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读汤勇《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15: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6:24
根据学校领导假期读书相关要求,上学期放假时我走进学校图书室,茫无目的地在书架上寻找教育专著,其中《教育可以更美好》这部书因名字看起来很有诗意,便不假思索地拿上了。假期利用休息之余断断续续翻阅了它,并结合自身从教的点点滴滴,细细思量,书中的内容与书名简直是如出一辙、完全是名副其实啊。
《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的作者汤勇原本也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逐步成长为学校的教导主任、副校长,中间曾离开教育走上行政岗位几年,但自2005年他又重返教育,担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这部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全书共六辑,从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和阅读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下面我就将个人阅读体会较深的几点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常态化的学习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向着更美好的教育前行,最大的支撑来自教师。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是知识人,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知识的需求者提供学习指导,以自己的知识才智作基础进行创造性的知识传授工作。而要使人们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教师单靠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是根本无法胜任工作的,因为教师同样不能避免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持续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当前,向着更美好的教育前行,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更健康、更幸福的成长。作为老师,如何尽快熟悉80后、90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何破解独生子女向二胎转变之后的大背景下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探索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子,如何妥当解决纷繁的事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助力……都需要智慧,都需要通过学习获得。
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天重复着机械化的教育生活。刚开始,作为新教师可能还会向别人学习,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不断学习的兴趣,凭着自己的老观念,老思想,老方法教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时间久了,就可能把原来所学的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教哪个年级的只有哪个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了,只注重教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此,不论是教师的师德修养、还是专业知识乃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都需要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为教师成长蓄力,让“源头活水”成为个人发展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让教育因学习而更美好。
二、习惯性的反思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纵观《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所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教学一线,来自教育前沿,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但在汤勇老师的心目中,它们却成了一触即发的“火点”,变为活脱脱的教育实践案例。因此,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一位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才能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才能做到行稳致远。如果教师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可能就越来越不喜欢这位老师,这位老师甚至会失去学生、家长的信任,偏离教育的本真,甚至走向对立面。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师从自我感觉重复乏味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使自己的教学处于不断创新和升华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愉悦,思想品位也会得到提升,能使教师体会到教育的鲜活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
三、实践型的科研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汤勇老师在《教育应该回家了》一文中曾提出:好老师应该富有教育智慧,在《涿鹿课改带给我们的启示》中说“改革不仅需要良知、需要担当、需要胆魄,改革作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还需要常识、需要方法、需要智慧”,在《将“课堂*”进行到底》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应该主动开展课堂*”,并用戏谑性的语句说“一流教师,引领课改;二流教师,主动课改;三流教师,被动课改;末流教师,执迷不改”,这里提及的“教育智慧”也好,“课堂*”也罢,其实,说白了就是呼吁教师不要远离教育科研,要让科研进入教师视野。
教师真正的工作意义与价值体现在日常的平凡与琐碎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真实地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如何让老师们在细碎的工作中发现我们这份职业的独特性,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因,寻找教育的智慧,发现教育的别有洞天。让老师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的幸福,从而让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内涵发展之路。唯有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但很少有人将其作为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线索,深入地探究下去,结果,问题与困惑不断被累积,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就越来越不堪重负,教师的职业生活因为这些“绊脚石”变得艰难、坎坷起来。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把备课当做教学策略研究来对待、把上课当作临床实践来对待、把听课当作比较教学来对待、把评课当作教学诊断来对待,把反思当做总结经验来对待,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奋进,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走专业成长之路,做科研型教师,让教育更美好。
身为一名教育*,汤勇每天要处理多少繁杂事务,而他并没有以此为借口不读书。反之,却在用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静下心来历练自己,潜下心来改变自己。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写教育时评,写教育随笔,写教育叙事,及时记录和整理对教育的瞬间感悟、点滴思考,发表对教育的一些观点、看法与主张,几乎是一年一部专著。2014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思想力教育*”,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致教育》《教育的第三只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回归教育常识》《我的教育心旅》等多部教育专著,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教师博览》《新课程评论》《四川教育》等报刊发表多篇教育文章。
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提倡每一个教师要多读书。他说:教师什么都可以不做,但不能不读书,读书要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他曾指出:学校里最可怕的事,就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教人读书。在书中汤勇老师连续发文《让图书馆成为校园最“热闹”的地方》《孩子欠下的阅读账,总有一天会暴露》《领导一方教育的人更应是读书人》《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教师阅读力量从哪里来》等,呼吁学生、教师、领导都要做“读书人”,他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老师们做出了榜样,这需要何等勇气?他认真地分析了当下教师读书的现状:很多教师认为忙,没时间读书,我以为是因为没时间读书,才显得忙。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和零星时间的利用。只要想读书,闲暇时候的时光都可以用来读读书,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下教师不读书状况里还有一种就是很多老师认为读了就忘了,什么也记不住。汤老师说,记不住,是正常的,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内容记不住,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一些,就要反复品读经典语段,做批注记录,增强记忆效果。当然,这些也能未达到牢固记忆。汤勇老师用吃饭这件极其普通的常事和读书联系在了一起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虽然吃下去的每一顿饭你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本书的内容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简单的比喻却道出了读书中最朴素的道理。读书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长期要做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如果把学习和思考比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两条腿的话,阅读和写作就是两只翅膀,他会让你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甚至会“飞”得更高!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教育美好之路必定需要我们去一直探索,只要我们始终能够保持纯粹的教育初心,不管是学习、反思、科研,还是阅读,都要努力让自己在不同的团队中找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成就团队,赢得未来。相信,更美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携手前行的路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6:25
