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排名,,高分拜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9 11: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8:05
1.美国
2.泰晤示报
3.*
4.香港
==============================
美国:
全部排名都是基于两个支点
首先,排名所采用的量化标准是由教育专家提出的、认为能够反映学术质量的可靠指标。
其次,排名是在客观公正地评判教育中涉及到的各因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然,在选校的过程中,排名只能作为部分参考,研究某个学校的无形价值并琢磨透自身的真实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美国高中生所作的粗略调查表明,他们只是利用排名挑选出一些合适的大学的名单,而不是将它用于作最后的决定,这种做法倒很高明。本排名分三个步骤进行。
1.首先对各大学按教学任务和所在的地区进行分类。
2.然后按反映学术水平的总共16项指标搜集每个学校的信息,并按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大小对各个因素给予适当的考虑。
3.最后,根据综合评分对每个类别中的大学进行排名。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美国的各个大学,U.S.NEWS也作了许多工作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脚注指明非本年度的调查数据。所采用的院校分类标准在1994年卡耐基教育进步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根据教学任务对院校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228所"全国性大学(national universities)"包括全部的本科专业及硕士与博士学位项目,强调教授的研究工作。162所"全国性文科院校(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几乎是专门针对本科教育,授予的全部学位中至少有百分之四十是在文科。今年,为了更好地为对这种学校感兴趣的学生服务,我们将排名由40名增至50名。505所"地区性大学(regional universities)"包括全部的本科项目及某些硕士项目,但几乎不含博士项目。428所"地区文科院校"与国立大学一样,重点是本科教育。但是它们一般没有国立大学那样挑剔,在文科类学科授予的学位还不足全部学位的百分之四十。
对地区大学根据所在的地区进一步细分为北部、南部、中西部和西部大学。用以记录学术质量的指标可分为七类:学术声誉、生源保留情况、教授资源、新生素质、经费来源、毕业生捐赠情况以及(对于国立大学和文科院校而言)"毕业率表现",即应毕业学生比例与实际毕业学生比例之间的差距。这些指标包括了"输入"标准和成果标准,前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生、教员及其经费情况,后者显示了学院教学工作的状况。
学术声誉
很明显如果一个毕业生从一所出名的大学取得了学位,就很容易找到好工作或者被录取到顶级研究生项目。
声誉调查也将最优秀的教授算作一个学校的无形价值,如教授在教学方面的贡献等。学校声誉是通过对同一类别的院校的校长、教务长和招生主管的调查确定的。每一个学校都要对其他同等学校的学术项目从1分(较差)到5(优秀)分进行打分,对于没有掌握足够的学校信息而无法做出公正评价的,则要求标记"不知道"。
生源保留情况
新生第二年返校的比例及最终毕业的比例越高,这所学校为学生取得成功所能提供的课程与服务就可能会越好。这个标准由两部分构成:六年毕业率(占分数的80%)和新生保留率(占分数的20%)。毕业率是指一个毕业班中在等于或少于六年的时间里取得学位的学生的平均比例,考察的班级是在1990至1993年间入学的。新生保留率是指在1995至1998年间入学的
新生第二年秋季返校的平均比例。
教授资源
研究表明,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教授越满意,学得就越多,也越有可能毕业。我们使用1999-2000学年的六个因素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情况。班级大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代表学生人数少于20人的班级的比例(占教授资源评分的30%),另一部分代表学生人数等于或多于50人的班级的比例(占该分数的10%)。教授薪金(35%)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生活费用的差异作了相应调整(使用Runzheimer International的指数)之后的1998-99及1999-2000学年的教授平均工资水平加上福利。同时考察在本学科领域拥有最高学位的教授的比例(占评分的15%)、学生-教授比率(5%)以及专职教授的比例(5%)。
