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8 2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15:08
1938年,教育家廖世承先生于湖南蓝田创办国立师范学院,为嗣后各省独立师范学院之先声,廖先生任事之初,以为“教师为学校之命脉”,“一个学校的最后成功,就靠着教师,无论宗旨怎样明定,课程怎样系统,训育怎样研究有素,要是教师不得人,成功还是没有把握”,故“师范学院之理想教授,须学识宏通,而且富有教学经验,具有教育热诚。”当时日军已进据岳阳,湘省危在旦夕,而先生不为所动,尽心竭力,遍邀四方贤达来校任教。无锡钱基博先生应邀前往蓝田,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钱先生心忧国难,有感于湘省前贤“经世济国”之风范,益自惕厉,遂著《近百年湖南文风》一书,开篇云: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德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书中“上推周敦颐、王夫之两贤以端其趣,而行毋绳以求备。人不拘于一格,大者*纬武,次则茹古涵今,略其是非功罪之著,而彰劬学暗修之懿。所贵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用之则辅世长民,不用则致知穷理。内圣外王,在湘言湘,岂徒为诏于来学,抑亦自振其衰朽。凡我共学,倘能恢张学风,绳此徽美,树规模,开风气,以无忝于前人,岂徒一校之私以为幸,国家景命,有利赖焉。”列举湘省学人凡十七人:汤鹏、魏源、罗泽南、李续宾、王鑫、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刘蓉、郭嵩焘、王闿运、阎镇珩、邹代钧、罗正钧、谭嗣同、蔡锷、章士钊。
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西迁溆浦,钱基博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后逢湘西雪山峰之役,国民*军大捷,寇退危解。次年,抗日战争胜利,钱先生才离开湖南,随后受聘于武昌私立华中大学。
廖先生则在1947年离开湖南,回到上海,就任于光华大学。两年后,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再度划出,以此为基础成立湖南师范学院。
1953年9月,根据中南教育部的指示,湖南师范学院合并了湖南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平原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和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学院、河南平原师范学院部分学生,成为当时全国专业设置最多的师范院校之一。
1957年至1961年,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体育学院、湖南艺术学院相继并入。1984年,正式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1996年成为湖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0年以来,先后与湖南教育学院等3所高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师范大学。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由单一的师范学院发展成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现已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湖南省省属高校中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实力最强的排头兵,进入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