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8 10: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22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对生命局限不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致“圆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乐教理想中,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该只停留于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进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有这样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段话虽是以年龄时段提出的人生修养阶段性进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人格修养的不同层次,当人格修养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也就进入了“圆善自由”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耳顺”象征主体小宇宙内部的诗意和谐与外部大宇宙生命音声的圆融统一。这时,“耳”作为个体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已非一般的感知器官,而是精神性内外连接的桥梁,“耳”的“聆听”,是对意义世界的直观与领悟;“顺”则是个体与外部世界——自然、社会、天地乃至道的相溶、相和、相通。“耳顺”即是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达到了精神的自由。 当“耳顺”升进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正如有学者指出“生命至此亦获得一无限圆融(*、圆善)的意义。此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不是无限‘道心’的如如流行,都无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又自然而然地正确——不需规范,亦合乎规矩。” 将个人修养达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正是美善融和、进入无限的乐教理想最生动的表述,这时的“大乐”已由音乐给人带来的耳目心意快乐,转向在自由的艺术境界中体味无限人生的快乐,即超越*、功利、生死的快乐。 孔子与其弟子在谈论各自志向的一段对话对我们颇有启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22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对生命局限不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致“圆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乐教理想中,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该只停留于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进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有这样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段话虽是以年龄时段提出的人生修养阶段性进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人格修养的不同层次,当人格修养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也就进入了“圆善自由”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耳顺”象征主体小宇宙内部的诗意和谐与外部大宇宙生命音声的圆融统一。这时,“耳”作为个体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已非一般的感知器官,而是精神性内外连接的桥梁,“耳”的“聆听”,是对意义世界的直观与领悟;“顺”则是个体与外部世界——自然、社会、天地乃至道的相溶、相和、相通。“耳顺”即是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达到了精神的自由。 当“耳顺”升进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正如有学者指出“生命至此亦获得一无限圆融(*、圆善)的意义。此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不是无限‘道心’的如如流行,都无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又自然而然地正确——不需规范,亦合乎规矩。” 将个人修养达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正是美善融和、进入无限的乐教理想最生动的表述,这时的“大乐”已由音乐给人带来的耳目心意快乐,转向在自由的艺术境界中体味无限人生的快乐,即超越*、功利、生死的快乐。 孔子与其弟子在谈论各自志向的一段对话对我们颇有启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22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对生命局限不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致“圆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人格。因此,在他的乐教理想中,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该只停留于世俗的小我完善,而要升进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有这样的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段话虽是以年龄时段提出的人生修养阶段性进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人格修养的不同层次,当人格修养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也就进入了“圆善自由”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耳顺”象征主体小宇宙内部的诗意和谐与外部大宇宙生命音声的圆融统一。这时,“耳”作为个体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已非一般的感知器官,而是精神性内外连接的桥梁,“耳”的“聆听”,是对意义世界的直观与领悟;“顺”则是个体与外部世界——自然、社会、天地乃至道的相溶、相和、相通。“耳顺”即是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越了个体的局限,达到了精神的自由。 当“耳顺”升进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正如有学者指出“生命至此亦获得一无限圆融(*、圆善)的意义。此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不是无限‘道心’的如如流行,都无不自然而然地流露又自然而然地正确——不需规范,亦合乎规矩。” 将个人修养达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正是美善融和、进入无限的乐教理想最生动的表述,这时的“大乐”已由音乐给人带来的耳目心意快乐,转向在自由的艺术境界中体味无限人生的快乐,即超越*、功利、生死的快乐。 孔子与其弟子在谈论各自志向的一段对话对我们颇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