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9 18: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7:30
读完楞严经,一时为经典的智慧赞叹不已。其中不少经句直指人心,使人心中明澈,确实堪称一部传世著作。
试将其中的几个问题归纳。
其一:烦恼从何而来?人之所以有烦恼,都是执着于外相,从而烦恼层出不穷。一如本来明耀的大日,为一层厚重乌云所遮蔽光明,一如为烦恼所缠绕的人,念念之间都是苦痛,焦虑,恐惧,焕发不出丝毫人性的光彩,践行不了点滴人生的价值,何其可惜可叹。
试将外相一词在生活中作更具体的阐释,那么便要引用南华经(道经)的论述了。比如我们看待身边的人,从可恨的一面看来,那么必然觉得他可恨,父母可恨,老师可恨,乃至花草虫鱼,一切落入眼中,念在心中,都是可恨的。那么这便落于嗔恨的外相。反之,从可爱的一面看来,也是如此,一切都是可爱的,比如男女朋友初恋时,不论对方犯了什么错,都觉得可爱,这便落于爱慕的外相。这样爱恨纠缠,流离颠倒,烦恼炽烈,终无安心之处。由外相的变迁无常可看出,实则烦恼缘由并不在事物本身,是心意外驰,挂碍于外相,从而生发烦恼。将外驰的心意从境遇中收回,了心,烦恼自了,如同根拔而草不长。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世尊受歌利王砍伤,不生嗔恨。都是不住于相,从而不生烦恼。(以*印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其二,如何破外相?这便是要使心从外境相中脱离,回归自心明了的知性。比如吵闹时,我们清楚地知道周遭的吵闹。宁静时,也清楚地知道周遭的宁静。如同从喧闹的街头,走入安静的图书馆。闹静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变迁,但这明了的知性却不随闹静更替而转变,是寂然常存的。道家倡导心若悬镜,即是此知性的起用。境遇的生起,息灭,都如燕过不留痕般,任它来去。唯此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知性常存。知性常存,便明了相的幻妄。明了幻妄,自然离相,便觉悟兴起了。(以*印证,“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本无次第。“圆觉经)
就以上的问题,楞严经中有着精彩的比喻。试分享给读者。
烦恼,又有着客尘别称,这便是来源于楞严经中的两则比喻。
试观初日晨辉,在虚空中照耀着,顿时空中的浮尘由此得以显现,它们起起伏伏,摇摆不定。而虚空却丝毫不受影响,始终是寂然不动的。这浮尘便如同人生中变迁不止的境遇,外相。虚空便如同人们本自清净的妙明真心,是不随外境所转的。当今人们之所以苦痛常生,正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妙明真心,妄认如交苇般与境相缠绕的攀缘心为自己的真心,于是心为境相所役,再也没有灵明可言了。这便是尘的比喻。
又观沿途旅舍,络绎不绝的旅客从中出入不止,而旅舍的主人却不随客人的出入而进出,他是始终常存的。这出入变动的是人生境遇,外相,不动的主人真是自己的妙明真心。而今人们为境相生灭变迁所动,逐于外尘,而不知返妄归真,正如旅舍的主人随着客人进出而晕头转向,跟着其转动一般。这便是客的比喻。
从这两则比喻看来,楞严经的智慧确实令人赞叹不已,将极高明的智慧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述了出来。
再试着就以上两则问题,作出一则演绎,便有了下文的故事了。古时,尚存尊师重道之风。纵是*,拜师贤人的,也不在少数。便有人前去古寺请教道,“老师啊,如何是阴风吹入魔刹洞?”那禅师却傲慢不已地道,“哼,凭你?(凭你的水平也来问这种问题?)”那人素来身居高位,哪里受过这般的冷遇,便顿时官气炽然,嗔怒不已,几欲当场发作。谁知此时,禅师再道”这,就是阴风吹入魔刹洞啊!”是落入嗔相,怒火中烧,不能自已,叫作阴风吹入魔刹洞。那人当下领悟,自己的心灵被几句言语就牵动,落入怒火,傲慢中无法自明,丝毫做不了主,便怒火顿息,惭愧不已,恭敬禅师。
这既是破相的演绎,也是古时机锋的教育法,即应机而教,一下唤起知性,破妄还源,明了怒相虚幻不堪,本无来由。心觉而相破。寻常人心意奔流,被外相牵着走,而此时反过来借相来反省,修行。
试着再深入作演绎,便举出了以下几则例子。一代鸿儒王阳明曾在断崖处历心。(在凶险的断崖处一块凸起的石块上站着,借恐惧相历练从容不迫心。) 南怀瑾曾修行闹中取静。(借嘈杂闹相修行安宁心)不善之境相现前,正是修行的资本。反省观照,初时心潮狂涌,如骇浪孤舟,随波不定,难以自持。随知性观照,风雨渐歇,颇有雨过天晴之兆。终则晴空万里,正大光明,泰然安稳。乃至于可怒,可惧处,离相而心无所住,便得此心灵明,不拘于尘相。反之,内怨积聚,触境发作,如牵丝玩偶,住相流离,终生痛悔。前者成就德行,后者苦痛常随。两者如尘云差别,如此便当慎审明正途,决定修行,不应驰散呀。
前文已详尽地描述了烦恼起因,以及破相修行,返妄归真的珍贵,但我们的烦恼习气沉重,真正的境遇来临时,必然免不了一番心动。如受了批评,尽管知道不应灰心丧气,但心中仍然随着境遇而低落。受赞扬时同样如此,这便是知易而行难的道理。
于是,便有了楞严经二十五位大修行者,在释迦穆尼佛的法会上作修行方法的总结,普遍福泽未来世没有证道的众生。这些方法珍贵至极,但受篇幅所限,仅能稍微提及,若有心契合智慧海洋,还是从原文经典中畅读,最为舒心喜乐。
以一首道诗系之,则曰“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烦恼如秋叶般飘落,心上堆叠,愁苦难言。纵是起念清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无结果。)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一笑洒脱,任妄想来去生灭。我自知性常存,渺无挂碍。)”
祝愿各位读者心安,精进,终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