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刘慈欣:真正的科幻是孤独者的信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6 09: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23:18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没想到,本期《朗读者》头一位嘉宾是科幻作家刘慈欣!
刘慈欣,在我喜欢的类型文学作家中排在前三名。
另外两名是金庸和东野圭吾。
刘慈欣《三体》系列三部曲,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足以同金庸和东野圭吾的全部作品相匹敌!
能够以一当十,只因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董卿语)!
所以,我非常仔细地观看了好几遍董卿对大刘(科幻迷们都是这样称呼他的呀)的访谈,并从中再次印证了我对科幻的一种认识——
真正的科幻是一种信仰!
正文
(1)
当董卿问起大刘迷恋科幻的起因时,他提到当年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时的儿时记忆。
六、七岁的男孩子,亲眼目睹人造卫星上天,这种心灵的强烈震撼,我们是可以想象的。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科幻启蒙!
可惜我儿时没这样的福分,那时吸引我的,不是人类进军太空的壮举,而是郑渊洁笔下舒克与贝塔的童话故事。
说起来,科幻与童话,同属幻想文学,大概这就是我后来爱上科幻的缘由吧。
刘慈欣受现实事件启发,最终走上科幻创作道路,我认为,其中某种宿命般的东西,可以用“信仰”来解释。
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归根结底,或多或少都与信仰相关。
有人信仰物质与金钱,或者世俗的成功,也有人信仰精神探险。
我认为刘慈欣属于后者。
他在节目中说——
人类所有科学发明,岂不是原本都属于不存在的东西?
譬如,将刘慈欣带上科幻道路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45年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如今,卫星通讯已经广泛应用。
科幻作家痴迷于精神探险,因为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探索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至于科幻作家痴迷精神探险的内因,以刘慈欣为例,他在谈到自己是个狂热的航天迷时,描述了他在酒泉观看卫星发射时的心情:
在这里刘慈欣提到神性,这是有信仰的人才会经常使用的字眼。
在《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一文中,刘慈欣写道:
又说:
敬畏感,是信仰的来源。
虽然刘慈欣自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这不妨碍他拥有敬畏宇宙的信仰。
信仰未必与宗教相关。
怀有强烈的宗教感情却是有信仰者的可靠特征。
(2)
在节目现场,结合图片,刘慈欣还向观众们解释了什么是“暗淡蓝点。”
那是旅行者1号飞船从距地球16亿公里外的地方拍摄的地球照片。
刘慈欣说,这就是科幻文学的视角——宇宙的视角。
多么宏大的视角!
刘慈欣介绍说,他一直在“拙劣模仿”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就是以描写宇宙的广阔场景著称。
而他本人,也是以作品宏伟大气为特色。
我曾在自己一篇文章里提到《三体》对“二向箔”的描写——
也正是视角的宏大,让刘慈欣构思出“面壁者”、“黑暗森林”等等超乎寻常的概念与意象。
(3)
在谈到创作科幻小说的初衷时,刘慈欣说道:
他用比喻的方式向电视观众们解释了科幻作家所做的工作——
另外,刘慈欣认为,科幻创作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激励某些人想办法打开那扇封闭的门,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谋求发展!
作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刘慈欣的创作不知已经指引和激励多少人追随其后投身科幻。
就像当年刘慈欣追随阿瑟.克拉克的脚步,走上科幻创作道路一样。
刘慈欣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刘慈欣是孤独的,他所属的那个科幻群体都是孤独而敏感的异类,刘慈欣写道:
孤独的科幻作家们,像刘慈欣这样,自觉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
(4)
科幻作家如刘慈欣,很像一个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因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科学对宇宙的描述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刘慈欣说:
科幻作家是靠*写作的一种人,因为这是最难依靠套路写作的文学体裁,曾经积累的文学经验往往会影响下一步作品的创新。
这种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淘汰了太多并不真正热爱科幻的跟风者,而留下来的,必然是真正的爱好者,这种爱好,必然包含一种对于宇宙的宗教感情。
对宇宙的宗教感情,怎样理解呢?
还是刘慈欣说得到位,在《SF——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一文的结尾,刘慈欣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