新生素质
一个学校的学术气氛部分地是由学生的能力与*决定的。因此,评分考虑了入学新生的SAT或ACT考试的分数(占该评分因素的40%);录取的新生中毕业自全国性教育机构的前百分之十的班级的学生及毕业自地区性学校的前百分之二十五的班级的学生的比例(占评分的35%);录取率,或录取学生数与申请人数的比率;入学率,或实际入学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率(10%)。数据取自1999年秋季入学的班级。
经费来源
如果一个大学的生均支出费用很大,则表示它能够提供各种项目与服务。这里衡量的是1998和1999财政年度用于教学、科研、学生服务及相关的教育支出的生均经费。
毕业率表现
使用这一"增值"指标是为了衡量对教育支出和学生智力因素进行调节之后大学的项目和*对学生毕业率的影响。考察的是1993年入学的班级的实际六年毕业率与预测比率之间的差距。预测比率考虑了这些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时所参加的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以及学校在学生身上的支出。如果实际的毕业率高于预测比率,该校的成果就在提高。
毕业生捐赠情况
1998和1999学年捐赠给学校物品的毕业生的比例间接地反映出校友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为了得到一个学校的排名,首先计算出该校标准分的加权总分。最后的分数是经重新调整过的:加权分数最高的学校被定为100分,其他学校的加权分被换算成占最高分的多大比例。每个学校的最终得分取与实际得分最接近的整数,并按降序排列。
按时下的需求来说,商科与工程学项目的排名则有些过时。对这些学校的排名在一个关键性的方面与上述排名方法不同--它们仅仅是根据从项目主管和高级教授那里采集来的可信性数据评定的。而且,参加评估的只是那些通过了认证的项目。有338所学校提供商科的本科项目。工程学项目被分为最高学位为博士的学校和最高学位为学士或硕士的学校这样两组,每组单独排名。前一组里有181所学校,后一组中有137所。通过对各学科专业最好的项目的调查,出现了五个提及率最高的项目。
对于研究生院而言,每一年,U.S. News都要重新评价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的课程。这五类研究生院排名基于两种数据,一种是专家关于课程质量的意见,另一种则是描述学校师资、科研和学生入学与离校表现的统计指标。这两种数据是U.S. News基于2000年秋季对1000多项课程和12000多家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查得出的。
今年上述五类学院在排定座次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完全相同,有共性也有差异。普遍考虑的因素有学校声誉、学生入学分数、总排名和专业排名。另外,商学院、法学院的排名还依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及起薪状况;法学、医学、工程、教育学院还依据教师学生人数比;医学、工程、教育学院还依据其科研活动。往年的教育学院排名并无研究类版本,此次推出的研究类教育学院的排名体现了U.S. News对教育的更多关注和在教育学院排名方*上的改进。
那么今年推出了新的排名,前几年的排名还有效吗?关于这个问题,U.S. News是这样回答的。
"前些年的排名包含了有效的因素,却不应拿来与今年的数据分析相比较。对于商、法、医、工程、教育五类学院,我们一如既往地改善数据处理程序以排除错误;我们每年都要回顾以往的统计调查以修正我们的问卷,从而使结果更趋近于学校的真实情况。
应该提及的是,基于同等学术声誉的排名每年的变化是很微小的,因此3-4年前的这类排名仍然有效。而且,同等学术声誉的调查对于选校自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派特森学院与美国派特森学院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和美国上爱荷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上述两所大学加拿大分校.
