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其人及浮华友真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09: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22:42
前言:发一篇文字,为吾友助力。@三官大理都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诸葛亮、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和托孤股肱,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的文武重臣,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数为封疆大吏,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有名的战将。
诸葛诞是三国后期主要人物之一,很有个人魅力,能得人死力。中国典故里,田横五百士忠义大名流传千古,受到推崇;而诸葛诞也有同类事件足以媲美之!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实权,势力遍布朝野,为了久后谋朝篡位,他们屡屡打击、剿除潜在的敌人。
公元255年,即曹魏*皇帝曹髦正元二年春正月,司马师在亲征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叛乱时,因营地遭遇夜袭受到惊扰,导致眼上肿瘤溃疽,眼球迸出,遂不医而死。司马师没有儿子,他一死,其所有职务权力自然都被弟弟司马昭承袭了。司马昭新官上任,感到信心不足,威望、能力都不能服众,他担心会有人趁机搞动作。于是,司马昭派自己的心腹贾充为使者,打着慰问犒劳的旗号去四方打探消息,观察各州刺史特别是地方武将是否有贰心。诸葛诞是重点怀疑对象。
其时,诸葛诞官拜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爵封高平县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可谓位高权重,显赫当朝。不仅远离*,手握兵权;而且,还是司马懿父子此前主要政敌曹爽、夏侯玄的好朋友。司马父子对他的疑忌一直存在。
贾充奉命慰劳扬州,见到诸葛诞后,先就国内外时局交换了意见。接着,贾充就直接试探道:“朝中文武都有心拥戴大将军(指司马昭)受禅称帝,将军您是知道。您觉得这样做没有问题吧?”结果,遭到了诸葛诞的当面呵斥。诸葛诞说:“你难道不是大魏忠臣贾逵儿子吗?你家世代蒙受皇恩,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哪个奸佞敢动皇帝?要是朝中有人图谋不轨,我诸葛诞绝不答应,必将以死相拼!”贾充听后,默然不语。这里,诸葛诞如此直斥贾充,一方面是公开向司马昭叫板了;另一方面也等于打出了护国讨贼旗帜,发声号召忠于曹魏的势力和司马家族的仇家出来站队,加入自己了。
贾充回到洛阳向司马昭汇报时,说:“诸葛诞久在淮南,威望很高,民望所归。不尽快剿除,后果很严重。”并建议先礼后兵,以任命诸葛诞为司空的为名征他入京,如果他肯来,则剥夺其兵权;如果他不来,则以抗命之罪出兵征讨。
曹魏甘露二年五月(公元257年)诸葛诞见到朝廷的征书以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他召集心腹兵将七百余人,攻杀了扬州刺史乐綝,从而一举控制了淮南。接着,诸葛诞快速接管淮南淮北郡县,征集了二十万大军,大搞武装割据,全力备战,以应对司马昭的进攻。同时,诸葛诞还派儿子诸葛靓入吴求援,欲引东吴为外援,同敌司马昭。
此后,司马昭纠集数十万大军围攻淮南。战事持续到第二年二月,终以诸葛诞身死兵败而收场。———战事经过不是本文重点,故略。
258年夏历二月,司马昭下令对诸葛诞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种生死关头,诸葛诞没有服输,不甘心投降,没有怂。他率领一部分心腹选择了死战突围。结果,遭遇司马昭的部下胡奋围困而力战杯斩。诸葛诞战死后,司马昭立刻诛灭其三族以示惩罚。
战事结束后,诸葛诞的部下数百人成了俘虏却拒绝投降。于是,司马昭叫人把这些俘虏集中起来进行审问和甄别。史*载:“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意思是说,为*这数百人投降,司马昭将他们绑缚以后,排好了队列,每个人背后都站一个刽子手。主审官挨个儿劝降。问到谁,若不降,就会立刻被杀。他这样一个一个问下去了,结果没有一个投降的!眼见一个挨着一个被杀死当场,愣是没有人怕死求饶,还都说:“为诸葛公死,不恨。”忠到如此地步!时人比之田横。
怎么做到的?根据史*载,诸葛诞“……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它说,诸葛诞善于收买人心,靠厚养亲待收买了数千死士。这当然是一方面。然而,仅凭物质收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极高的个人品质魅力为根本,一个人是无法得到部下死命拥戴的。凡以利相交的,不要说他身死家灭之后,别人不会追感其恩遇而继续舍命尽忠;就是活着的时候,这些人也不可能如此卖命。以利相交者利尽绝交;以义相交才不会因为生死、荣辱、祸福而变心!
