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8 10: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21
死亡,是人类一生中必会经过的路途,但是人们总是畏惧它,因此漠视它,禁止谈论它。在我国,我们对于死亡总是吝于直言,我们总是以各种“体面的”词语来代替死,比如仙去、山陵崩、走了等等词语,但是我们虽然能用各种语法来掩盖死亡的痕迹,也无法阻挡死亡的脚步。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既然反抗不了,那么就只有享受生命的过程。
但我们的天性是好奇的,我们恐惧于死亡这个未知事件,也好奇死亡到底是什么。死亡是通往未知的路途,无人知道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风景或苦难,因为神秘,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死亡之后灵魂会转生吗?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人死后意识还存在吗?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与死亡有什么关系
最早知道意识这个名词是在*课上,老师讲哲学时说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但是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拗口了,简单地来说,意识就是人对环境以及自我的认知,是一种神经反应。
早期的哲人将意识归结为一种意念,因此在《简易经》上记载为:“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思是,德行能演化出感情,情能生出意外,意不停地反转就形成了意识。在佛家中,又将意念解释为佛家六识之一,是意根所起之识。在博大精深的中文里,意识又有觉察发现的意思。直到现代科学将之规定为,人的一种神经反应,产生于大脑的神经系统,因此意识与生命同在。
既然意识与生命同在,那么为什么会有“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呢?我认为我的有意识所以我存在,我认为我没有意识那么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意识来源于人脑的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如何感知,只要神经系统仍在活动那么意识一直存在。不过除了神经系统外,人的五感也决定着意识的产生,如果一个人五感封闭,不听、不看、不闻、不说、不触摸,那么即使神经系统仍在活跃,意识也不能产生。因此意识的本质是一种集结大脑与五感共同作用的综合能力。
那么意识与死亡有什么关系呢?意识由神经系统产生,而死亡预示着神经系统的停止活动,因此死亡与意识在理论上可以说是一种顺承关系。但是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人死后,意识居然还能存在一段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表明死亡第一阶段仍有意识
萨姆帕尼亚(Sam Parnia)博士,是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医学系副教授,主攻临床医学,有多次急救经验,是将在将濒死的病人拉回人间。在多次的急救中,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知道濒死期间人的意识看到了什么,意识在死亡后还存在吗?因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已验证自己的猜测。
萨姆·帕尼亚博士在南安普顿综合医院开展这场试验,他花费一年的时间寻找到63名心脏骤停幸存者,并对他们进行研究。大多数的病人在都声称在濒死时看到了幻觉,但是萨姆在研究中发现只有11.1%(7个)的幸存者声称有幻觉发生,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其中真正符合濒死体验的只有4个人,而剩下的要不是不符合濒死体验要不是没有回忆。因此实验证明在心脏骤停幸存者中,很少有人保留了记忆,而有回忆的病人则声称看到了失去的亲人或者清醒地知道周围在发生的一切,甚至有些觉得自己正在脱离身体的束缚。
但口说无凭,因此萨姆博士又开展了另一项实验,他在医院手术室的地板上写了一个数字,在为病人急救后,询问这些心脏骤停幸存者是否有意识离体的感觉,如果有的话看到了地上的数字吗。如果真的有意识离体那么就能从身体上方看到地上的数字,从而证明意识的存在。反之,如果不知道数字是多少,那就说明濒死体验时所看到的都是幻觉。虽然这个实验因为样本的稀少,结论不怎么稳固,但是萨姆博士认为这揭示了大脑与意识的关系。
萨姆博士认为,濒死患者在被救回之前的濒死过程中,能感知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大脑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后,意识还能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这段时间很短。在医学上我们通常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因此意识在死亡的第一阶段仍然存在,可以感知到生命的流逝。萨姆博士还在研究心脏骤停后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心脏骤停后大脑的有无变化。总之,萨姆博士的结论就是,意识在死亡后仍存在,并且大脑与意识是因果关系,大脑神经活动,意识存在,反之意识不存在。
无独有偶,2013年密歇里根大学在研究濒死老鼠的活动时发现了,濒死时动物异常活跃的高频率脑电波。这项实验由孛儿只斤·吉莫教授主导,实验过程中发现老鼠在心脏停止跳动后,脑电波直线下降,但是其中的频率却在增高,而且大脑不同部位的电波开始产生极强的共鸣,这代表意识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虽然老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低,但是活力很强, 比清醒的时候意识还强大。因此,在濒死的那一刻,才会出现比真实还真实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意识在死亡的第一阶段,有极强的存在感,能够清醒的察觉到自己的死亡。
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死亡是生命的重点,是人类的终极宿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死亡总是报以恐惧,不敢与人讨论。这或许是对于死亡的未知而产生的忧惧,或许是因为宗教与文化等原因,又或许是因为心理原因。
死亡这次词,好像生来就带有神秘、痛苦、幻灭与虚无。人们不知道应如何应对死亡,于是干脆缄默不言。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面对死亡时,不知所措,而后痛哭流涕,抱憾终身。但是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与其在死亡降临时,才痛哭后悔,不如早先了解死亡。
正常的死亡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静。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会慢慢地感到疲倦,随着时间的推移,睡多醒少,有时还会陷入无意识的昏迷状态,但这并不可怕,在这个过程中病人感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之后的某一天他们就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这一切都十分的平静。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死亡不过是向彼生的过渡,你应当愉快地祝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21
