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1 14: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1:37
由于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规律性,退化生态系统可以从受损状态中得到恢复或人为诱导修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逐步协调。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工人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物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生态功能单元。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反馈机制使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即生态系统在受到不超过生态阈值的外界干扰后,仍然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或偏离生态平衡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如果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受损生态系统就不能自然恢复到其原初稳定状态。
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系统在遭到强度干扰严重受损的情况下,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受损状态就会进一步加剧,直至自然恢复能力丧失和长期保持受损状态。生态控制系统是指人类控制人类以外的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整体,即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控制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人类控制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方向主要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来实现。土地首先是由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但土地又是人类有目的改造活动的结果,又赋予了土地社会性特征。土地实质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土地的社会性越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干扰程度越大,土地的自然性越强,土地的人为干扰程度越弱,土地的开发利用反映了决策者的愿望,并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实现决策的期望,也反映了某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图2.9)。
因此,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系统本身特性和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大小有直接关系,生态系统抗水土流失的强度受区域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特征、土壤性状、地表覆盖、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人为干扰主要表现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社会性强度,并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如坡地开垦、过度放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