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东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7 07: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0:43
文 梁树丽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苏轼,他的词格与人格,他的诚挚率真,重情重义的性情都是我喜爱与心仪的。
他的一生唯有“诗和远方”能定义,但是他的远方,是他不得不去远方。
因为喜欢,自然我更喜欢读关于他的书。前段时间听了《东坡传》觉得并不过瘾。今日在樊登书店又发现了这本《苏东坡传—春如春梦去似水》,于是果断借阅。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他曾一身兼翰林、端明两学士,为帝王师;他曾被贬至当时的“南极”儋州。他一生受百姓爱戴尊崇,画像奉祀;他一生被小人诬陷嫉妒,历尽波涛;他一生为国为民,九死无悔。
上天为了弥补他因忠君爱民而遭逢坎坷的际遇,赐他一位红颜知己——朝云。这本书通过他身边集贞义美惠于一身的朝云,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看到了苏东坡浪漫传奇的另一面。
读完这本书,再来品读他的词,我竟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触和感悟。读着每一首词的背景故事,再次感慨:触景生情,所感则有所发。
我们老师还是要多读这些诗词后面的书,如果我们上课的时候能增加这些背景故事,我们的古诗词课定然会有更多乐趣。
我这个英语老师终究还是不务正业,往往容易操太多闲心,喜欢走太多弯路。当然这样的闲心总是有用,最起码我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插入故事。比如讲贝多芬,莫扎特,我总是会用自己所读的书给孩子们讲他们的故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于我,孩子们学不会英语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追求对读书,对诗词的热爱却会让人终生受益。
苏轼被贬黄州,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又是“待罪”之身,他的一言一动,一诗一文,都有为人窥伺之余。寒冬渐远,已是雁字北归的季节。他抬头望着阵阵雁群,心中不禁凄然。
院子里,一片寂寞,只有几株落尽了树叶的梧桐,在寒风中沉默地伫立着。一弯残月,正挂在梧桐疏枝上。一个黑影一闪,消失在静夜中,他心有所疑,仔细搜寻。忽然,在假山阴影下,一团黑影,悲鸣着腾空而起。略一盘旋,便向江边沙洲飞去……这只离群的孤雁,鼓起最后的力量离开这不属于它的所在。
尽管,梧桐林立,但,它扔选择了残芦枯苇的沙洲,那里才是它终极的归宿。
他想到了自己,那无人知,无人解的寂寞与幽怨……他悲从中来,他,也是这样一只宁舍高枝,而选择凄冷沙洲的失群孤雁……他在素笺上,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放下笔,他凝视着短焰孤灯,心中的凄冷孤绝,无以言表。恍惚中,他也幻化成那只悲鸣飞去的孤雁……
上学期我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读到这首词的时候甚为喜欢,当时还布置给班上的梦涵背诵,可惜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完成任务。
当时教他读的时候,我是用一幅画的意境给他注解,可是他始终不能理解;现在想想,如果那时我读了这本书,我可以给他讲这首词的背景故事,或许他会更感兴趣,也许他也会愿意背下这首《卜算子》。
我一直不解的是苏轼位居宰相之职,为何还是惧怕他人的*诽谤?按理说位居高位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家应该惧怕和敬畏他才对,而他却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读一读《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这个时代,皇帝,台谏官和*是互相制衡的一个关系。这样的关系设计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不能为所欲为,当然它的坏处就是所有的人干的都不长久。
即便苏轼位居宰相,只要有人*,只要有人上书告状,那么自己就得请辞外放。因为你得有廉耻,廉耻是什么呢?就是有人告你,虽然调查还没有开始,甚至还没有结果,你都应该先辞职。
所以苏轼这一生一直都在请求外放和被外放中生活,因为嫉妒他才华的人太多了,即便是他想低调,他想掩盖自己的光芒,但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无论如何都是熠熠生辉。
正因为如此,他对生活的理解自然和别人不同。苏轼总是能在各种环境中做到随遇而安,寻到不一样的乐趣和*。
身陷囹圄,却悠然洒脱;漂泊半生,却逍遥一生;满腹凄苦,却不忘自我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风雨常常不期而至,苏轼却不以为意,甚至苦中有乐,独创了东坡肉。
其实,岁月就是一半欢喜,一半烦闷;生活也是一半明媚,一半阴霾。
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即使沿途风景各不相同,各自的精神炼狱却大致相通。
平凡如你我,只有以旷达之心应人生万变,才能从困境中获得解脱。于我,最喜欢的依然是这首《定风破•莫听穿林打叶声》。
读完书,突然又萌生一念,应该再去一次杭州,在苏堤上走一走,当年朝云提议种植的柳树是否依然翠绿?
苏堤春晓,美的不只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