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4: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5:07
我们不能孤立的看江南大营。
咸丰三年(1853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称江南大营。琦善领兵一万人在扬州城外驻扎,称江北大营。
当时太平军可战之兵大约有20万,看着对江南、江北大营具有绝对优势,但大家别忘了当时清*拥有的兵力在90万左右,并且掌握着中国绝大多数的财政收入。
清*一直在给江南、江北大营输血,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比如浙江当时仍未遭兵燹,属于“全善之区”,每月接济江南大营军饷便达六万两之多。
江北大营为了筹措围攻“天京”的军费,满清*决定除了在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的基础上征收的土地税“亩捐”之外,再对米行商贾以“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的方式,推行捐厘之法。
而且江南江北大营也一直得到兵力的补充与加强,最高峰时都达到了十万人。
我们就拿星际游戏做比喻,别人在你家基地门口修了碉堡,架好坦克了。你肯定想打掉他们,但对方的兵力开始不断过来加强这个碉堡,于是你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立刻用手头的现有兵A过去呢?还是去开分矿,去偷对方基地,同时在家里攒兵呢?
很显然,太平天国选择了后一种战略。
其实太平军的北伐,其实就等于去偷清*的老巢去了,目的是分散清*的兵力,消耗清*的财力。
而太平军的西征,则是奔着江南的富庶之地,也就是开分矿去了。最终,太平军控制了安庆、武汉、九江等重镇,保证了太平天国的钱粮供应。
说到底,打仗光有兵不行,还必须有钱粮。没钱没粮是打不了仗的。
再看北伐和西征的兵力,北伐用了两万人,西征用了不到三万人。如果不去北伐西征,凭着这不到五万人,就一定能啃下江南、江北两万多人坚守,而且不断得到补充的大营吗?
还有,北伐和西征虽然分散了太平军的兵力,但也调动了远比太平军多得多的清军兵力啊。如果没有北伐和西征,那这些兵力肯定是要补充到江南、江北大营的。到时候南京方面的军事压力只会更大!
其实说到底,历史不是选择题,你选A错了,不等于选B正确。
北伐和西征失败了,但如果不北伐和西征,不等于江南、江北大营就能拿下,还有可能兵力全消耗在攻坚战中,太平天国可能覆灭的更早……
从历史上看,其实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攻破向荣的江南大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5:07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建国号太平天国,十余天后向荣率50000名清兵自武昌追至,驻军于孝陵卫,成为江南大营。然而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随后太平军组织了最精锐的军力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却没有围歼南京城下最大的威胁——江南大营,自然这个当时太平军所处的综合环境有关。
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上。
我们要知道,自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广西金田发动起义以来,一直到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一直以来都处于清朝的围剿中。也就是说,太平军自起义以来,一直都处于不停地转战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盘。
随着太平军实力的不断壮大,太平军需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以此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基础;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当时南京周边地区仍处于清*的控制之下;如果太平军不及时的扩大战果,很有可能再次面临被清军从四面包围的危险。
从统筹战略上来讲,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立即组织最精锐的军力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一方面为了希望可以一举直插清朝的心脏首都北京城,此举一旦成功,可能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时间,另外一点北伐迫使清朝抽调大量的精锐兵力用于京城的防务,这样便于巩固新生的太平天国政权。
西征西征一方面可以消灭天京城来自于西面的清军压力,另外一面方进军两淮地区,太平军除了可以获得广大的战略空间外,还可以获得两淮地区广大的粮食产区。
因此,从统筹战略上来讲,太平军在攻克南京后,立刻北伐、西征;从宏观上来讲,此举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第二、太平军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以洪秀全为主导的太平天国为何在坚持了14年之后,最终还会灭亡,从根本原因上来讲就是太平军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城后,太平军的这些领导们就开始各种贪图享乐或者争权夺利,以洪秀全为代表,自称:“天王”,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丝毫没有进取之心。
至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为代表的,已经开始面和心不合,私下开始为了争夺权力产生争斗。
因此,受限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当时太平军根本没有意识到江南大营危害性。
对于一个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新生政权来讲,太平军刚刚攻克南京城,就开始各种贪图享乐或者争权夺利,想要获得成功,自然不可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5:07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在广西山区和清军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战斗,终于在1952年冲出广西,进入湖南。在湖南,太平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道州,太平军的首领们经过计议,采取了杨秀清提出的“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的决策。于是,太平军在随后的战争中,把目标指向了南京。
太平军在岳阳获得了大批船只,组建了水营,这样在长江上太平军就获得了强大的机动力。太平军顺流而下,毫无防备的清军根本就没有防御的能力。而广西跟出来的清军向荣所部,也追不上太平军的脚步,只能在后面亦步亦趋。最终,太平军胜利的占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在太平军占领南京的第八天上,向荣所部也赶到了南京。他在城东的孝陵卫建立了营垒,号称江南大营,有兵力两万多人。这个江南大营就位于南京城下,不断的向南京进犯。但是奇怪的是,太平军并没有理会这个近在咫尺的敌人,而是分兵进行了西征和北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主要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杨秀清在指挥上犯下了错误。当时太平军在攻打南京的途中,一路上攻下了武汉、九江等要地,可是为了执行夺取南京的目标,太平军轻易的放弃了这些要地。在建都南京后,为了保卫南京,就必须要占领上游的那些放弃的要地。为了尽快夺取这些要地,太平军只能分秒必争,在清军援军没有到达的情况下攻占这些地区。
而北伐则是对北方清*腹地的一次袭击。杨秀清对他们的指示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夺地靡时日”。发动这一次北伐,主要是想利用起义的声威,在清*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奇袭燕都,这是从夺取南京所获得的经验。
对于天京城下的江南大营,太平军采取了防御措施。这是因为太平军多次与这批清军交过手,对他们的战斗力十分鄙夷。为了不耽误大好形势,太平军决定不理会他们,先去夺取西征和北伐的胜利。
但是这样一来,杨秀清就犯下了多处分兵的错误。按照正确的作战原则,应该采取由近及远的方式。既然太平天国以天京为都城,作为根本之地,那么就应该以天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这样,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江南大营。只有先消灭江南大营,就能够腾出手来西征或者北伐。
由于违背了正确的军事原则,太平军不得不在天京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御江南大营。并且因为江南大营的袭扰,太平军还不得不经常抽调其他战场的兵力来援,影响了整个战局。而同时开辟北伐、西征和天京三个战场,也造成了每个战场的兵力都比较薄弱。结果是北伐失败,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连遭失利,西征军被湘军打败,直到石达开率领援军赶到,才在湖口打败了湘军。
最终,太平军还是忍受不了江南大营的威胁,抽调各处的兵力打破了它。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如果不是杨秀清违反了军事原则,江南大营早就应该被太平军集中力量消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5:08
因为在太平天国的领袖认为,北方是清朝统治者的直接统领地方,而且那里比较富裕,拿下这里可以威胁北京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5:09
江南大营是清军主力所在,尽是湘军精锐,实力强,而北方和西面清军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先北伐、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