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喧和动对全诗的意境的构成起了什么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0:05
古诗中以“喧”“动”两字反衬出雨后山村的恬静意境,正是因为如此宁静,诗人才能从听觉感受出浣女洗完衣服后的笑声和莲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正表现出山村中的和谐静谧之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0:06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喧和动对全诗的意境的构成起了什么作用
古诗中以“喧”“动”两字反衬出雨后山村的恬静意境,正是因为如此宁静,诗人才能从听觉感受出浣女洗完衣服后的笑声和莲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正表现出山村中的和谐静谧之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中的喧和动 对全诗意境的构成起了什么作用
喧,声音之动态,一群浣女,工罢归家的欢喜之声;动,水中莲花的轻摇慢荡姿态,与音声之动,遥相呼应。这两个字,构成文字在静中的不同动态。动静相宜。
山居秋暝全诗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赏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出自:唐 王维《山居秋暝》 扩展资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
山居秋暝的审美功能
在艺术上,首先,衬托手法的运用。如,首联的“空”字与颈联的“喧”字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动衬静,突显出山的幽静空灵。可以说,这样与“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语言简洁,明白晓畅。再次,对偶手法的运用。如,颔联与颈联都是对偶,从时空以及声响上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求喧字和动字的作用
喧原意是喧哗,这里是竹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动就是摇动 竹叶刷刷的响,是洗衣服的女人回家的声音,莲叶摇动,是打鱼的船下水了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王维诗...
竹喧莲动,浣女归舟等几个悠然意向;冠以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基调,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副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意境空灵清幽,...
...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是启示,不是解释_百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描写技巧总结?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鹿柴 王维 空山...
写作手法,什么叫动静结合
,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浅析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动”与“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即“浣女”、“渔夫”,并且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运用的极为妙。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波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