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2 2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31
生活中不少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心力交瘁,因为总有“别人家的孩子”,不需要家长操心,就能把学习任务处理的妥妥当当,成绩也名列前茅。
而到了自己这呢?事无巨细,什么都得管着,上学得叮嘱按时到校,回家写作业得看着。他们有时候自己发问,是不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坏事,所以才养了个这么难教育的孩子?
就拿我朋友来说吧,她对孩子真可以说是尽心尽责。每天早晨孩子起床前就把衣服准备的好好的,等孩子洗漱完,一桌丰盛的早餐已经摆放好。
然后开车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回到家中,除了做饭便是辅导孩子作业,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可是她的孩子呢?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纪律,在家写作业也三心二意。每次一说到孩子她就头疼,可是毕竟是自己生的,也不能放任不管。
19世纪著名作家王尔德曾说: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问题,他们花费大部分精力在监督以及纠正孩子错误上,而几乎不会去静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问题的原因出在那?
也许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家长很少管教,他们成绩照样优异,考上名牌大学。而有的孩子家长一直在身边监督辅导,可成绩却差强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孩子小时候有没有汲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明白,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要不断向他们输出心理营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 健康 的成长。
心理学家通过专业研究发现,如果大人只想着改变孩子的行为,这样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内在的根源无法解决。
例如你帮孩子戒掉 游戏 瘾,可他又会产生自闭情绪,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他又会有新的问题。一个“偏差行为”刚刚得以纠正,一个新的“偏差行为”又产生。
我们为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有些小孩,就算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会惹人讨厌,可他们却依旧我行我素呢?
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一样东西,为了获得这样东西,他们宁愿被他人讨厌、憎恨。在获得这样东西之前,他们会不断寻找直到他们获得为之,而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各种麻烦。
在家庭和 社会 关系中,只有当孩子与家长以及他觉得重要的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孩子才会慢慢变好,有活力也更积极向上。
就像树苗一样,只有获取充足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营养,我们称之为“心理营养”。大部分家长都清楚孩子在身体的生长上所需要的营养,所以常常毫不吝啬的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但是对于孩子在心理上需要什么营养,他们或许没有认真思考过。
3个月之前,孩子还是刚刚出生的小奶娃,他们需要被百般呵护。所以父母要无时无刻、毫无条件的接纳他们,爱他们。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言:
刚刚生产完的母亲,由于体内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促使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
也就我们常说的母爱泛滥,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类物质的分泌逐渐下降,或者是因为劳累导致身体无法正常的分泌本体胺,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父亲来承担一定的养育任务,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如果说这个时期父亲缺位,或者是长辈越位引发了家庭矛盾,养育者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应对这类型纠纷,敏感的孩子就会从养育者之外获取心理营养的补充--另寻“重要他人”的角色。
孩子渴望家长是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希望家长能够最大限度的给予他们重视。在孩子发出信号之后,家长能立即抛开一切,走到孩子身边,查看孩子有什么需要。
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这种被足够重视的感觉,那么等他们慢慢长大,就会从老师乃至以后的对象身上找。
在孩子4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他们想要分离。这时候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或许来自母亲的陪伴、一句贴心的问候,而这种安全感从母亲身上更容易获得。
如果母亲能够很好的回应孩子,那他们将顺利渡过分离期,开始独立。有些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始终不肯父母离开,要他们陪着,这就是因为分离期工作没做好,孩子缺乏安全感。
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4岁时,孩子就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认可、肯定和赞美。这时候爸爸们需要注意了,如果他们对孩子的行为能够认可,给予肯定和赞美,并通过语言和行动反馈给孩子,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将会大增,也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之前小学课本上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你瞧,就是这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和肯定的话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有很多天资很好,很有希望成功的人,只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夸奖和鼓励,最后走向彻底的失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夸一夸就都能成为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但即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夸奖和表扬,以此来充盈内心世界。
模范、学习、认知,这是孩子在6岁时最需要的心理营养。他们充满自信,并尝试 探索 这个充满疑问的世界。如果能有个正面积极的榜样,给他们做好的引导,传授他们学习和认知的技能,教会他们遇到问题时如何正确处置,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并独立 探索 世界。
有些家长可能会懊恼:之前不懂得给孩子输送心理营养,现在才知道是不是太晚了?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不同的心理营养。所以之前的就算了,但是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记住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处理好事情。
另外,对于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我们要包容、接纳和尊重,让孩子顺从他们的意愿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有时候爱的自私和无私只在一念之间,收起自私的爱,用无私的爱让孩子们活出他们的精彩,而我们家长坐在一旁静静欣赏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