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早期教育,葬送孩子一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7 01: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7:04
为什么熊孩子越来越多,愈演愈烈?
忽略早期教育究竟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
常听家长叫苦:“我专职在家只管他一个还是不行。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完全不学习。真是操碎心了我。”
“我家小祖宗也天天不省心啊!说什么都没用。脾气比你还大,动不动就摔门。天天在学校惹事。我只能顺着他,谁都拿他没办法。”
这些家长挺可怜的,天天*。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错过了早期教育的最佳阶段,现在确实有些难办。这些孩子由于错失了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幼年的认知根深蒂固,人格塑造基本定型。当他们成为问题少年后,家长才意识到严重性,却为时已晚。可家长却否认自己忽略早期教育,甚至表示自己比别的家长更重视早教的投资。这是怎么回事?
早期教育的误区
有家长表示自己相当重视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全托在老师家里。可谓痛下狠心,不惜重金。这不就是早教吗? 不是 !幼年时期过早离开父母的羽翼,将会给儿童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阴影,导致成年后性格畸形发展。
有家长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可没少花钱。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幼儿启蒙英语,儿童阶梯数学,学前语言训练,国学三字经,弟子规,幼儿古诗等一样都没落下。到了小学又上奥数班,新概念英语,写作提升班。素质教育也不敢落后。围棋,钢琴,舞蹈,书法都报名参加了。而且找的都是最专业最大牌的一对一培训机构。宁愿自己节省点也不肯将就孩子的教育,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光一个暑假下来花销就高达好几万。这还不算重视教育吗? 不是 !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由家长开启的早期人格教育,而非花钱去机构买来的学前文化教育。
有家长说:我很关心孩子的分数。要求他必须考90分以上,班里前10。这不是重视教育吗? 不是 !分数只表示你的孩子智力正常,除此毫无意义。满意的分数往往掩盖了很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一味追求高分,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锻炼实在是舍本逐末,井蛙之见。
那到底怎样才是重视教育?
先来认清以下几个教育误区。
“早教” ≠ 早期教育
当下多如牛毛的教育机构遍地都是。令人眼花缭乱,而且费用昂贵。打着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旗号,令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们都挺拼的。却不知最终为谁做嫁衣。肥了外人田,喂饱了一家家批着教育外衣,把教育当成功利的工具的培训机构。无论是奥数班,写作班还是新概念,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灌输。他们只教不育,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教人拥有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康的心智。与分数无关,也不与金钱挂钩。教育机构提供的是当下风靡的“早教”,是需要家长大把掏钱的,并非真正的早期教育。不仅这些文化课补习机构有稳固的市场需求,家长们对各类艺术特长班如棋类,书法,舞蹈,音乐培训班也是趋之若鹜,唯恐落后。他们鼓吹的是对应当下应试教育被批驳的“素质教育风”。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就是凭兴趣学习。家长们也深信不疑认为会琴棋书画就是高素质。孩子会跳舞,会弹个曲子素质就是不一样,感觉气质简直好太多了。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曲解。素质教育的根源还是人本教育。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激发人性美。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能投家长所好,摸准家长心理,带孩子们去参加各种考级,自费去各地参加各类比赛,如愿捧回各式金灿灿的奖杯和名目繁多的一大摞证书。哄得家长心服口服,称赞这钱花得值。于是心甘情愿下血本,只为能有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中国家长真是太有钱了。殊不知,无论是素质还是气质,都是后天长期积淀形成的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光辉。而不是由金钱堆砌而成的。这种内在的秉性绝非靠报个辅导班就能速成的。记住,一切以钱为交换条件的所谓教育都是伪教育。教育投资的不是钱,而是爱。国内商业化的教育完全*了真正的教育本质,宰你没商量!