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0:40
“额黄”,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
涂黄方法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
染画是用毛笔蘸*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粘贴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花钿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追问那男士有人涂吗?
追答这个真不知道,不过我弄了一链接,不晓得对你有没有帮助,你参考下。
魏晋南北朝男性美容现象窥探_魏晋风度_下的男性美容现象 - 生活指南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98470013594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0:40
一般是梅花妆追问还有其他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