提供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课程.原校录取通知书,原校毕业文凭,原校成绩单,原校教材和美国原校师资.学位证书或中国,美国及加拿大*认可。
==============================
泰晤示报:
最早的英国大学排名是由《泰晤士报》�The Times在1992年发布的。随后多家报纸也分别发布了自己的英国大学排名。到目前为止,有下列报纸发布过各类英国大学排名:
《泰晤士报》�The Times
《金融时报》�The Finacial Times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卫报》�Guardian
其中,《泰晤士报》的英国大学排名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完备的数据被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所接受。从1992年到2002年,英国大学排名不断更新、完善,各类指标层出不穷,90所以上的大学分别被列入各类排名。在这里需要知道的是,有些大学如Open University�Buckingham University一类远程高等教育大学,以及私立大学是不被列入排名的。Times的排名也不列入Cranfiel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Lincoln这类以硕士生为主的大学。
排名也有很多种,最普遍的就是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也很容易区别他们的不同:综合排名就是看某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从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比例、研究水平、到各类硬件设施无所不及。专业排名则是某学校该专业在英国各个大学之间的实力评估。要注意的是,MBA专业由于它的特殊性,往往不被列入专业排名而被各大报纸单独进行研究,所使用的评估标准也和普通的专业排名不同。
排名的数据从哪里来
一般情况下,各大报纸不做直接的数据研究,而是由英国官方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原始数据,报纸再经过自己的分析和加工,综合一系列数据指标而得出排名。有些报纸则建立了自己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卫报》。研究数据的获得主要通过下列机构: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评估机构
Higher E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www.hesa.ac.uk
Higher Ecation Funding Council�
Quality Assurance Ageny�QAAwww.qaa.ac.uk
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cation�Ofsted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www.rae.ac.uk
**注释�Higher Ecation Funding Council分别为下列三家独立的机构�
Higher E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www.hefce.ac.uk
Higher E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Wales www.wfc.ac.uk/hefcw
Scottish Higher E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Swww.shefc.ac.uk
由于苏格兰不同的本科教育*,很多数据是单独从苏格兰的相关机构获得。个别情况下,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不能提供某些数据,报纸则直接深入各个大学做直接的调查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各类原始数据是由英国的官方机构搜集整理的,但是英国没有任何官方的大学排名,也就是说:英国大学排名没有绝对权威可言,只有相对的可参考性,同时不排除有数据的误差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如何读懂排名
大部分人看排名只看名次,而不看后面的具体数据。导致很多朋友选校因为名次而困惑,有些人则干脆一味挑排名高的,不论是综合排名还是专业排名。这个时候,单单看名次那几个数字是不够的,我们就要深入看看排名中后面所罗列的具体数据。由于篇幅的*,在这里我将详细给大家介绍《泰晤士报》和《卫报》的专业排名解析。其他报纸的排名和《泰晤士报》的相近,也比较容易懂,举一反三即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2002年的Times专业排名中给出的几组参考标准�
TQA
RAE
A-Levels
Score
TQA是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的缩写,即教育质量评估。满分为24分,分数越高教学质量越好。苏格兰地区的评分标准是:Excellent�E�Highly satisfactory�HS�Satisfactory�S,Unsatisfactory�U�英格兰学校的某些专业也依然沿用。RAE是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的缩写,是各个院校的研究水平。满分为5�,5依此递减至1分。A-Levels是该大学A-LEVEL入学者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证明这个学校的本科入学标准越高(30分满分)。Score就是以上分数的综合分,是评估专业排名的依据。
由此可见,专业排名也不是每项指标我们都要看的,对本科申请者来讲,比较TQA和A-LEVELS的分数比较合适,因为他们都是主要针对本科的教学质量和入学要求而言。对于硕士申请者,看RAE的数据则最合适不过,研究水平最能代表一个学校硕士专业的实力了。那么我们以Times 2002年Economics专业排名为例:
在Warwick和Essex这两所大学比较的时候,大家都能发现,排名相差如此之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Warwick的A-Levels比Essex的A-Levels分数要高出9分。换言之,Warwick的经济学本科入学要求比Essex的严很多。但是,这个排名对于硕士申请者来说是废纸。原因很简单,A-Levels和他们没有联系,没有必要注意这个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待这种专业排名基本上就不必较真去为了名次的差别而讨个说法了。
接着我们来看看2002年的Guardian的专业排名给出的参考标准�
Guardian teaching score
Teaching assessment score
Spend per student score
