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6 05: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03
白内障手术是现代眼科显微手术中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的手术。白内障手术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手术,只要不伴有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如眼底出血、黄斑病变等,手术后的视功能均会明显提高。
在临床上,白内障手术的成功不仅与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手术及检查设备密切相关,同时,正确选择人工晶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工晶体有硬性和软性两种
目前的人工晶体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两种,即硬性和软性人工晶体。硬性人工晶体的制作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软性人工晶体也称为可折叠人工晶体,其制作材料有丙烯酸酯和硅胶两种。
硬性人工晶体应用于临床的时间很长,其临床效果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价格便宜,但植入时的手术切口较大,一般在6毫米左右。软性人工晶体的特征是可折叠,所以植入时的切口小,一般在2~3毫米,不需缝合,术后视力恢复快,但价格相对较高。
目前,临床上多选用软性人工晶体。因为只有这种晶体才可以制成可调节人工晶体和非球面人工晶体。
可调节人工晶体改善术后全程视力
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晶体绝大部分是单焦点人工晶体,这种人工晶体只有一个焦点,植入了这种人工晶体的眼睛只能看清楚一个距离的物体。因此,手术后仍需要配戴近视眼镜或花镜才能满足看远和看近的需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可调节人工晶体,主要基于两种原理:位移调节和多焦成像,相应的人工晶体也称为可调节人工晶体和多焦点人工晶体。这类人工晶体的作用是,改善白内障术后的全程视力,对眼镜的依赖较少。
非球面人工晶体视觉效果好
近年来,在眼科屈光领域引入了人眼波前像差概念。研究表明,正常人眼晶状体呈负性球差,角膜呈正性球差,这种正负球差的互补性减小了人眼总球差,从而可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的负性球差逐渐缩小,而角膜的正性球差基本保持不变,晶状体对角膜的正性球差补偿作用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非球面人工晶体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而设计出的用以补偿角膜正性球差的人工晶体。
这种人工晶体通过改良人工晶体的前表面或前后表面的曲率来增加负性球差,以平衡角膜的正性球差,降低人工晶体眼的全眼像差,从而提高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个体化选择可满足患者需求
相对于眼镜的度数测量,人工晶体的度数计算要复杂得多。在进行白内障手术之前,通常必须测量手术眼的屈光、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手术医师再根据患者的这些数据选择相应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计算出的度数还需与不同的人工晶体的常数相调整再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
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和其自身主观愿望进行个体化的人工晶体选择是高水平白内障手术医师的选择方式。目前可供选择的人工晶体类型很多,包括普通硬性人工晶体、可折叠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条件的需求。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