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这个故事一定可以帮到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7 1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03:42
妈咪读呀 tina专栏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为什么要上学?”刚上幼儿园的Emma早晨起床都会雷打不动地抛出这个话题。
Emma妈妈说:去学校学习本领呀。Emma反驳,“我不想学本领。”
Emma奶奶说,小孩子都必须得去上学,不让将来啥也不会。Emma说,“就让我啥也不会吧”。
爸爸做了点功课,告诉Emma,一颗只长1年的小树苗只能做篱笆或者当柴烧,但长10年就可以做檩条,长20年的大树就可以盖房子、做家具。就像我们一样,读书越久就越有能力。比如,不上学的孩子只会放羊,而上过大学就可以当医生、设计房子做很多有用的事。你希望当小树苗还是大树呢?
最初,这些逻辑道理似乎说通了Emma。问的次数多了,Emma竟然开始认为,“可是我觉得当小树苗也不错,可以当柴烧帮红豆粥婆婆熬出美味的红豆粥。”
为什么这么多让我们*为之震撼和推崇的上学理由,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
那么请你仔细想想,在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急于让孩子认可并坚持你的观点?还是是用来表达你对孩子反复提问的焦躁、不耐烦抑或烦闷?
此外,你有没有平静的聆听孩子发问的理由?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是我们*武断的拒绝聆听孩子的心声,也忽略了孩子们的接受方式。对于3岁多的孩子而言,“本领”“有用”“发明”“选择”这些词远不如一个故事、一个游戏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来听一个逆袭学霸的故事
一个从小生活在底层社会,没有父母的7岁小姑娘,被金钱至上的姨妈送到爷爷家——一个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寄居,并在那里结识了牧羊人皮特这个小伙伴。于是,她每天都跟着皮特上山放羊,在草地里打滚,在蓝天下撒欢,直到白雪皑皑的冬天来临,皮特要去上学。
虽然小姑娘海蒂也想上学,但被爷爷拒绝了。当海蒂下山去看皮特的时候,恰好赶上皮特放学回来。皮特告诉她,“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上学特别无聊”。皮特妈妈否认,表示皮特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他到现在都不认识字。“你还不是一样不识字,在这里认字有什么用?”皮特这句反问让他妈妈恼羞成怒,上学这个话题也戛然而止。
受皮特的影响,当海蒂被姨妈卖给富家女克拉拉做女仆的时候,她理所应当地告诉克拉拉的家庭教师,“皮特说我们阿尔卑斯山上的孩子,不用认识字母。”
当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这个故事一定可以帮到你
于是,针对海蒂的3种教育方式出现了。
1.家庭教师——焦躁的说教型
当家庭教师得知海蒂做为陪读竟然连一个字母都不认识的时候,他怒吼一声“所有人都要学会读书写字”就出去找管家抱怨、吐槽。
得知还得继续教下去,这位家庭教师因为海蒂耽误富家小姐的学习进度而变得焦躁不安,“你现在应该学的很好很多才对”“你到底怎么回事,又忘了么?”
2.女管家——冷酷的惩罚型
这个冷面女管家堪称惩罚的高手。海蒂带富家女私自外出被她惩罚不能吃饭,还要面壁思过;当海蒂忍受不了打算卷铺盖走人,她像拎个小鸡仔一样警告海蒂别抱有幻想;当得知海蒂不识字,她对主人称海蒂脑子不正常,家庭教师已经用尽全力,别说认字她连字母都不认识,而且举止不可理喻,粗鲁至极。这些评价,让在餐厅吃饭的海蒂默默低下头,黯然神伤。
身体上惩罚,语言上伤害,行动上约束,女管家的方式让海蒂出现严重的梦游症,身心俱损。
3.克拉拉奶奶——耐心的启发型
克拉拉的奶奶选了一本能够引发海蒂共鸣的故事书,那里有海蒂熟悉的绿草地、高山以及牧羊人。“当牧羊人发现,最小的那只不见了。它能去哪儿呢”,讲到这里,海蒂甚至兴奋的聊起她跟皮特类似的经历。
只是,奶奶没讲完就停止了。“想知道的话,你可以自己去读这本书”。当海蒂再次表示,“皮特说我们不用会读书”,这位睿智的奶奶平静地回应了她内心的困惑,并且以故事结局为诱饵,调动海蒂自己读书认字的动力,“你不要相信别人说的就是对的。如果你会读的话,你就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了”。
“我相信,如果方法正确的话,她能识字阅读。”面对质疑,克拉拉奶奶对海蒂表现出极大的认可。当然,故事中的奇迹也确实发生了。当海蒂在众人面前抑扬顿挫的顺畅阅读时,大家都被震惊了。
这个故事来自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现在已经改编成电影。虽然主题是讲海蒂这个纯真有爱的孩子,但这其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方式也着实让人震撼。
大道至简,聆听并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这就是自然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