中国家长如此迫切渴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希望下一代有出众的高雅气质,实在是自身或者祖辈们因缺少教育生活卑微而在骨血中烙下的长期的痛,所以要不顾一切在下一辈身上看到扬眉吐气的希望吧。遗憾的是,众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最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却早早地*他们学各种特长,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弃重取轻。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从15岁开始志乎学。一世探索教育之道而终成大师。我们的孩子们可是4,5岁就志乎学了。比起孔子早太多了。弟子规有云: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早就教育我们先培养孩子的孝,悌,谨,信。如果这些本分做到位了,就是“有余力”,那么你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了。古人从来不认为“学文”应该置于孝,悌,谨,信之前。也就是先“学人”,后“学文”。这里的“孝,悌,谨,信”就是道德情操,也是我们强调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而非当下所盛行的“早教”。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了谁?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家长只关注起点却忽略过程的功利求胜心理不可取。试问:龟兔赛跑谁赢了?人生是一场长跑,教育更是没有终点。它是一门慢艺术。起跑线上脱颖而出固然可喜,但这并不代表整个人生。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违背了教育成长规律,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只是被大多数家长曲解了。一味求快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只会不断被超越,毫无优势可言。最终是“死”在了起跑线上。孩子你别急,慢慢来。输在起跑线上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满怀信心不放弃,最终赢的一定会是你。求胜心切的家长们因为害怕输在起跑线上,又是择校,又是摇号,抢学区房,报补习班,特长培训,尽无所之不能。苦了孩子,累了家长,赚的是教育机构,输掉的是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赢得终点呢?
不送教育机构;“不学文”;不抢起跑线;不*分数。那究竟什么才是重视教育呢?
注重早期人格教育 ,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又由谁来执行呢?
你!对,就是你自己!
真 正 的 早 期 教 育
美 的 陶 冶
生活多磨难。心中若没有美的情趣,实在很难撑得下去。这些美的种子是幼年便被播下的,牢牢地生根于心间。席慕容提及她的*记忆时便会提到当年逃亡时母亲的一件事情。恐慌忙乱中年轻的母亲宁可舍弃昂贵的首饰,说什么也要带走那几幅有美丽长花边的窗帘。事后每每说起便被亲友取笑,“身家性命都难保的时候,还记得把没用的窗帘带着跑。”可谁说是没用的物件呢?那是年轻的主妇经营新家时亲自去选购,亲自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是女人最美丽温柔的一个希望。闲暇之余,妈妈便静坐呆望着这挂在离家万里之外的窗帘。它所承载的记忆带给她暖暖的故土安慰。在漫长的流浪岁月中,有它陪伴,心里的满足便可以与漂泊流浪的失意相抗衡。谁说这是一堆没用的物件呢?这幕画面也在席慕容幼小的心灵投下重重的一抹。*才女林徽因也经历过痛苦的*生活。战乱期间他们举家南逃到四川。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她的子女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都提到,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林徽因都不忘去山间田野采些野花小草将它们置于桌上花瓶里。暗淡无望的生活瞬间被点缀得诗意美好。三毛把自己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常生活过得像诗一样令人羡慕。一只废弃的轮胎经她手就成了女王的沙发。所有的困顿琐碎在她眼里却是生活赐予的惊喜。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的。我们许多人即便去了远方也发现不了诗。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敏感和追求,到哪里都会被击垮。拥有了美的情趣,即使跌落至尘埃里,也能绽放光芒。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旨在 唤醒美好灵魂,塑造健全人格 。年轻的父母越早重视越好。具体可以关注以下方面:
1. 行为约束
在孩子似懂非懂时就要对其有行为约束。一个没有行为约束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讨人喜欢。家长却声称这是尊重孩子的自由成长,释放其天性。而其实那恰恰只是任性,随性。放养式教育说白了是父母懒惰。有错不纠,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天性就成了恶性。糊涂的家长,无辜的孩子。家长认为过于束缚孩子行为会遏制孩子天性的释放,令其丧失自由。实际上一个首先在行为上无法约束自己的人不可能抵达灵魂上的自由。而有强大自我行为约束能力的孩子通常能很好地自律自控。成年后守得住底线,经得起*。只有先学会约束自己才有能力去约束他人。不能控制自己,未来只能受人控制。