Student�staff ratio score and number of students
Job prospect score
Reputation score
value added score
Guardian teaching score就是排名的总分,是排名的依据,这里就不多说了。TAS和Times排名的TQA一样,都是24分满分,分数越高教育质量则越好。Spend per student score就是学校部门资金的投入,大家都懂,也不多解释了。Student�staff ratio score and number of students是师生比例,满分6分。Job prospect score是学生的就业率,这个指标的高低对于我们海外学生不生效,因为数据都是来自英国本地学生的,不过看这个数据,能通过另一个角度判断该学校的专业情况。
Reputation score即口碑。在这里不是用人企业对学校的口碑,而是指A-levels的录取人数,A-levels的申请者越多,证明这个学校口碑越好。自从这个指标推出以来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有很多英国教育界学者认为口碑一词不适合用在本科录取人数上,想进一步了解争论动态的朋友可以到Guardian的主页上找到相关内容。
value added score很有参考价值,这即是Guardian排名中的一个亮点,也是这个排名中另外一个有争议的地方。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和毕业之后个人能力的提高情况。分数越高,说明这个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提高幅度越大。满分10分。这个指标无疑很有创新意义,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但是由于数据的计算方法比较新颖,很多人对这里的分数表示怀疑。
和Times的排名比较�Guardian的评比角度比较特别,使用的标准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二者的排名有很大差别,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提供给我们,值得一看。
专业排名重要,还是综合排名重要
很多人曾经问我,某某学校综合排名很低,专业排名却很高;另一所学校恰好相反,综合排名高,而专业排名低,自己不知道如何取舍。这样的情况不少见,选校不是小事,关系到自己的前程,选错了可没有后悔药吃。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分开来看你所选择的学校在排名中的具体意义。我个人认为,专业排名相对综合排名对我们更重要一些。由于我们国家的用人单位有点和美国相似,很重视学校的综合名气、口碑。多年来的习惯让我们误以为英国也是这样的国家,其实不然。在英国,大部分人尤其是用人企业不是很在乎你学校的名气、排名。他们重视的是你个人的成绩和经验,就算你是从排名倒数第一的学校出来的,只要你的成绩好,自己又努力,就有和其他学校毕业的人平等的就业机会。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我将来学成回国,又不是在英国找工作,国内的企业依然重视学校的名气、口碑,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国内一个人才交流会上发生的一幕,一个从英国University of Sheffield毕业的电子工程本科生参加某公司招聘,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没有名气,学生的能力值得怀疑,而把这个朋友拒之门外。但实际的情况是: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02年Times综合排名是18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02年Time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排名则和帝国理工学院并列第三。
那个用人单位可能万万没想到这个学校的电子工程在英国有如此高的地位。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要回答的就是,随着留英人数的日益增多,国内对英国教育体系和各个大学的了解也越来越完善,相信明智的用人单位会对自己所在行业的英国大学情况会有清楚的了解,最起码不会只知道剑桥牛津了。
另外,某专业排名高而综合排名低的学校往往在该专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保持该专业的领先地位,这样就给读此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实惠。这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过多费口舌了。当然,如果有综合排名又好,专业排名又好的学校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不过有时候有这样的困惑:两所学校一个是专业强校,综合还可以;另一个是综合强校,专业也不错!就是说两所学校的情况相近。这样的话,就不要在排名上纠缠了,多多考虑一下经济因素�比如学费、生活费,环境因素和自己的个人爱好,多多衡量是不难有结果的。
==============================
*地区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和香港地区(见链接)
*地区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一、计算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中各项得分能够相加,以便计算每所学校总得分,我们采用根据分项排名,计算相对分的原则。
每项评分中得分最高的学校,该项最终得分为100分,其它学校在该项的最终得分为其得分除以最高分的相对百分数。每项得分均按照此原则,逐一计算。
二、计算方法。
(一)、新生质量排名说明。
新生质量采用2001年各大学录取新生的高考成绩进行计算。
由于各省高考计分方法不一,有些省采用标准分,有些省采用原始分,因此在排名时,我们首先在每一个省对各大学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和其他类。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理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其他类。
(1)各省分科排名
每省单科(文、理)考生平均分最高分的大学得分为100分,排在第一名。其它大学的得分为其平均分与第一名大学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各大学学生单科平均分/第一名大学考生单科平均分)X100
(2)各省综合排名 以各大学单科得分与其录取人数的加权平均得分为依据,最高者为100分,其他大学的得分为其得分除以最高分后得到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3)全国分科排名 以各大学在各省的单科得分与录取人数的加权平均分,公式如下:
