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是广式腊味的典型代表。其刀工、腌制、晾晒、烘焙等技术,均达到较高水平,并推动了广式腊味制作行业的发展。
沙溪四月八习俗
每年四月初八民间浴佛日,在中山沙溪镇圣狮村和象角村都有大型的民间艺术出巡,寄托百姓对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的美好祈求,当地百姓对这一习俗的热衷百年不改,直到如今,每年四月初八仍如期盛大举行。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记载:“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
醉龙
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醉龙舞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令醉龙舞达至步醉心不醉、形醉意不醉的境界。醉龙流传于中山的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以及澳门等地,2008年3月,醉龙舞通过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示。
崖口飘色
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崖口飘色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节奏感、故事性强等。另外,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一大特色民间艺术。崖口飘色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先后到香港、澳门表演。2008年3月,崖口飘色通过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中山咸水歌
中山过去面临大海,浮家泛宅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中山咸水歌是用疍家话来传唱的,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中山咸水歌分为长、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姑妹歌多种。中山咸水歌影响广泛,其中,坦洲的著名民歌手何福友在五十年代还到北京唱咸水歌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05年,中山咸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小榄菊花会
南宋中原先民到小榄,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便在此垦荒聚居。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清嘉庆甲戌(1814年)举行小榄菊花会期间,小榄乡绅约定以后每逢甲戌年(相隔60年)举办一次菊花盛会。期间,每年或数年均有举办中小型的菊花会。小榄菊花会集赏菊、咏菊、品菊等丰富内容,文化内涵深厚,2006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5
古镇是物质的,只能是物质文化遗产。古镇上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非物质的,如当地民歌,戏曲,舞蹈,某种生产技艺,风俗习惯等,这些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非遗去保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46
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算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可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