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汉语里对猪有很多称呼,如彘、豕、豚,直到读了《西游记》才看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3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7 03:05
猪叫豚是因为:指是古代造字的时候,慢慢演变过来的,豚本意指专门屠杀吃肉蓄养猪。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20:22
因为彘和豕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意为野猪。
彘和豕都在甲骨文里出现的次数最多,两者是通用的,就好比狗和犬,意思都差不多。
当然,在甲骨文中,彘比豕多了一支箭,意思就是甲骨文里的彘是指有凶性的猪,彘头上多一个牙,即野猪。
直到战国时期,豕和彘才分化通译。
彘是指被圈养驯服的野猪,有时也指野性未驯的野猪。
豕则成为野猪的统称。
我们可以想象在上古时期,我们华夏的先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那时打猎捕捉的野猪,几乎都没有圈养多久,直接就煮开吃了。
事实上,那时的先民,因为生产力落后,不得不敬天地,为感恩先祖披荆斩棘为后人建立栖息地,所以自上古时期,先民们遇到丰收季节就会祭祀天地,祭祀祖宗。
如《尚书·周书·召诰》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如《周礼·天官·冢宰》曰:“牛夜鸣则;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如《诗经·大雅·公刘》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如《汉书》曰:“凡言彘者,皆豕之别名。”
在这里的意思,豕是猎获的野猪,然后入牢圈养,当祭祀之用,所以豕是指祭祀用的野猪,彘是指圈养用来祭祀的野猪,也指圈养被驯服的野猪。
但是在野猪群中,野猪王比普通野猪的体型大。先民们要祭祖,自然要选体型较大的野猪。
经过人口的发展,我们华夏的先民占据的领地越来越多,不同地方的动植物,品种都不可能相同,所以先民们找到了体型非常小的野猪,味道又比以前那些大型野猪好吃。
对这种小型野猪,现在的我们称之为矮小猪种,对那些体型巨大的野猪,我们称之为大型猪种。
但是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可没有什么猪种不猪种的,小型的通通叫作豚,大型的通通叫作彘。
比如香猪、藏猪,这些小型猪种,在上古叫作豚。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
如《说文解字》中说:豚,小豕也。
鸡豚狗彘之畜,这里把豚和彘当成两个不同种类的家畜。
那些矮小猪种,体躯矮小,四肢细短,头较直,额部皱纹浅而少,耳较小而薄,略微下垂。背腰宽而微凹,腹大丰圆触地,不足半米高,一般体重30千克,像猪多过像猫像狗。
而东北临近俄罗斯那边的地区,那里的野猪体型巨大,身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长着长毛,耳小并直立,身高一米多高,体重最大可以长到400千克,活脱脱就是一架坦克。
这两个极端的猪,在上古先民看来就是两个不同种类的动物,好比狼和狗。
所以就把大型猪种的野猪称之为彘,矮小型猪种的野猪称之为豚,而这两个种类酷似的家畜,统称为豕。
如西汉的毛亨《已经注》曰:“豕,猪[豕者]也。”
除此之外,还有豭和豨等称呼。
如西汉的扬雄《方言》曰:“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
这是因为地方不同,称呼才不尽相同,比如《晏子使楚》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栀。”
我们现代骂人曾骂过“你是猪呀!”其实早在上古,先民也有用猪来骂人。
如《左传·定公十四年》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这娄猪即母猪,艾豭即是公猪,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20:25
豕 shǐ
彘 zhì
豚 tún (豚,小豕也)
亥 hài
豵 zòng (猪生六个月叫豵)
古汉语里对猪有以上很多称呼,因为这是当时汉人的主食肉类,且各地的称谓又不统一所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20:22
马的别称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