根据学校领导假期读书相关要求,上学期放假时我走进学校图书室,茫无目的地在书架上寻找教育专著,其中《教育可以更美好》这部书因名字看起来很有诗意,便不假思索地拿上了。假期利用休息之余断断续续翻阅了它,并结合自身从教的点点滴滴,细细思量,书中的内容与书名简直是如出一辙、完全是名副其实啊。
《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的作者汤勇原本也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逐步成长为学校的教导主任、副校长,中间曾离开教育走上行政岗位几年,但自2005年他又重返教育,担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这部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全书共六辑,从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和阅读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下面我就将个人阅读体会较深的几点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常态化的学习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向着更美好的教育前行,最大的支撑来自教师。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是知识人,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知识的需求者提供学习指导,以自己的知识才智作基础进行创造性的知识传授工作。而要使人们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教师单靠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是根本无法胜任工作的,因为教师同样不能避免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持续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当前,向着更美好的教育前行,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更健康、更幸福的成长。作为老师,如何尽快熟悉80后、90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何破解独生子女向二胎转变之后的大背景下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探索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子,如何妥当解决纷繁的事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助力……都需要智慧,都需要通过学习获得。
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天重复着机械化的教育生活。刚开始,作为新教师可能还会向别人学习,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不断学习的兴趣,凭着自己的老观念,老思想,老方法教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时间久了,就可能把原来所学的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教哪个年级的只有哪个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了,只注重教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此,不论是教师的师德修养、还是专业知识乃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都需要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为教师成长蓄力,让“源头活水”成为个人发展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让教育因学习而更美好。
二、习惯性的反思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纵观《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所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教学一线,来自教育前沿,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但在汤勇老师的心目中,它们却成了一触即发的“火点”,变为活脱脱的教育实践案例。因此,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一位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才能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才能做到行稳致远。如果教师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可能就越来越不喜欢这位老师,这位老师甚至会失去学生、家长的信任,偏离教育的本真,甚至走向对立面。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师从自我感觉重复乏味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使自己的教学处于不断创新和升华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愉悦,思想品位也会得到提升,能使教师体会到教育的鲜活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
三、实践型的科研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汤勇老师在《教育应该回家了》一文中曾提出:好老师应该富有教育智慧,在《涿鹿课改带给我们的启示》中说“改革不仅需要良知、需要担当、需要胆魄,改革作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还需要常识、需要方法、需要智慧”,在《将“课堂*”进行到底》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应该主动开展课堂*”,并用戏谑性的语句说“一流教师,引领课改;二流教师,主动课改;三流教师,被动课改;末流教师,执迷不改”,这里提及的“教育智慧”也好,“课堂*”也罢,其实,说白了就是呼吁教师不要远离教育科研,要让科研进入教师视野。
教师真正的工作意义与价值体现在日常的平凡与琐碎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真实地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如何让老师们在细碎的工作中发现我们这份职业的独特性,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因,寻找教育的智慧,发现教育的别有洞天。让老师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的幸福,从而让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内涵发展之路。唯有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但很少有人将其作为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线索,深入地探究下去,结果,问题与困惑不断被累积,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就越来越不堪重负,教师的职业生活因为这些“绊脚石”变得艰难、坎坷起来。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把备课当做教学策略研究来对待、把上课当作临床实践来对待、把听课当作比较教学来对待、把评课当作教学诊断来对待,把反思当做总结经验来对待,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奋进,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走专业成长之路,做科研型教师,让教育更美好。
身为一名教育*,汤勇每天要处理多少繁杂事务,而他并没有以此为借口不读书。反之,却在用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静下心来历练自己,潜下心来改变自己。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写教育时评,写教育随笔,写教育叙事,及时记录和整理对教育的瞬间感悟、点滴思考,发表对教育的一些观点、看法与主张,几乎是一年一部专著。2014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思想力教育*”,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致教育》《教育的第三只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回归教育常识》《我的教育心旅》等多部教育专著,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教师博览》《新课程评论》《四川教育》等报刊发表多篇教育文章。
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提倡每一个教师要多读书。他说:教师什么都可以不做,但不能不读书,读书要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他曾指出:学校里最可怕的事,就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教人读书。在书中汤勇老师连续发文《让图书馆成为校园最“热闹”的地方》《孩子欠下的阅读账,总有一天会暴露》《领导一方教育的人更应是读书人》《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教师阅读力量从哪里来》等,呼吁学生、教师、领导都要做“读书人”,他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老师们做出了榜样,这需要何等勇气?他认真地分析了当下教师读书的现状:很多教师认为忙,没时间读书,我以为是因为没时间读书,才显得忙。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和零星时间的利用。只要想读书,闲暇时候的时光都可以用来读读书,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下教师不读书状况里还有一种就是很多老师认为读了就忘了,什么也记不住。汤老师说,记不住,是正常的,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内容记不住,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一些,就要反复品读经典语段,做批注记录,增强记忆效果。当然,这些也能未达到牢固记忆。汤勇老师用吃饭这件极其普通的常事和读书联系在了一起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虽然吃下去的每一顿饭你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本书的内容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简单的比喻却道出了读书中最朴素的道理。读书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长期要做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如果把学习和思考比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两条腿的话,阅读和写作就是两只翅膀,他会让你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甚至会“飞”得更高!
教育的美好,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教育美好之路必定需要我们去一直探索,只要我们始终能够保持纯粹的教育初心,不管是学习、反思、科研,还是阅读,都要努力让自己在不同的团队中找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成就团队,赢得未来。相信,更美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携手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