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1:54
总的原因有二:
(1)时代背景下清*和列强的需要。
(2)赫德的个人能力。
1、时代客观背景
大清晚期,清*和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很多条约里面都有对列强的赔款约定。但是晚清*国力已非常贫弱,没有现金白银赔付别人。
那怎么办?
列强想出了个法子,特别是英国人,有商业头脑,办法是这样的:你大清不是没有现金白银给我吗?但你有土地、有税收、有贸易等资产,可以带来现金流啊,你大清不是管不好吗,我来给你管。那何种资产现金流最好,对列强最有利,那当然是海关了,不但可以坐收过路费,还可以给各列强商人贸易便利。
海关赚了钱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还债,这部分叫做债赔款,另一部分扣除运营经费之后交给你大清,这部分叫做关余。
但这个管理海关的人必须是我们大英帝国的人,因为你们大清*图洋图纳义乌,没能力管,我给你搞个职业经理人。你清*总理衙门就负责发个任命文书,意思一下就行了。
这种背景下,执掌清朝海关的只能是外国人,这为赫德长期执掌海关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即是清*的需要,更是列强的需要。
所以这个时候精通中国文化的罗伯特赫德就被大英帝国当作代理人给推了出来,成为第二任海关总税务司。
2、赫德的个人能力
赫德18岁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随即参加公*,被英国外交部录用,成为*内的人。19岁便被派往大英驻中国的领事馆,学习汉语并充当翻译。
问题出就出在这哥们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不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混时间。人家来中国学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诸如《易经》、《孟子》、《大学》、《中庸》等都能熟读。史料记载,他曾花3420文钱请老师来教课。甚至连《红楼梦》这种小说,人家都能融会贯通。//汗颜,以上书籍我做为华夏子孙都没真正弄懂。
赫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钻研,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有了深入洞察,这使他能在晚清官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特别是他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让清朝*目瞪口呆,那感觉,就像你在路上碰到了大山兄弟。
以上是基本素养。但是想在外国当公务员,而且还要当半个世纪,仅有这些基本功是不够的,还需要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经营能力、需要弄清大势,顺势而为。
业务能力:赫德自28岁担任总税务司,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制度,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中较为清廉的机关。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国的“财神爷”。
这样的业绩,你做老板,能不喜欢吗?清*总理衙门对赫德的态度逐渐由怀疑变成了依靠。
勤勉精神:作为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其勤勉程度连清**都敬佩,当时人称三不停:脑不停、腿不停、手不停。
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仅有业绩和勤奋,当然不够。要符合长期主义的需要,还得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赫德写下过这样一篇日记:
“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中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既然如此,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围绕中国的利益开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国,或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赫德的业务能力、勤勉精神、审时度势迅速征服了恭亲王奕䜣,奕䜣对外人称呼他为“我们的赫德”,并把他的薪水由原定的每月400两,涨到800两。
从1863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到1911年去世,赫德在这个衰落的东方帝国一干就是48年,总的来说,由于其个人能力的卓越,同时满足了各国列强入侵中国和清*缺乏人才的双重需要,所以才稳稳的干了这么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1:55
赫德掌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段历史是一段丧权辱国的耻辱史,列强通过战争掌控了战败国的对外贸易,强迫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