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1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23
“仁”这一观念,并非孔子所发明,但却是孔子将其提升为一种高境界的道德理想、*理念和社会伦理。儒家以仁政作为规诫当政者的首要要义。下面分析一下孔子“仁”的几个含义。
一,仁的本义
“仁”字从“人”从“二”(二人合体),是六书中的会意字,本义就是男女的*。《说文》:“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亲,密至也。”人二,即二人。密至,亲昵也,即*也。《中庸》:“仁者,人也。”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所谓“相人偶”就是男女*。段玉裁说:“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也隐晦表述了此义。仁与妊及娠均叠韵音通。妊娠,怀孕育子也。仁与“妊”以及“娠”亦为同源字。故“仁”字的引申义,则是慈爱、关怀、仁善。所以《论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对“仁”的定义:
第一意义是爱人、博爱(仁爱,广义的人类之爱,而非私情之爱);第二意义就是仁善。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至于完成,止于至善,曰仁,达到这种境界的即仁人。
二,仁的道德涵义
“命”与“天”的概念都是人生及宇宙之主宰者的概念。人在天与命之下,是被动者。而“德”与“仁”的概念,则是关乎人性的概念。但“德”引入的是外部社会的评价——循规蹈矩,正直之行为,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以及社会*的评价。仁则不同。“仁”是指个人心性的自我净化。仁是纯爱之心,纯爱他人。纯善之心,纯利他人与社会。爱有私爱与博爱之别。私爱者,主观之爱,所爱其实非对象而是自我。博爱者,超越自我之爱也,乃客观之爱,所爱乃社会、世界而非仅仅自我。爱出自本心,无可伪饰。由博爱之心而升华为博爱他人和有利他人之行为,不是为了取得人们的好评,也不是为了换取他人的回报,不需要援入任何外在的正直标准,这种“仁爱”才是道德理想的至善之境。
对于孔子来说,天地之间最高贵的是人——“天地间,人为尊贵”。“仁”是一种*理念。博爱大众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构成一切“礼义”的终极依归,因此仁这种思想,始终是孔子*追求的核心理念。孔子毕生以“仁”作为改革的目标,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三、仁是对于奴隶制度的反叛
要理解孔子仁爱思想对于时代的超越性,就应该看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春秋时代的中国还是对人的价值极其轻贱的野蛮文化。这种野蛮主要表现在:
1,经济奴隶和家役奴隶的大量存在。2,以人为祭品的人牲和血祭制度的存在。3,以及以人为君主和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的存在。4,除了献俘祭社以外,当时还流行血祭神灵和焚尪求雨的活动。
但是,孔子则明确反对一切用人为君主殉葬的制度。不仅如此,连用俑人(假人)殉葬都反对。《礼记·檀弓》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孔子明确认为,不仅不应用人为殉,就是用人俑为殉,也是不“仁”即反人道的。因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所以,孔子诅咒殉葬的制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提出“天地间,人为贵”、“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针对当时反人道的野蛮制度与文化,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后的境界,其实自古圣贤的理论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语名称不同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23
孔子所谓的“仁”是指仁爱,个人觉得孔子所提出来这个人是相当不错的,教会我们彼此应该以礼相对与仁相爱,教会我们非常多的人生道理,也是我在知识当中的一位启蒙老师。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24
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对他人的恭敬的态度,是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式。我们做人要学会感恩、宽容就是“仁”,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24
孔子说的人是指君王在治国时要施行仁政,以人为本,关心百姓疾苦,在为人处事时要有仁爱之心,保持崇高的道德修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2:25
个人认为是仁慈之心。孔圣人的很多言论虽然大家都不是很懂,但是很多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