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准确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告诉我白茶是不是好东西,跪谢。 选自宋微宗的大观白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09
白茶自成一种,和一般茶树不一样 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它在悬崖石林中才少有生长,不是人为可以栽种的。贡茶产地中心地带能拥有的*概4,5户。每户大概1.2株,能出产的茶叶仅仅2.3茶饼。新发出的芽叶少,特别难加工。水分一旦没了,就变成了普通茶叶。需要制造的好,点茶掌握得当。正阳泡的茶才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其他的没有能和他相比的。贡茶中心产地以外的茶山所产的也有,但是品质没有中心产地出产的好
白茶是好东西 且稀少 难烹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10
很显然是好茶。翻译如下:
白茶自成一种,和普通茶不同。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它是山崖树林之间偶然生长出来的,不是人力所能种植的。
贡白茶的产地处,能生产白茶的工厂不过四、五家,而白茶树只有一、二株,每年能生产出的贡茶也只有二、三銙而已。新发出的芽叶,加工起来也很困难。煮水点茶时一旦不慎,白茶则就会变为普通茶。要制造得好,煮水点茶掌握得宜,那么茶的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
一片绿色的茶园中有一株白芽叶的白茶,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其他的茶很难相提并论。生产贡白茶之外的地方也产白茶,但品种和质量赶不上贡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10
大观茶论·白茶
作者:宋徽宗赵佶
【原文】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1)不同,其条敷阐(2),其叶莹薄(3)。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4)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5)而已。芽英(6)不多,尤难蒸焙(7)。汤火(8)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9),运度得宜(10),则表里昭澈(11)。如玉之在璞(12),他无与伦也。浅焙(13)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注释】
(1)常茶:一般普通茶树。
(2)其条敷阐:枝条柔软易铺散开。
(3)其叶莹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
(4)正焙:指贡茶产地中心地带,宋代生产贡茶的工厂称焙茶工场,以焙为单位。
(5)銙:宋代饼茶的计数单位。
(6)芽英:新发出的芽叶。
(7)蒸焙:宋代饼茶加工经蒸、研、压、焙等过程,蒸焙指饼茶加工。
(8)汤火:指宋代煮水点茶过程,热水称汤。
(9)制造精微:制造得好。
(10)运度得宜:点茶(泡茶)掌握得当。
(11)表里昭澈: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
(12)如玉之在璞:璞是含玉的石头,“如玉之在璞”,指一片绿色的茶园中有一株白芽叶的白茶,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
(13)浅焙:指贡茶中心产地以外的茶山所产。
【译文】
白茶自成一种茶树,与一般的茶树不同,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而且很薄。(白茶一般都是在)山崖树林之中偶然生长出来的,因而并不是靠人工的力量可以得到的,贡茶中心产地之内有这种白茶的不超过四五家,每家所种的白茶不超过一二株,每年所出产的白茶也就是二三銙而已。这种白茶每年新发出的芽叶不多,而且特别难蒸炒加工。用来煮茶热水一旦失去,那么蒸炒出来的白茶就已经变味普通品级的茶了。所以必须非常精细地制造,如果点茶(泡茶)等过程控制得得当,就会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就像一块晶莹润泽的白玉在璞石之中,其他的茶品都无法与之相比。茶中心产地以外也有这种白茶,但品质都赶不上贡茶中心产地之内的白茶。
白茶是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这种白茶显然是很好的东西!
参看下面的文章:
《大观茶论》白茶【作者系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湖州市政协副*)】
一、先说《大观茶论》
一位国君写作一部茶论,这在我国茶文化史上,乃是破开荒第一遭,既是空前,也复绝后。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位26年间,先后有过6个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其中建中靖国和重和都只有一年即换了新年号),他从18岁登基,到大观元年(1107)25岁写作《茶论》(这是它的原名),因为写于大观年间,后亦因称《大观茶论》,全文2800余字。
北宋较有影响的茶书,在《大观茶论》之前曾有陶谷的《苑茗录》(970),顾名思义是从茶和茶事的种种名称出发加以记录,分列18条,各有条目,不相连续。丁谓的《北苑茶录》(999年),名声很大,但是已佚。福建仙游人蔡襄的《茶录》(1094-1053),也分18条,是较早论及建茶的文字。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和黄儒的《品茶要录》(1075年前后),两者从头至尾都是讲的“建茶”。在《大观茶论》之后,则有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再经其子熊克于1158年作了增补,这时已入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熊氏父子均曾在北苑摄茶政,对北苑贡茶的情况了解得十分详细。
我们综览这一时期的茶书,由于宋太宗赵光义下诏推重龙团凤饼,因此这些茶书都以“建茶”为主体,即产于福建建州(历史上曾有建安、建瓯、建宁等郡县名,均与这一地区有关)的茶叶。陆羽的《茶经·八之出》中曾提到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不过也说诸州“未详”云云。这是因为陆羽自己没有到过建州一带,其次是当时建州茶叶的名气与产量都不高,因此在《茶经》及其后的一百七八十年中,没有人提及过建茶。要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的毛文锡在他的《茶谱》(935年前后)中才说到“建州方山之露芽及紫笋”。到了北宋,朝廷大力推重建茶,并要求上贡,而且这时它的产量也达到相当的数量。自然而然宋人的茶书必须把建茶的出产作为他们纪录、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宋朝的茶书不同于前代茶书的缘由,也是宋代茶书区别于前代的特点。
