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06: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0:26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工艺美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时代。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篆刻艺术(刻刀的刀法)与书法艺术(毛笔的笔法)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反映了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3枚类似的实物,据此有人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前三方只有图案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小篆相近,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这种表现形式是后世闲章印的先导。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更明确约定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文武*常调动,封拜频繁,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书公文、记帐目、写书信等。在简牍的递寄往来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止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的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现了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纸张普遍应用,开始使用朱砂调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废止。因此,用新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汉字书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却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
此外,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啸堂集古录》等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所用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硬度高,坚涩难刻。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及明代文彭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为篆刻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叶。此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篆字和精心为文,“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汉扬雄《法言》一书中说“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指谓作赋修辞时苦心孤诣地雕章琢句,以后演变成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
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繁荣时期。
明代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尤以篆刻擅名当代。他继承与创新篆刻艺术,被后来篆刻家奉为篆刻之祖。他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颇具匠心。
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被称为皖派。在皖派中的篆刻家还有归昌世、李流芳、程邃、朱简、苏宣等人。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文彭的学生)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属于这一派的篆刻家有王声、董涧、沈风等人。
明代汪关自创白文刻意仿汉,各树一帜。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为代表作品。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0:26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工艺美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时代。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篆刻艺术(刻刀的刀法)与书法艺术(毛笔的笔法)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反映了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3枚类似的实物,据此有人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前三方只有图案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小篆相近,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这种表现形式是后世闲章印的先导。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更明确约定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文武*常调动,封拜频繁,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书公文、记帐目、写书信等。在简牍的递寄往来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止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的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现了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纸张普遍应用,开始使用朱砂调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废止。因此,用新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汉字书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却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
此外,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啸堂集古录》等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所用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硬度高,坚涩难刻。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及明代文彭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为篆刻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叶。此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篆字和精心为文,“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汉扬雄《法言》一书中说“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指谓作赋修辞时苦心孤诣地雕章琢句,以后演变成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
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繁荣时期。
明代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尤以篆刻擅名当代。他继承与创新篆刻艺术,被后来篆刻家奉为篆刻之祖。他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颇具匠心。
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被称为皖派。在皖派中的篆刻家还有归昌世、李流芳、程邃、朱简、苏宣等人。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文彭的学生)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属于这一派的篆刻家有王声、董涧、沈风等人。
明代汪关自创白文刻意仿汉,各树一帜。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为代表作品。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