2. 懂得感恩
错过感恩教育才会有机场刺母案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有的本能却在当代教育下被父母轻松翻过这至关重要的一页。不会感恩,却学会了啃老,学会要挟父母。中国父母是可怜的。忍辱负重,战战兢兢却培养出一个个巨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还赔上了自己的后半生。家长不要过多给予和付出。适当放手才能使孩子辨清爱的方向。心怀感恩的人长大后会不忘来处,努力回报。内心幸福平和,不自我,懂珍惜。
3. 明确责任
从小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学会承担责任。家长不要越俎代庖,无故混淆责任区域,不可随意无故免责。人各有责,任何人无法代替包办。不要有求必应甚至无求先应。家长群里总有父母亲忙着问孩子的作业是什么。他们就这么闲?他们到底在怕什么?怕孩子完不成任务还是拍被老师批评受委屈?更有家长主动替孩子认错的:“老师,这次是我的原因,是我造成的。我可以专门来学校向你解释”......不难发现,当下畸形的教育根源在于我们的家长病得不轻!许多时候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了太多障碍甚至是伤害。老鹰把出生的幼鹰推下深崖训练生存,只为了让它拥有蓝天。与它相比,哪一种爱更深沉?责任教育就是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竞争。家长是打算永远让孩子成长在襁褓中吗?没有责任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会忘恩负义,逃避现实,自私狭隘,心理幼稚脆弱。
早期教育须注意
1. 纠错要趁早
教育最怕等
纠错不问年龄。因为年幼而听任其一错再错直至孩子将错误当真理实在是父母的罪过。孩子本无知,需要家长指明对错是非才得以健康茁壮成长。何故现在的家长能够不断容忍孩子频频犯错而不作为,一等再等,实在令人费解。虽然也知道犯了错要教育,可是想到孩子太小,先等等吧;孩子身体不适,先等等吧;孩子心情不好,先等等吧;现在不是教育的适当时机,先等等吧.......生生把孩子等成了问题少年。其实,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恰当时机?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就是最恰当的时机。及时的当下教育就是最恰当的时机。“宝剑出鞘要趁早,幼苗扶正要逢小”。等到病入膏肓,扁鹊也爱莫能助。
2. 纠错无小事
惩罚须跟上
小错不纠成大错。幼儿犯的错肯定是小错误。错就是错,不分大小。家长有时觉得区区小错无需小题大做。其实纠错环节是相当严肃的教育内容。虽不必上家法,但一定要有仪式感。从表情,语气到地点场合氛围都需要家长拿出严肃的态度,孩子才会有敬畏之心。可以固定在氛围严肃的书房进行,固定以父亲或母亲为主要执行角色,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周围在场成员要保持立场的统一等等,所有细节都是不容轻视的。
有错必责,惩罚跟上
年幼孩子批评是否为时过早?
严厉批评是否会伤及自尊?
一切无批评的教育都是伪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正确的批评谈不上伤及自尊。相反,用虚假维护的自尊才是假自尊,不堪一击。自尊不是外界给予的,是通过自身努力累积而成的。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不忍批评,长大后他就会受更大的委屈。惩罚要随后跟上以示警戒。
惩罚的力度和时长
惩罚要有力度。孩子的哭声会削弱家长的惩罚力度。一听到哭声我们会向自己求饶:算了算了,毕竟还小。惩罚力度一旦被打折扣,效果自然降低。现在不让你的孩子哭,长大后就该父母哭了。
惩罚要维持时长。在时长内父母一定要扮演好角色。保持严肃的表情,不可立马和颜悦色,以至提前结束惩罚氛围。
有力度和时长的惩罚有助于孩子对惩罚记忆的巩固。明白万事皆有度,过界是不被允许的。
胡适年幼时天刚亮第一件事便是母亲叫他批衣坐起,对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错。犯小错,她都在次日清晨教训儿子。犯大错,她等到晚上夜深人静,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肉。无论怎样的重罚,不许哭出声来。有一次,小胡适只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便被重罚。胡适14岁便离开了母亲,再没有一个人管束过他。但他高尚的人格正得益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影响。胡适的母亲是文盲,而当今受过教育的家长却不及她万分之一。
效果为零的假惩罚
幼儿惩罚不必严厉,但务必要严肃。“爸爸要打*了!”“妈妈要打手心了!”嘴巴嚷嚷几句却不实施直接惩罚无异于“狼来了”的吓唬。孩子具备初步判断能力,也学会了试探。你的惩罚在孩子眼里成了游戏。有一次见朋友打儿子的手。小家伙边偷看家长的表情边对着自己被打的小手居然在笑!这种笑其实是被家长自己传递的。温柔的表情,和蔼的语气,手心轻轻地拍打,这还叫惩罚吗?打手结束后,孩子迫不及待地抽回手,急急忙忙又去别处疯了。没有时间对刚才的惩罚进行消化。至此,惩罚结束,效果为零。没有仪式,没有严肃的氛围,地点随意,执行者本人表情,语气都极不严肃,惩罚的力度和时长也都不够,周围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跳出来反对。这种隔靴搔痒的假惩罚还不如不要。反而会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激发孩子去挑战规则,最终无视规则,放纵错误。
流于空洞的形式化
“你错了吗?”
