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消极面对衰老,刘禹锡写诗安慰,最后两句成千古绝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7 12: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9:09
是人都会老,面对衰老,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态度。童年时期总觉得衰老是很遥远的事情,一晃眼,少年青年接踵而至,那时活力四射,也毫不畏惧衰老。转眼到累成狗的中年,大多数时候是无暇想年老会怎样,真正到了老年,历经千帆,回首一生,有人坦然面对,有人消沉伤感。
白居易虽然是伟大的诗人,但在衰老面前,同样无所适从,十分伤感。在《咏老赠梦得》这首诗中,他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面对衰老,白居易的这整首诗都透露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的眼疾、足疾,无可奈何,早上都不想梳头了,出门要扶着拐杖,经常一天都不出去。老态龙钟,连镜子都不想照了,眼睛不好,也不要看字小的书了。白居易的态度,代表着很多老年人,对自己的衰老无可奈何,自怨自艾,读之,令人伤感。
不过,他的好朋友刘禹锡的态度却很不一样。他们两人同一年出生,也都是古稀之年,同样患有眼疾,足疾。读完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后,刘禹锡回赠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 翛然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的前六句,是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说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感同身受,自己也很无奈。对于朋友的这种情绪,他表示很理解,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刘禹锡人认同白居易的看法,说:世上的人,谁不担心衰老呢?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衣带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总是自动偏斜。为了保护眼睛,还得将书卷废置不看;为了延年益寿,还要经常看病吃药。
不过,刘禹锡承认衰老的不好,也看到了年老的长处。“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刘禹锡认为,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放平心态,年老也可变得从容自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意境优美,气势豪放。“莫道桑榆晚”,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比喻垂老之年,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年纪太大了。
"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还有满天晚霞,还会继续有辉煌。它所表达的意思是, 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我们还可以创造辉煌,继续发光发热。 这两句话既是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宽慰,又是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勉励自己。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其实过得比白居易还要坎坷。二人初入仕途时,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居易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禹锡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他们的思想自有差别。
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是写诗的高手,后*多记住了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并不是说,刘禹锡写得比白居易厉害,而是人们在面对衰老时,更倾向于能够积极面对,泰然自若,刘禹锡也在告诉我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了,并不可怕,依然还可以豪情万丈!自然,刘禹锡的这两句诗就更深入人心,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