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4 07: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9 22:26
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让企业文化活起来,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但有些企业文化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企业的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因此,让企业文化活起来,是公司发展的大关键,不容小觑。
日前笔者和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谈到企业文化的话题时,竟有90%左右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只知其有,却不知其用。他们把企业文化看成是“虚”的东西,认为,那只是一些口号,中听不中用。笔者也发现,在这些企业中,企业文化也就成了真正的摆设。
企业文化究竟是“虚”的摆设,还是“实”的东西?的确,文化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经历长年累月的沉积与重塑。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确有点“虚”,但这一“虚”中却有着不可抹煞的“实”,即每时每刻都在激励和校正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一个企业文化模式,它的终点是要让员工形成符合企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对企业的发展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通俗地说,在平时,企业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就好比企业里唯一的闲人,生产部在忙生产、市场部在忙市场、财务部在忙财务等等,而只有企业文化在搞些什么内部通讯呀,员工行为规范呀,什么培训呀,质量方针呀,还有什么经营理念呀等等。从表面看,好像是没什么多大的作用,觉得花钱买胡哨。但当我们剥开企业文化的外衣后,你就会发现,在这些形式和口号的背后,却是企业所需求的行为准则和心智模式的积淀与形成。
现在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或者说真正地“实”起来。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和谐与统一。因此,首先就要让企业的物质文化活起来。一个员工当他跨进企业的大门的那一刻起,他就无时不在感受着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环境、员工的精神面貌、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与判断;其次就是要让精神文化精神起来。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教育必须到位,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心智模式和行为准则真正按照企业的需求得以形成。一个企业员工好的行为和心智,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位的结果;三是要重视企业的文化治理,以文化治理代替制度的约束。企业从小型企业发展到规模性企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从人治到法治最后到心治的过程,而心治就是企业文化治理的过程。
要真正让企业文化活起来,就必须让企业文化尽可能地落到实处,亦即重在执行,而非花架子。
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企业发展更需要一种精神,否则就会走向衰败。一个企业要成为一个伟大企业,必须塑造成熟的企业文化,要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一、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论断已经越来越得到各界的认同。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到1981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点,占了美国贸易总额的45%。美国人通过反思认识到:要复兴美国的经济,就不能满足于科技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而应当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从文化上对企业进行重建。不少美国公司提出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坚持奉顾客为上帝、消除等级界限、加强民主管理等企业文化理念,所有这些都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
很多中国的成功企业都建立了成熟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一谈到CIS,很多人的印象就只是产品包装,员工的统一服装等。其实,这些只是CIS的最外围部分。整个企业员工都奉行的基本信念和共同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的深层——精神层面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很多企业也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改革深入进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事实上,企业文化和管理*改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是管理*改革的必要铺垫,可以先行于管理*改革,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管理*改革进行得更容易、更彻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可以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整个企业勇于开拓,积极向上。当前,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设,导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常常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
可见,企业需要文化,是因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管理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与企业现实运行和经营实践密切联系,是为解决企业问题、规范企业行为服务的,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企业文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文化。塑造企业文化不是为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它是必须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它注重于解决企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用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
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要求全体员工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实践所奉行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最终用来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指导员工怎么做,怎么想。
企业文化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一名心理学家这样描述激励的作用:人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的50%—80%;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80%—100%。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要建立一套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管理机制。是不是真正的“千里马”,不是靠上级的主观认识来确认,而是要在企业经营的竞争赛场上脱颖而出。这种人才观是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积极性,不断激励人们把潜在的智慧开发出来,产生一种创新的推动力。
企业文化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当代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一个协调一致、上下同心的团队,单靠物质刺激和管理制度很难做到。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企业发展更需要一种精神,否则就会走向衰败。一个企业要成为一个伟大企业,必须塑造成熟的企业文化,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企业的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戴德”的企业理念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并发育成长为一种文化习俗,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
企业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内在的约束作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所有员工行为进行规范,这是强制性的硬约束,也是外在约束。对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规范,除了这种硬约束,还需要一种思想的软约束,也就是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企业文化具有企业形象美化的辐射作用。我们知道,企业形象包括厂容厂貌、员工服饰、司名司徽、广告口号、商品品牌等,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是指企业内在精神素质与外部形象美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者在做产品广告时,大多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澳柯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青岛供电公司的“亮出精彩”。在确立企业美好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企业的产品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
三、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创建现代企业文化,应该说,中国企业有天然的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根植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建设企业文化,认真分析个体企业产权关系、所处行业、组织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产权关系不同,管理者与员工所处的经济利益关系也都不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必然相异。平度市供电公司就根据企业自身性质,坚持“追求卓越,服务真诚”的企业理念,以“您只需一个电话,其余的事情由我们来做”为目标,塑造了以“亮出精彩”服务品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服务理念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干部职工迅速转变服务观念,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用心为客户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企业文化的个性还体现在行业特点上。不同的行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差异很大,因此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哲学、发展战略、价值观点、行为习惯也应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比如海尔集团公司根据家电行业的特点,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并提出了“人人是人才”的口号。开始员工反应平淡,他们可能都在想:我又没受过高等教育,当个小工人,是什么人才?这时,海尔管理者就把由一个工人研制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以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并且由企业文化中心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故事在企业进行传播。很快,工人中就兴起了技术革新之风,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组织特点的差异是建设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原因,每个组织在规模大小、技术优劣、历史长短、声誉好坏、效益高低上差别很大,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各不相同。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本组织的主要矛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或者针对本组织的特殊困难,或者针对本组织全体员工的共同弱点,以图收到“牵牛鼻子”的效果。骄傲自满的心态是妨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心理障碍,骄兵必败。
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员工的创造力。中国具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又有日、美的先进企业文化作为借鉴,应当认真分析自己企业的所有制状况、所在行业特点以及组织的特点,抓紧进行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设,深化管理*的改革,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