“错了。”
“下次还敢不敢了?”
“不敢了。”
“说对不起。”
“对不起。”
“好了,去玩吧,乖。”
“哦!耶!”
这种教育早晚把孩子变成心口不一的人。孩子会选择令家长满意的回答,应得飞快,忘得更快。家长也满意孩子的配合,无意深究。究竟谁更无知?
请教会你的孩子“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对不起”是一句很难轻易说出口的道歉。一句真诚的道歉对幼儿来说是沉重的,也是极不愿意说的。需要鼓足勇气发自内心,需要真诚的表情。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而不是轻易把“对不起”挂嘴边。这种把功夫用在嘴皮上的假承诺毫无意义。是在教育孩子不走心地瞎哄人。
“宝宝你要有爱心知道吗?要真诚点。”
这个妈妈是对着在跑的孩子喊着教育的。
“知道了!”孩子边跑边应,随手把玩具砸在同伴身上哈哈大笑.......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出现这种口不对心的情况?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因为没有人教他们什么是“爱心”,“真诚”。那么小的孩子你对他说这么抽象的词本身就是瞎教育。而且他们的妈妈既没有严肃地把孩子叫到身边耐心教育,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错在哪里。更别提仪式场合氛围。喊完话的妈妈又在玩手机了。孩子知道他妈妈说的这些肯定不重要,他们只要跟着说就是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父母只要听到满意的反应就算是完成了教育任务。孩子说“知道了”你就相信是知道了?你凭什么觉得他知道了,你什么都没做他就能懂这么深奥的词了可能吗?大人忙着继续埋头手机,只顾自己消遣。孩子继续横冲直撞。大人小孩各忙各。结果,所有的教育都没有被消化,孩子只学会了“记住了”,“知道了”,“我错了”“不敢了”.......你让孩子把这些语言当成了求饶应付的通行口令了。鹦鹉学舌的口号还不如不说。家长不要图一时之快*着孩子背口诀一样来满足自己。
如果说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的纠错教育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也令胡适从小对母亲心怀敬畏,成年后行事说话都万般稳妥,那么现在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那简直是胡来或者干脆不作为。教训孩子首先家长本人内心是沉痛的,再把这种沉痛传达给孩子令其意识到事态是严重的。这种情感的传递足以使年幼的孩子印象深刻不敢再犯。所以,会教育的家长你看不到他成天训孩子,受他教育的孩子也极少犯同样的错。而我们的家长看起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教育。你看也是,吃饭的时候说,玩的时候说,睡觉的时候还在说。可孩子仍然屡教屡犯。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把纠错惩罚当成最最严肃的事对待。他们的早教过程也有惩罚。但这些徒劳的苍白无力的,空洞的形式化惩罚,直接削弱了惩罚效果,事倍功半。
3.停止瞎表扬
“表扬是人人皆宜的营养品”。没错。但不能无缘无故没来由地瞎表扬。“你真聪明!”这种空洞的口号式表扬还是不要常常挂在嘴边。因为聪明不是品质,不用努力去坚持。经常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反而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请把表扬具体化,对他付出努力后的成果加以肯定。比如说“你能按时睡觉起床了,作息很有规律,长大后身体一定棒棒的!继续坚持哦!”“没想到你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妈妈也要向你学习。”“这首曲子弹得不错。你很有毅力,练得非常刻苦,相信你的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这些行为或品质是需要努力去坚持的。适时的表扬能更好地激励他们去巩固这种被肯定的特性,也会很用心地去维护。成年后他们会是个自律的,细心的,有毅力的人。这就是表扬的作用。
4.学会等待
延迟满足
