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何成为最有价值的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2 23: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39
孝(拼音:xiào)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最早见于商代[2],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孝道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则以孝为根本,一个“孝”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孝呢?
在现今人们的认识中,一般认为只要赡养老人,让老人衣食无忧,能够安享晚年就算是尽到孝道了。其实这只能说是孝的一部分,还不是孝道的真正含义。
孔子就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算养骡子养马,也需要按时给它喂点草料呢,如果对父母态度不恭敬,就算赡养父母,和养骡子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有句话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孝道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给予父母的生活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判定是否孝顺的标准,那穷人的家子弟就永远没有孝子了。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门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越是贫穷的人家,越容易出现孝子贤孙;越是那些富贵人家,越容易出现违逆父母的不肖子孙。
子夏向孝。子曰:“色难。又是,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才是孝道的关键所在。有事情的时候,先让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了,先让老年人享用。这样算是尽到孝道了吧?能做到这样的人,放到现在来说,真的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很多都是有活老人干,有好吃的小孩先吃,对不对!但在孔子老人家看来,这还不算,孝道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孝道最难的是什么?——“色难”!光做到赡养、恭敬、有孝心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充满爱意。不仅形式上要做到孝敬父母,还要发自内心深处,真正地敬重关爱父母,随时随地在眉宇之间、在言行之中都能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这才是孝道的精神所在,是最难做到的,不然天下到处都是孝子贤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39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扩展资料:
“孝”的历史作用: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