诸葛诞是有义名的,这是他得以感召死士的终极内因。诸葛诞品质的最高闪光点体现在孟津御楼船事故中。这是诸葛诞年轻时候的事情了。
这件事发生在黄初年间(约223年或224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曹丕,年轻的诸葛诞还是小小的荥阳县令。其年,曹丕临幸许昌,诏令尚书仆射杜畿造御楼船(大型战船)楼船造好后,杜畿、诸葛诞同时登船下水试渡。谁料大风突起,吹没了楼船。杜畿、诸葛诞都沉入了陶河。杜畿是国家老臣,当时已经62岁,名望很高,不能不救。于是,御林军不顾风浪,跳进大河,紧急搜救起落水者。
御林虎贲先捞救起了诸葛诞,然而,诸葛诞却拒绝了,他说:“先救杜畿吧!”结果,他受风浪侵害,差点丧命。危急时刻,诸葛诞能够放弃生还机会,把获救希望让给同僚,这是难得的。
这是诸葛诞的一个闪光点,是建立个人魅力的原因。诸葛诞的第二个闪光点是不贪部下之功,不护部下之短。这是很多当领导的做不到的。很多领导是要把部下的功劳、好主意、好点子贪为已有的。诸葛诞不这样。他的手下有什么建议了,诸葛诞总是“显其言而承用”。如果这些建议在后来发现有弊病,诸葛诞也不会为自己面子而不承认,也不会为推卸干系而把责任推给部下。他的做法是“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
以上略举数事以说明诸葛诞的为人。下面略说诸葛诞的浮华友到底是什么意思。
夏侯玄、诸葛诞、何晏、邓飏、李胜等修浮华,合虚誉,被称为浮华友人,曾遭朝廷*废黜。这里的浮华不是说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浮华不是今天理解的意思。当时的浮华主要指一种思想风潮,即继承汉朝清议之风而来的清谈之风。朝廷认为这种思潮有很大危害,应该禁绝,故而惩罚了他们。
以下内容出自百度百科:
清谈也称玄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其危害在于,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清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
————————————————————————
总结:因清谈谈玄说妙,辞藻浮夸,内容华而不实,脱离生活实际,故称之为浮华。
夏侯玄,诸葛诞,邓飏,何晏等虽然性格殊异,心性、情志不类,却因为都喜考究三玄哲学,思考天地玄机,而成了具有共同学术信仰的朋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1:45
前言:发一篇文字,为吾友助力。@三官大理都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诸葛亮、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和托孤股肱,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的文武重臣,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数为封疆大吏,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有名的战将。
诸葛诞是三国后期主要人物之一,很有个人魅力,能得人死力。中国典故里,田横五百士忠义大名流传千古,受到推崇;而诸葛诞也有同类事件足以媲美之!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实权,势力遍布朝野,为了久后谋朝篡位,他们屡屡打击、剿除潜在的敌人。
公元255年,即曹魏*皇帝曹髦正元二年春正月,司马师在亲征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叛乱时,因营地遭遇夜袭受到惊扰,导致眼上肿瘤溃疽,眼球迸出,遂不医而死。司马师没有儿子,他一死,其所有职务权力自然都被弟弟司马昭承袭了。司马昭新官上任,感到信心不足,威望、能力都不能服众,他担心会有人趁机搞动作。于是,司马昭派自己的心腹贾充为使者,打着慰问犒劳的旗号去四方打探消息,观察各州刺史特别是地方武将是否有贰心。诸葛诞是重点怀疑对象。
其时,诸葛诞官拜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爵封高平县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可谓位高权重,显赫当朝。不仅远离*,手握兵权;而且,还是司马懿父子此前主要政敌曹爽、夏侯玄的好朋友。司马父子对他的疑忌一直存在。
贾充奉命慰劳扬州,见到诸葛诞后,先就国内外时局交换了意见。接着,贾充就直接试探道:“朝中文武都有心拥戴大将军(指司马昭)受禅称帝,将军您是知道。您觉得这样做没有问题吧?”结果,遭到了诸葛诞的当面呵斥。诸葛诞说:“你难道不是大魏忠臣贾逵儿子吗?你家世代蒙受皇恩,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哪个奸佞敢动皇帝?要是朝中有人图谋不轨,我诸葛诞绝不答应,必将以死相拼!”贾充听后,默然不语。这里,诸葛诞如此直斥贾充,一方面是公开向司马昭叫板了;另一方面也等于打出了护国讨贼旗帜,发声号召忠于曹魏的势力和司马家族的仇家出来站队,加入自己了。