(4)全国综合排名 以全国单科得分与全国录取人数的加权平均分,公式如下:
(二)、关于科研经费排行的说明
总的原则是分文、理科分别排行算分,然后根据各学校文、理科人员在总人员中的比例进行加权调整合并文理得分。其中在计算各高校文、理科得分时,除考虑人均经费外,也考虑了总经费。这样做是基于以下考虑:
1、 人均文科和理科科研经费最高的高校都得100分,这样就使文理科人均经费相当;
2、 文、理科总经费最高的高校得分都为100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平衡文理科科研经费,还可以避免部分规模很小、但人均经费很高的学校得分太高,因为总经费可以反映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校在多学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3、 在计算文、理科科研得分时,人均得分和总量得分的权重都为50%,这种权重分配是从专家对分科排行时对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
4、 考虑到不同学校文理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在计算各高校研究经费总的得分时,用文、理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高校科研的总体水平。
为了便于说明以上思路,以下是详细的计算步骤:
1、 打开文科经费表,计算各高校人均文科科研经费;
2、 对各高校人均文科科研经费按由高到低排序;
3、 将人均文科经费排序中的第一名(最高)算为100分,计算其他学校人均经费占第一名人均经费的比例,得到其他高校文科科研人均的得分;
4、 对各高校文科总经费按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5、 将总经费排序中的第一名算为100分,计算其他学校文科总经费的得分;
6、 将各高校第"3"项(人均得分)乘以50%;加上第"5"项(总量得分)乘以50%,二者之和为各高校文科科研的得分(如果最高分不为100,则需要对其进行排序和标准化,使最高者得分为100,余者类推)。
7、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高校理科科研的得分;
8、 计算各高校文科科研人员和理科科研人员总数;
9、 计算各高校文、理科科研人员在研究人员总数中的比例;
10、 用每个学校文科科研得分乘以文科人员比例,再加上理科科研得分乘以理科人员比例,得出各高校研究经费方面的总得分。
11、 高校总得分排序,最高者为100分,其余为最高学校的百分比。
(三),关于"物资资源"项下图书一项的计算
图书一项也同时采用生均图书和总图书数两项,且各占50%,然后平均。这样做的理由是总图书数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利用图书的机会,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不只是看某一方面的书。
(四)、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
今年各校"学术成果"得分,摈弃了往年简单相加,然后排序计算相对分的做法,改为按照科技和人文社科两类分别计算,并采用人均指标。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将学术成果项下的二级指标分为"科技"和"人文社科类",SCI、EI、ISTP、CSTP归为科技类;SSCI、A &H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归为人文社科类。
第二步,分别计算各校的两类成果得分:
科技成果得分 = SCI * SCI权重+EI * EI 权重+ISTP * ISTP权重+CSTP * CSTP权重
人文社科成果得分 = SSCI * SSCI权重+A &HCI * A&HCI权重+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 *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权重
第三步,分别计算各校两类成果的人均得分:
人均科技成果得分 = 科技成果得分/本校科技人数
人均人文社科成果得分 = 人文社科成果得分/本校人文社科人数
第四步,将上述第三步的结果分开排序,分别得出各校科技成果、人文社科成果的相对分。
第五步,将第四步结果按照两类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比例加权求和,得出各校"学术成果"总得分:
学术成果总得分 = (科技成果得分 * 本校科技人员/本校研究人员总数+人文社科成果得分*本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本校研究人员总数
第六步,将第五步的结果排序,计算各校的相对分,即是各校学术成果的最终得分。
采用这个方法计算,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无法比较的难题,能更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五)学生人数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有医学院的大学,在计算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
(六)关于"师/生比"的计算。考虑到一些学校因为生源不足,师/生比特别高,在计算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最高值为11。即如果师/生比超过11,按照11计算。
=============================
香港地区:
http://www.ecation18.com/item04/0410/file/(D)%20Appendix%20I.pdf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8:06
2007大学排名的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计算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能够合并,以计算每所院校总得分,我们采取对每分项指标排名计算相对分、最后将各项相对分加权相加的原则。
计算相对分的过程,就是分项数据或分项计算结果标准化到[0-100]区间的过程:每项指标中,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最高的院校,在该项最终得分为100分,其它院校在该项的得分为其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除以最高数值的相对百分数。
2007年排行对标准化过程有一处改进:如某项经标准化后第二名得分少于90(即第二名的相对分比第一名的90%还要低),我们将把第二名的得分提升到90,以下各院校采用同等比例扩大得分。选择第二名时,如有多名并列第一100分者,则顺推至第一个分数少于100者。这样线性变换的目的是避免个别院校在某分项上的特殊表现打压其他所有院校的得分、甚至影响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含义。此项修改,避免了往年排行中院校物资资源等指标得分略有偏低的弊端。
