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59
佛家所说之“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七情六欲并不只是佛教的说法,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比如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
佛教还有五戒和十善的佛家戒律,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其实最初并没有“七情”而只有“四情”,这“四情”分别是“喜、怒、哀、乐”,在中庸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后人对这“四情”的解释是,人遇到所喜欢的就会“喜”,遇到所讨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就会“乐”,失去所爱的就会“哀”。
从这里来看,“怒”是因为有所“恶”而产生的,“乐”是因为有所“爱”而产生。所以除了原本的“喜,怒,哀,乐”以外,人们还增加了“怒,爱”。因此“四情”也就变成了“六情”。
祖先们认为,在“怒,哀”还没有完全到达顶峰时,中间就会又产生一种情感“惧”。于是便在“六情”种加上了这“一情”,便成了“七情”。祖先们认为“欲”“乐”是相通的,“欲”在这里指的是人本能的需求。
佛家戒律的五戒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00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
1、【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2、【出自】:《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3、【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4、【出处】《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扩展资料:
七情六欲的成语典故
1、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2、《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3、《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4、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5、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七情六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00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七情”指的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乐、惧、爱、恶。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扩展资料
七情六欲
读音:qī qíng liù yù
基本释义:指人的各种情感和*;
出 处:《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例句:人非草木,谁没有七情六欲呢!
近义词:四大皆空、五情六欲;
反义词:四大皆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01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礼记 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吕氏春秋 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
其实最初并没有“七情”而只有“四情”,这“四情”分别是“喜、怒、哀、乐”,在中庸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后人对这“四情”的解释是,人遇到所喜欢的就会“喜”,遇到所讨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就会“乐”,失去所爱的就会“哀”。
从这里来看,“怒”是因为有所“恶”而产生的,“乐”是因为有所“爱”而产生。所以除了原本的“喜,怒,哀,乐”以外,人们还增加了“怒,爱”。因此“四情”也就变成了“六情”。
祖先们认为,在“怒,哀”还没有完全到达顶峰时,中间就会又产生一种情感“惧”。于是便在“六情”种加上了这“一情”,便成了“七情”。祖先们认为“欲”“乐”是相通的,“欲”在这里指的是人本能的需求。
比如说本能想要看到东西,本能想要听到外界的声音。《礼记》里说,“七情”就人的本能,不用学就会了。“六欲”的来源是《吕氏春秋》,其中有一句话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就是说“全生”的人,“六欲”都能够得到满足。这里的“全身”便是指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即便如此,《吕氏春秋》中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六欲”是哪“六欲”,关于“六欲”的说法是后来后人们注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02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