贾充回到洛阳向司马昭汇报时,说:“诸葛诞久在淮南,威望很高,民望所归。不尽快剿除,后果很严重。”并建议先礼后兵,以任命诸葛诞为司空的为名征他入京,如果他肯来,则剥夺其兵权;如果他不来,则以抗命之罪出兵征讨。
曹魏甘露二年五月(公元257年)诸葛诞见到朝廷的征书以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他召集心腹兵将七百余人,攻杀了扬州刺史乐綝,从而一举控制了淮南。接着,诸葛诞快速接管淮南淮北郡县,征集了二十万大军,大搞武装割据,全力备战,以应对司马昭的进攻。同时,诸葛诞还派儿子诸葛靓入吴求援,欲引东吴为外援,同敌司马昭。
此后,司马昭纠集数十万大军围攻淮南。战事持续到第二年二月,终以诸葛诞身死兵败而收场。———战事经过不是本文重点,故略。
258年夏历二月,司马昭下令对诸葛诞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种生死关头,诸葛诞没有服输,不甘心投降,没有怂。他率领一部分心腹选择了死战突围。结果,遭遇司马昭的部下胡奋围困而力战杯斩。诸葛诞战死后,司马昭立刻诛灭其三族以示惩罚。
战事结束后,诸葛诞的部下数百人成了俘虏却拒绝投降。于是,司马昭叫人把这些俘虏集中起来进行审问和甄别。史*载:“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意思是说,为*这数百人投降,司马昭将他们绑缚以后,排好了队列,每个人背后都站一个刽子手。主审官挨个儿劝降。问到谁,若不降,就会立刻被杀。他这样一个一个问下去了,结果没有一个投降的!眼见一个挨着一个被杀死当场,愣是没有人怕死求饶,还都说:“为诸葛公死,不恨。”忠到如此地步!时人比之田横。
怎么做到的?根据史*载,诸葛诞“……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它说,诸葛诞善于收买人心,靠厚养亲待收买了数千死士。这当然是一方面。然而,仅凭物质收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极高的个人品质魅力为根本,一个人是无法得到部下死命拥戴的。凡以利相交的,不要说他身死家灭之后,别人不会追感其恩遇而继续舍命尽忠;就是活着的时候,这些人也不可能如此卖命。以利相交者利尽绝交;以义相交才不会因为生死、荣辱、祸福而变心!
诸葛诞是有义名的,这是他得以感召死士的终极内因。诸葛诞品质的最高闪光点体现在孟津御楼船事故中。这是诸葛诞年轻时候的事情了。
这件事发生在黄初年间(约223年或224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曹丕,年轻的诸葛诞还是小小的荥阳县令。其年,曹丕临幸许昌,诏令尚书仆射杜畿造御楼船(大型战船)楼船造好后,杜畿、诸葛诞同时登船下水试渡。谁料大风突起,吹没了楼船。杜畿、诸葛诞都沉入了陶河。杜畿是国家老臣,当时已经62岁,名望很高,不能不救。于是,御林军不顾风浪,跳进大河,紧急搜救起落水者。
御林虎贲先捞救起了诸葛诞,然而,诸葛诞却拒绝了,他说:“先救杜畿吧!”结果,他受风浪侵害,差点丧命。危急时刻,诸葛诞能够放弃生还机会,把获救希望让给同僚,这是难得的。
这是诸葛诞的一个闪光点,是建立个人魅力的原因。诸葛诞的第二个闪光点是不贪部下之功,不护部下之短。这是很多当领导的做不到的。很多领导是要把部下的功劳、好主意、好点子贪为已有的。诸葛诞不这样。他的手下有什么建议了,诸葛诞总是“显其言而承用”。如果这些建议在后来发现有弊病,诸葛诞也不会为自己面子而不承认,也不会为推卸干系而把责任推给部下。他的做法是“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
以上略举数事以说明诸葛诞的为人。下面略说诸葛诞的浮华友到底是什么意思。
夏侯玄、诸葛诞、何晏、邓飏、李胜等修浮华,合虚誉,被称为浮华友人,曾遭朝廷*废黜。这里的浮华不是说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浮华不是今天理解的意思。当时的浮华主要指一种思想风潮,即继承汉朝清议之风而来的清谈之风。朝廷认为这种思潮有很大危害,应该禁绝,故而惩罚了他们。
以下内容出自百度百科:
清谈也称玄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其危害在于,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清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
————————————————————————
总结:因清谈谈玄说妙,辞藻浮夸,内容华而不实,脱离生活实际,故称之为浮华。
夏侯玄,诸葛诞,邓飏,何晏等虽然性格殊异,心性、情志不类,却因为都喜考究三玄哲学,思考天地玄机,而成了具有共同学术信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