每项指标均按照此原则,逐一计算,标准化过程在下文表述中不再每处特别强调。
如下对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重点说明,供各界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批评指正。
(一)关于"录取新生质量"得分的计算
新生质量采用2005年各院校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据(不是录取分数线)进行计算。
由于各省高考计分方法不一,有些省采用标准分,有些省采用原始分,因此在排名时,我们首先在每一个省对各院校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按照高考成绩统计口径,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理工类和综合类(不分科)。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理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每所院校在三科录取考生的表现都要考虑。
录取新生质量的计算,就是首先分科各省打分,然后分科各省表现综合起来计算院校分科全国排名,最后将院校各分科在全国的表现综合起来,每一步累加都是使用相关录取人数作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1)单科各省排名
每省单科录取考生高考平均分最高分的院校得分为100分,排第一名,其它院校该单科该省得分为其录取考生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2)单科全国排名
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加权累加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3)全国综合排名
各院校单科全国得分,按各科全国录取人数加权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二)关于"科研经费"得分的计算
总的原则是按科技、社科两大类分别排行算分,然后根据各院校科技、社科活动人员在总人员中的比例加权合并两科得分。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分析如下:
(1) 科技和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最高的院校都得100分,这样就使科技与社科经费相当;
(2) 总量与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得分都为100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平衡两科科研经费,还可以避免部分规模很
小、但人均经费很高的院校得分太高,因为总经费可以反映院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可以反映院校在多学
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3) 在计算科技、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时,人均得到的相对分和总量得到的相对分的权重都为50%,这种权重分配
是专家从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
(4) 考虑到不同院校科技、社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在计算各院校科研经费的合并得分时,用科
技、社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院校科研的总体水平。
科技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科技活动总人员,而非研究发展人员,因为考虑到院校中教学人员与研究发展人员的难以分割性。社科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人文社科活动总人员。
计算公式如下:
(1) 总量科研经费得分
(2) 人均科研经费得分
(3) 科研经费得分
(三)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
学术成果的计算方法类似"科研经费",将学术成果按科技、社科分成两大类分别计算,然后按两类活动人员加权合并。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
分类办法:SCI、EI归入科技类,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归入社科类。
采用这个方法计算,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无法比较的难题,能更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计算公式如下:
(1) 科技成果与社科成果
(2) 总量学术成果得分
(3) 人均学术成果经费得分
(4) 学术成果得分
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院校,"学术成果"数据(各类发表或被引用文章数)首先乘以系数1.2修正,再用于计算,以平衡这些院校因某些学术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导致的潜在评估损失。
(四)关于"声誉"分平衡
因为声誉调查问卷设计技术因素,不可能将所有几百所院校全都列入名单。对于未列入声誉调查名单的院校,我们将参照其它指标表现给出弥补的声誉分,再计算总得分。折算的声誉分未在榜单中明显列出。
很显然,列入声誉调查名单未必就获得额外优势,如果院校声誉不够高,参与调查反而拖累最终总得分表现。反过来,即使未列入声誉调查,只要院校本身其他项表现好,折算出来的声誉分也超过某些参与调查的院校。
(五)关于"物资资源"项下图书和校舍建筑面积的计算
图书一项同时采用总图书量和生均图书量两项,然后各占50%相加。在人均之外增加总图书量,是考虑到总图书数量意味着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利用图书的机会,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校舍建筑面积采用同样办法处理,同时考虑总量与生均面积的表现。
(六)关于"学生人数"的折算
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师生比、生均图书量、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时,学生人数均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