一有哭闹就即时满足的教育结果是培养了一个个巨婴。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满足你。让孩子等一等,不要着急去配合他,满足他。太容易满足的愿望不会带来持久的幸福感。让他们明白许多事情需要等待和耐心。甚至等待之后也许未必会有结果。适当的失望可以让孩子知道不是事事都能如愿的。接受挫折,更懂得珍惜。学会等待,你会赢得更多。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他们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映的是孩子面临*时能否有效控制即时冲动,是伴随人终生的最基本最积极的人格因素。
你的孩子提要求时可以适当拉长他的期盼时长,并在此期间对他提出交换条件。比如做到自己吃饭,学会有礼貌,稍后可以满足他买一个玩具的愿望。通过延迟满足,首先,孩子会珍惜他努力之后得到的玩具。比起平时平白无故得到的玩具他会更珍惜这个有意义的奖励。其次,他会因为被满足而去巩固自己的优点。不用再父母追着喂饭,会更加有礼貌等。再者,父母不必再乱花钱买一堆玩具哄他。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任何的奖惩都要缘出有因,孩子才会止于错而长于优。做得好的他会越做越好,做错了的他会记住不犯。你要让孩子明白得到是有条件的。不要让自己爱的冲动混淆了他的判断。轻易地得到他会想:“我表现不好也会有玩具,这么说我不需要乖,怎么样都能得到。”被延迟满足的孩子还会提要求。但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开始提合理的要求,而且愿意以某种努力为交换代价。那么他们在向父母提要求的同时其实也在对自己提有难度的挑战。
5.极端严厉
中国的教育古训是“严爱宽害”。针对当下过于宠溺孩子导致的各种社会教育问题,一部分家长深信“不严不以成才”,对孩子的教育奉行严管强压。这同样是教育的误区。一味求严,忽略孩子的个性,其实是懒惰的表现。教育没有标准答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一些孩子天性内向敏感,自卑脆弱。他们的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完全不顾孩子的性格特征,吝啬到一丝笑容都不愿给,一句夸奖的话都不舍得说。这样的孩子常年生活在没有阳光的心理扭曲中,性格极度压抑,内心阴暗崩溃。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家庭生活不幸福。西安钢琴少年药家鑫事件就是当事人缺乏早期人格教育,面对错误害怕承担导致的社会家庭悲剧。湖南一高三男生挥刀刺死恩师的惨案还是由于幼年忽略了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而酿成的。一位人人羡慕的北大学霸,留美博士竟然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拒绝回家过春节。还是归咎于早期人格教育的缺失。他们内心没有幸福感,孤独无助,扭曲压抑。缺失早期教育,是整个家庭的悲剧。
可见,幼儿早期的人格教育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样的孩子情商高。成年后的他们未必成才,但一定是个正直稳妥可爱的人,生活幸福安定。所有坚信富养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努力引导自己的孩子拥有美好的灵魂,健全的人格。早期教育要求父母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你自己就是教科书,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再专业的机构,再一流的名校,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年轻的父母们,早教,有你就行!何须舍近求远?不必送机构,无须挤名校。一个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中国教育当下的畸形发展也许是经济发展后老百姓迫切的心理渴求所至的必经的阵痛阶段。相信我们正慢慢回归教育本质。身为父母推动教育走向幸福,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