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4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计名探源]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劳待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对手。《孙子肥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扰,边境不宁。 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 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探源】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 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 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 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 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 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 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 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 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 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 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贿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里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阳。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 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 苏,温良贤明,已被阻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 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 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 (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 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 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 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 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乡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 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 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4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计名探源]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劳待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对手。《孙子肥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扰,边境不宁。 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 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探源】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 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 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 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 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 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 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 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 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 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 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贿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里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阳。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 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 苏,温良贤明,已被阻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 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 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 (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 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 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 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 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乡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 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 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5
三十六计第08计 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典 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5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平漫屠龙
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注释 屠――――屠宰,宰杀牲畜。 殚――――尽,用完用尽。 家――――家庭的财产。 技――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注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望梅止渴
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国君曹操,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有一次,天气非常地热,他带领几十万的大军经过一片大原野,士兵们从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喝过一口水。其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完壁归赵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由于爱某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连带爱及和他有关的人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尚书大传》,纣死,武王皇皇,若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
·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仗不能光凭个人的勇敢,要用智谋,要靠集体的力量。 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越语上》,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
·鸟尽弓藏
“鸟尽弓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鸟给打光了,打鸟的弹弓就被收藏起来。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废弃或遭害。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南柯一梦
“南柯一梦”这则成语的南柯是南面的大树枝。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
·成语典故之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
·成语典故之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
·成语典故之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变化极大。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
·成语典故之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威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
·成语典故之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
·成语典故之沉鱼落雁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
·成语典故之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16
词 目 卧薪尝胆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示 例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词 目 破釜沉舟
发 音 pò fǔ chén zhōu
释 义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示 例 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词 目 投笔从戎
发 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释 义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 处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示 例 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词 目 揭竿而起
发 音 jiē gān ér qǐ
释 义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出 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示 例 一时各路人马,~,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白先勇《梁父吟》)
词 目 投鞭断流
发 音 tóu biān àn liú
释 义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 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示 例 人民*以~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词 目 霸王别姬
发 音 bà wáng bié jī
释 义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词 目 邯郸学步
发 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释 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 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示 例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词 目 东施效颦
发 音 dōng shī xiào pín
释 义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 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示 例 若真也葬花,可谓“~”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