大家知道赵佶是个昏聩的皇帝,他在朝廷中曾重用过蔡京、童贯等贪官*臣,让他们权倾一时,弄得朝政*,民怨沸腾,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不过徽宗其人在书画艺术方面却有超群的天赋,勤奋的业绩,卓绝的成就,堪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写作《茶论》正在青年时期,也是他亲自执政的早期。他自认为当时是“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世既累洽,人恬物熙”。他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可以看出,嗜茶之风,在当时已蔚为风气,而茗饮之好也是徽宗自己的雅尚之一,是他在政余、画余、书余的癖好之一,茶饮的“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也是他写字作画,凝神构思,搦管挥毫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与薰染,因而他利用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而写为此书。(引语均见《茶论》自序)
青年时代的赵佶,他作为国君,身居幽宫,过着奢华靡费、歌舞升平的生活。然而他对茶确有一番潜心研究,我们读他的《茶论·自序》与全文,决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却可以扑克出他意识中的一点亮色。
《茶论》将其内容分为20目,分别论及地利、天时、采择、加工、鉴别、品类、器用、水质、点茶、品味、藏焙等诸多方面。《茶论》的前半部分,从地理、天时说到水质、点茶,似乎都是一般的茶学知识或理论,但是从后半部分来扑克,他的论述还是从建茶(如北苑、壑源之茶)出发的。在它之前及其后的宋代茶书,作为建茶的系列论丛,正可以起到互相补充,共同阐发的作用,而成为人们研究宋茶的基础与依据。在《茶论》中出现唐代茶书中未见的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如蒸压、击拂、白合、乌蒂、茶膏、静面点、一发点、粥面、茶面、外焙、内焙、正焙、浅焙之类,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宋茶或当时贡茶的制作工序与技艺,对这类术语还非作进一步的研究不可。
二、次说白茶
在唐代的茶书中,没有提到过白茶。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永嘉图经》曰:“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山名,山上是否长白茶,如今则不可知。实际上宋代书中说的白茶出于宋建茶。宋名书法家蔡襄撰写的《茶录》,分为茶论与器论两部分。茶论的首条专论茶色,他说:“茶色贵白,而饼条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这里所说的“茶色”,从上下文看,当指茶色,而非指汤色。他最后的结论是建安人斗茶时,以青白胜黄白。在器论中,他又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燃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这里的“茶色白”,在我看来既指茶色,也指汤色。装在黑盏中,黑白对比鲜明,所以斗茶中用黑盏不用青白盏。
蔡襄(1012-1067)写《茶录》在11世纪中期(1049-1053),此前他曾任福州路转运使。在他去世前两年,即1065年,他还写过一篇散文叫《茶记》,这篇文章专记建安一家王姓的茶农种白茶的故事,全文不足200字,引录如下:
王家白茶闻于天下,其人名大诏,白茶唯一株,岁可作五七饼,如五铢钱大。方其盛时,高视茶山,莫敢与之角。一饼值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终为园家以计枯其株。予过建安,大诏垂涕为余言其事。今年枯辄生一枝,造成一饼,小于五铢钱。大诏越四千里,特携以来京筛见余,喜发颜面,予之好茶固深矣。而大诏不远千里之役,其勤如此,意谓非予莫之省也。可怜哉!乙已初月朔日书。
文章说到王家的白茶树在当时当地是独一无二的,产量也不高,制成的成品茶时价却很高。因而被人算计,使得这株茶树变枯萎了。可见当时茶农中的竞争也是激烈的,甚至使用不可告人的非法手段。到了乙已年(1065)这株白茶树终于复活了一棵桠枝,采摘焙制,造成一饼。王大诏不顾路远迢迢四千里赶赴京城,将其送给在京的蔡襄品尝,这真可谓是千里送白茶,礼轻情意重了。可见主客两人对白茶的看重珍爱了。
到了赵佶时,他在《茶论》中专列一条以记白茶: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茶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从这一节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茶与普通的茶树不一样,它的枝条长得很茂盛,叶色光亮。它是“偶然生出,非人力所可致”,所以数量稀少,芽茶不多,制作不易,在建茶之中,它是无与伦比。后来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也说:“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既以制之已细茶,及试新胯贡新胯,自三色细第出,而瑞云翔龙顾为下矣。……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故合为首冠,然犹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故书中还记载政和二年(1112)焙造白茶进贡之事。
宋代的白茶固然出名,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模样,何种品味,今人已无从目睹亲尝。可是如今福建的白茶却是可以亲见亲尝的。现在福建的白茶品牌中叫银针白毫、叫白芽茶。它们叶色浓绿,富光泽,嫩叶绿色,或黄绿略带紫红,叶面披满白色茸毛。宋代的白茶经过蒸焙而成,现代的白茶经过萎凋、炒焙两道工序,不加揉捻,属于轻微发酵茶,它的香味醇和,汤色浅黄澄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11
白茶是茶叶中单独的一种,和一般普通的茶树不同,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而且薄。只在山崖之间才能偶然生长,不是一般人工可以栽培的,所以一般贡茶产地的中心地带有白茶的最多不过四五家,生长也不过一二株,最后也不过能得到二三銙而已,新发出的芽叶也不多,饼茶加工尤其的难,煮水点茶稍有不恰当,便会使泡出来的茶和平时的茶水一样寻常,制造时必须拿捏的好,泡茶掌握得当,则汤色清澈,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其他茶叶无与伦比,白茶除了在贡茶中心的其他地方也有,但质量就远远不及了。
(这是我自己翻译的文章,你可以参考一下,而且看完文章之后我还想说,白茶是茶中极品,自然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