死亡,是人类一生中必会经过的路途,但是人们总是畏惧它,因此漠视它,禁止谈论它。在我国,我们对于死亡总是吝于直言,我们总是以各种“体面的”词语来代替死,比如仙去、山陵崩、走了等等词语,但是我们虽然能用各种语法来掩盖死亡的痕迹,也无法阻挡死亡的脚步。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既然反抗不了,那么就只有享受生命的过程。
但我们的天性是好奇的,我们恐惧于死亡这个未知事件,也好奇死亡到底是什么。死亡是通往未知的路途,无人知道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风景或苦难,因为神秘,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死亡之后灵魂会转生吗?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人死后意识还存在吗?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与死亡有什么关系
最早知道意识这个名词是在*课上,老师讲哲学时说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但是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拗口了,简单地来说,意识就是人对环境以及自我的认知,是一种神经反应。
早期的哲人将意识归结为一种意念,因此在《简易经》上记载为:“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思是,德行能演化出感情,情能生出意外,意不停地反转就形成了意识。在佛家中,又将意念解释为佛家六识之一,是意根所起之识。在博大精深的中文里,意识又有觉察发现的意思。直到现代科学将之规定为,人的一种神经反应,产生于大脑的神经系统,因此意识与生命同在。
既然意识与生命同在,那么为什么会有“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呢?我认为我的有意识所以我存在,我认为我没有意识那么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意识来源于人脑的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如何感知,只要神经系统仍在活动那么意识一直存在。不过除了神经系统外,人的五感也决定着意识的产生,如果一个人五感封闭,不听、不看、不闻、不说、不触摸,那么即使神经系统仍在活跃,意识也不能产生。因此意识的本质是一种集结大脑与五感共同作用的综合能力。
那么意识与死亡有什么关系呢?意识由神经系统产生,而死亡预示着神经系统的停止活动,因此死亡与意识在理论上可以说是一种顺承关系。但是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人死后,意识居然还能存在一段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表明死亡第一阶段仍有意识
萨姆帕尼亚(Sam Parnia)博士,是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医学系副教授,主攻临床医学,有多次急救经验,是将在将濒死的病人拉回人间。在多次的急救中,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知道濒死期间人的意识看到了什么,意识在死亡后还存在吗?因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已验证自己的猜测。
萨姆·帕尼亚博士在南安普顿综合医院开展这场试验,他花费一年的时间寻找到63名心脏骤停幸存者,并对他们进行研究。大多数的病人在都声称在濒死时看到了幻觉,但是萨姆在研究中发现只有11.1%(7个)的幸存者声称有幻觉发生,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其中真正符合濒死体验的只有4个人,而剩下的要不是不符合濒死体验要不是没有回忆。因此实验证明在心脏骤停幸存者中,很少有人保留了记忆,而有回忆的病人则声称看到了失去的亲人或者清醒地知道周围在发生的一切,甚至有些觉得自己正在脱离身体的束缚。
但口说无凭,因此萨姆博士又开展了另一项实验,他在医院手术室的地板上写了一个数字,在为病人急救后,询问这些心脏骤停幸存者是否有意识离体的感觉,如果有的话看到了地上的数字吗。如果真的有意识离体那么就能从身体上方看到地上的数字,从而证明意识的存在。反之,如果不知道数字是多少,那就说明濒死体验时所看到的都是幻觉。虽然这个实验因为样本的稀少,结论不怎么稳固,但是萨姆博士认为这揭示了大脑与意识的关系。
萨姆博士认为,濒死患者在被救回之前的濒死过程中,能感知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大脑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后,意识还能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这段时间很短。在医学上我们通常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因此意识在死亡的第一阶段仍然存在,可以感知到生命的流逝。萨姆博士还在研究心脏骤停后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心脏骤停后大脑的有无变化。总之,萨姆博士的结论就是,意识在死亡后仍存在,并且大脑与意识是因果关系,大脑神经活动,意识存在,反之意识不存在。
无独有偶,2013年密歇里根大学在研究濒死老鼠的活动时发现了,濒死时动物异常活跃的高频率脑电波。这项实验由孛儿只斤·吉莫教授主导,实验过程中发现老鼠在心脏停止跳动后,脑电波直线下降,但是其中的频率却在增高,而且大脑不同部位的电波开始产生极强的共鸣,这代表意识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虽然老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低,但是活力很强, 比清醒的时候意识还强大。因此,在濒死的那一刻,才会出现比真实还真实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意识在死亡的第一阶段,有极强的存在感,能够清醒的察觉到自己的死亡。
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死亡是生命的重点,是人类的终极宿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死亡总是报以恐惧,不敢与人讨论。这或许是对于死亡的未知而产生的忧惧,或许是因为宗教与文化等原因,又或许是因为心理原因。
死亡这次词,好像生来就带有神秘、痛苦、幻灭与虚无。人们不知道应如何应对死亡,于是干脆缄默不言。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面对死亡时,不知所措,而后痛哭流涕,抱憾终身。但是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与其在死亡降临时,才痛哭后悔,不如早先了解死亡。
正常的死亡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静。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会慢慢地感到疲倦,随着时间的推移,睡多醒少,有时还会陷入无意识的昏迷状态,但这并不可怕,在这个过程中病人感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之后的某一天他们就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这一切都十分的平静。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死亡不过是向彼生的过渡,你应当愉快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