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时,研究生数同样按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折合成全日制本专科等效人数,再与全校折合学生数一起求算比例。
(七)关于"学生情况"数据空缺的处理
少数院校(特别是某些体育、艺术类院校以及民办院校),没有研究生、又缺少详细准确的新生高考录取分数据,为避免学生指标表现空缺, 需要进行平衡。平衡的办法是,参考该院校的教师情况与物资资源表现,折算学生情况指标得分。学生情况的平衡没有象声誉分一样,在所有指标中进行,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院校的学术资源及学术成果等表现,与录取学生的情况关联比较弱。
作为此项处理伴随的结果,往年少数缺失学生指标数据的院校,表现终于归位。
(八)关于"专任教师数"的选取
有附属医院的院校,在计算专任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
少部分院校在上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过程中,专任教师数据有低估倾向,已参照不同来源资料进行特别验证和校正。
(九)关于若干数据或分项的界限
考虑到一些院校本身特点(如艺术类院校)、或生源不足,师/生比特别高,在计算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上限为1/11。即如果师生比超过1/11,按照1/11计算;
为避免医药类院校学术资源集体表现偏高,博士点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上限为2,硕士点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上限为4;
研究生占全体学生比例上限为0.67;
生均图书量上限按250本/折合学生计算;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上限为100平米/折合学生。
(十)关于小语种等冷门本科专业的排除
计算学术资源时,2007排行用“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代替自2003年排行以来一直沿用的“每千名学生的拥有量”计算。这样更有效地刻画了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术资源的品质,避免高估某些院校大而不当的专业设置。
这样改进之后,某些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因为开设很多小语种等冷门本科专业,甚至全国唯一的专业,假如将这些专业算入除数,显然是不合理的。处理办法是计算学术资源时将冷门本科专业排除在外。
参考资料:祝你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8:06
去网大看看吧 最权威的了 http://rank2007.netbig.com/cn/
这是你的答案
四、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计算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能够合并,以计算每所院校总得分,我们采取对每分项指标排名计算相对分、最后将各项相对分加权相加的原则。
计算相对分的过程,就是分项数据或分项计算结果标准化到[0-100]区间的过程:每项指标中,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最高的院校,在该项最终得分为100分,其它院校在该项的得分为其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除以最高数值的相对百分数。
2007年排行对标准化过程有一处改进:如某项经标准化后第二名得分少于90(即第二名的相对分比第一名的90%还要低),我们将把第二名的得分提升到90,以下各院校采用同等比例扩大得分。选择第二名时,如有多名并列第一100分者,则顺推至第一个分数少于100者。这样线性变换的目的是避免个别院校在某分项上的特殊表现打压其他所有院校的得分、甚至影响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含义。此项修改,避免了往年排行中院校物资资源等指标得分略有偏低的弊端。
每项指标均按照此原则,逐一计算,标准化过程在下文表述中不再每处特别强调。
如下对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重点说明,供各界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批评指正。
(一)关于"录取新生质量"得分的计算
新生质量采用2005年各院校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据(不是录取分数线)进行计算。
由于各省高考计分方法不一,有些省采用标准分,有些省采用原始分,因此在排名时,我们首先在每一个省对各院校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按照高考成绩统计口径,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理工类和综合类(不分科)。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理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每所院校在三科录取考生的表现都要考虑。
录取新生质量的计算,就是首先分科各省打分,然后分科各省表现综合起来计算院校分科全国排名,最后将院校各分科在全国的表现综合起来,每一步累加都是使用相关录取人数作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1)单科各省排名
每省单科录取考生高考平均分最高分的院校得分为100分,排第一名,其它院校该单科该省得分为其录取考生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2)单科全国排名
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加权累加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3)全国综合排名
各院校单科全国得分,按各科全国录取人数加权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二)关于"科研经费"得分的计算
总的原则是按科技、社科两大类分别排行算分,然后根据各院校科技、社科活动人员在总人员中的比例加权合并两科得分。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分析如下:
(1) 科技和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最高的院校都得100分,这样就使科技与社科经费相当;
(2) 总量与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得分都为100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平衡两科科研经费,还可以避免部分规模很
