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18: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18:34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美三方在半岛的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以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标志着朝鲜战争正式停止。
此后,中美两国的部队陆续地离开半岛(美军并未完全撤出),让战争在 历史 的长河中逐渐地沉静下来。不过这个过程中,苏联的举动令人耐人寻味,那就是不断地向中国输送武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抗美援朝期间,我国领导人同苏联提前达成协议,要求我方出兵的同时,苏联要提供空军和武器方面的援助。
为此,苏联虽然曾经一度地拒绝履行合约,不过后来还是有偿地为我军输送苏制武器,包括机*、冲锋*、步*、弹药以及肛黏发出来不久的喀秋莎火箭炮等,到战争中后期,苏联答应的作战飞机也陆续地到位。
不过,战争没延续多久就结束,苏联在此后向中国输送武器显然就没有了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 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苏联仍然连续不断地向我国运送物资。
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是不是当时的战争并未完全结束,武器设备纯属是为了防范于未然?
从数量来看,苏联当时给中国运送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东西, 而是多达30个陆军师的装备,能够帮助我军完成三个主力作战兵团的建设。
抗美援朝时,我军还未能使用到这些比较先进的武器,有的部队甚至连武器都不能配全,统一的武器配给更是痴心妄想。
所以, 苏联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 一来是当时中国并没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从而未能从本国的生产方面去满足军队配置需求。
二来是短时期之内,中国的研发和仿制不可能达到美苏的地步,有了苏联提供的武器,至少在装备方面能够与帝国主义拉近距离。
但是,说是苏联雪中送炭,其实这些武器装备都不是白送的。抗美援朝时期苏联给的武器尚有偿,和平时期,那更要讲价钱。
那么,当时已经没有战争的威胁,或者是各类局势尚未达到战争的地步,我军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这些东西呢?在和平时期好好地研究武器,实现本国自产不是很好的事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一批武器并非跟朝鲜战争有关,而是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就已向苏联定制。
1950年,由于朝鲜战争来得太突然,我军还没有来得及配备先进的武器,就非常着急地为了保家卫国和世界和平而赶往前线。
尽管当时苏联改变计划,答应给我方提供大量的装备,承诺至少满足60个师的武器配备。然而,苏联人却以产能和人力等的问题而一拖再拖。
抗美援朝时期,他们所给的武器配备更是苏联二战时期的库存,性能相当差,有的还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对此,我方进行积极的反馈,苏联才将精力转移到武器装备的生产方面,给我军运来不是库存的东西。而更有意义。
但是,苏联在运送方面又出现了问题,运送速度相当缓慢,直到1953年打完了仗,苏联人还没有兑现合同上所约定的数目。
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战争已经结束,我方对武器的需求不再那样高,而当时苏联还在赶着生产,我方到底要不要接收这批武器呢?
虽然当时苏联给出的是半价出售,但对于刚成立不久、又经过和美帝国主义等的战争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可以去支付这一笔费用。
也正因如此,实物分期抵偿的还债才一直延续到60年代。如果当时直接取消那部分的军事订单,那就不用再还这么多的债务,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继续延续订单呢?
国家没有取消与苏联的军事物资订单,这里主要有两大原因。第1大原因是 不做忘恩负义之事,树立讲信用的外交国家形象。
权衡之下,作为盟友的苏联虽然当时没有直接地参加战争,但对于中国的需求依然是鼎力相助。
如果没有来自苏联方面的军事物资,战斗的困难程度将会增加,对战争最后的结果也不敢保证。
为此,过河拆桥并非我们的传统作风,国家更不会因为战争结束而结束订单,让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形象受损。
第2个方面的缘由是 顺水推舟,先用苏联的武器来装备军队,后续再实现自主生产。 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家的这一招实属高明和前瞻。
从1953年起,三大改造才正式开始,此后又迎来了5年的经济建设。工业化改造以及经济的起步,都是从这个时期慢慢起来的。
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能生产一辆拖拉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对于比较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方面的生产,那只能往后拖,就算是有非做不可的计划,也不能一下子就实现。
就偿还债务方面而言,当时为了还这一笔账虽然相当痛苦,但也为后来的工业起步留够了足够的时间,让工业体系迅速地建立起来,并逐渐追赶发达国家。
所以,为了树立国家形象、建立工业体系而偿还10多年的账,并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弱国无外交,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相关的技术,对于很多的产品,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东西,都必须依赖于外国的进口。正因如此,贫穷的国家不得不以实物的方式去偿还债务。
但发展至现在,情况已大有不同,不仅中国有能力去购买先进的装备,而且还有足够的实力去自主研发。对此,喝水不忘挖井人,必须要感谢老一代*先辈们的努力,否则没有如今的辉煌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