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2 16: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48
有岁月就有故事,有男女就有传奇。
儒雅与世俗,构成真实生活的情态。
元代看似文化比宋代稍显衰退,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学的熏陶,才女不乏其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士宦家族,相互联姻,进一步繁荣了才女文化。
在元至元年间,在吴郡有个薛家,靠卖米成一方巨富,这薛老板感叹自己没有文化,仅是暴发户,虽然有钱,但高雅的场可却令他没有面子。
薛老板便也想打文化牌,他有一双宝贝女儿,生得娇好灵秀,大女儿叫薛兰英,二女儿叫薛蕙英,他特意为两个女儿在自己住处后面建造了一座小楼,购买了琴棋书画,供她们姐妹两个居住读书,取名“兰蕙联芳楼”,还给请了家教。于是,姐妹便在这闺楼里相互切磋,吟咏不辍,共同创作了诗歌数百首,题名“联芳集”。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杨维桢住在杭州西湖,做了九首《西湖竹枝词》(竹枝词本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中唐诗人刘禹锡贬谪夔州时,喜欢这种形式,创作了十多首,展示当地民间风情,后来竹枝词流行开来,诗人往往效法此体,因地制宜,出现了展示不同地域特色的竹枝词,令士大夫们喜爱,也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后唱和者有数百人之多。
兰英与蕙英姐妹,刚刚十三四,听闻此事,微笑着说:“西湖有竹枝曲,东吴无竹枝曲乎?”于是,姐妹俩仿效杨维桢的体载,选取了苏州的名地、名产加以题咏,如姑苏台、馆娃宫、寒山寺、虎丘等,创作了十首《苏台竹枝词》:
其一:
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
日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
其二:
翡翠双飞不待呼,鸳鸯并宿几曾孤。
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
其三:
百尺高楼倚碧天,栏杆曲曲画屏连。
侬家自有苏台曲,不去西湖唱采莲。
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三首,说实在的,这两个情窦初开的姊妹花有灵心,诗还是比较稚嫩一些,杨维桢这江南名诗人,半老不老的男人其实对待字闺中的少女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读了这娇娇小丫的诗稿,赞叹不已,手题二首于后:
其一:
锦江只见薛涛笺,吴郡今传兰蕙篇。
文采风流知有日,联珠合璧照华筵。
其二:
难兄难弟并有名,英英端不让琼琼。
好将诗笔春风句,谱作瑶筝弦上声。
姐妹俩经杨维桢一炒作,立马窜红,名播遐迩,时人誉为“班姬、蔡女复出,易安、淑真而下不足论”,清代陶玉禾、陶瀚的《元诗总论》中更是赞曰:“元代闺秀寥寥,绿窗遗集,端赖贤夫;蕙兰联芳,亦以铁崖知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