小、但人均经费很高的院校得分太高,因为总经费可以反映院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可以反映院校在多学
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3) 在计算科技、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时,人均得到的相对分和总量得到的相对分的权重都为50%,这种权重分配
是专家从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
(4) 考虑到不同院校科技、社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在计算各院校科研经费的合并得分时,用科
技、社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院校科研的总体水平。
科技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科技活动总人员,而非研究发展人员,因为考虑到院校中教学人员与研究发展人员的难以分割性。社科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人文社科活动总人员。
计算公式如下:
(1) 总量科研经费得分
(2) 人均科研经费得分
(3) 科研经费得分
(三)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
学术成果的计算方法类似"科研经费",将学术成果按科技、社科分成两大类分别计算,然后按两类活动人员加权合并。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
分类办法:SCI、EI归入科技类,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归入社科类。
采用这个方法计算,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无法比较的难题,能更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计算公式如下:
(1) 科技成果与社科成果
(2) 总量学术成果得分
(3) 人均学术成果经费得分
(4) 学术成果得分
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院校,"学术成果"数据(各类发表或被引用文章数)首先乘以系数1.2修正,再用于计算,以平衡这些院校因某些学术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导致的潜在评估损失。
(四)关于"声誉"分平衡
因为声誉调查问卷设计技术因素,不可能将所有几百所院校全都列入名单。对于未列入声誉调查名单的院校,我们将参照其它指标表现给出弥补的声誉分,再计算总得分。折算的声誉分未在榜单中明显列出。
很显然,列入声誉调查名单未必就获得额外优势,如果院校声誉不够高,参与调查反而拖累最终总得分表现。反过来,即使未列入声誉调查,只要院校本身其他项表现好,折算出来的声誉分也超过某些参与调查的院校。
(五)关于"物资资源"项下图书和校舍建筑面积的计算
图书一项同时采用总图书量和生均图书量两项,然后各占50%相加。在人均之外增加总图书量,是考虑到总图书数量意味着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利用图书的机会,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校舍建筑面积采用同样办法处理,同时考虑总量与生均面积的表现。
(六)关于"学生人数"的折算
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师生比、生均图书量、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时,学生人数均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
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时,研究生数同样按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折合成全日制本专科等效人数,再与全校折合学生数一起求算比例。
(七)关于"学生情况"数据空缺的处理
少数院校(特别是某些体育、艺术类院校以及民办院校),没有研究生、又缺少详细准确的新生高考录取分数据,为避免学生指标表现空缺, 需要进行平衡。平衡的办法是,参考该院校的教师情况与物资资源表现,折算学生情况指标得分。学生情况的平衡没有象声誉分一样,在所有指标中进行,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院校的学术资源及学术成果等表现,与录取学生的情况关联比较弱。
作为此项处理伴随的结果,往年少数缺失学生指标数据的院校,表现终于归位。
(八)关于"专任教师数"的选取
有附属医院的院校,在计算专任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
少部分院校在上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过程中,专任教师数据有低估倾向,已参照不同来源资料进行特别验证和校正。
(九)关于若干数据或分项的界限
考虑到一些院校本身特点(如艺术类院校)、或生源不足,师/生比特别高,在计算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上限为1/11。即如果师生比超过1/11,按照1/11计算;
为避免医药类院校学术资源集体表现偏高,博士点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上限为2,硕士点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上限为4;
研究生占全体学生比例上限为0.67;
生均图书量上限按250本/折合学生计算;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上限为100平米/折合学生。
(十)关于小语种等冷门本科专业的排除
计算学术资源时,2007排行用“对本科学位点比例”代替自2003年排行以来一直沿用的“每千名学生的拥有量”计算。这样更有效地刻画了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术资源的品质,避免高估某些院校大而不当的专业设置。
这样改进之后,某些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因为开设很多小语种等冷门本科专业,甚至全国唯一的专业,假如将这些专业算入除数,显然是不合理的。处理办法是计算学术资源时将冷门本科专业排除在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8:07
http://www.9xue.com/Html/2007331191344-1.Html
你自己看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8:08
哎
好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