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十七-也谈“分别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2 07: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05:36
我之前喜欢广泛阅读各类佛经,这几年专注在《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其实佛经读那么多也不见得有用,因为每一部佛经都告诉我们相同的道理,但信心不逆和时时精进又总是做不到。这个相同的道理,就是要去除分别心,去除之后自性就会显现。做到了每个人都是佛,做不到就只能在六道里不断的轮回。分别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道理上其实也不难。我们所有用大脑思考得出的认知,都是分别心。比如我们对于善恶的标准、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升起分别心。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佛祖告诉世人,你们每个人都是佛,只要没有分别心就可以成佛,但几乎又没什么人可以做到。因为我们所有的成长、教育、阅历、认知,都是分别心升起的动因。
一:分别心到底如何破除:
三祖僧璨在《信心铭》开篇就说:“世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个拣择,就是分别心。《心经》多次提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这里指的也是没有分别心。做到这点,则心无挂碍,然后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金刚经》中更是无数次直接了当的说道,做恒河里面沙子那么多数量的善事,也不如片刻去除分别心或者告诉世人空性的道理。
去除分别心之后能见到的自性到底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因为佛祖说那是“空性”,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灭,缘起则生、缘尽则灭。因此,没有什么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当然也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存在的。
到底该怎么消除分别心,有八万四千法门。对于慧能这样根气的人,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让他开悟,不再有分别心。但对于我们这样根气的普通百姓,可能还是需要次第的。这个次第其实就是所谓的方便法门,本来断除分别心就能成佛,但众生做不到,因此必须有念咒、供香、参禅、加行、法会、闭关等一系列仪轨和法门。宗萨仁波切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这就好比在剥洋葱。剥开第一层想了悟,却发现什么也没有。于是剥开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发现原来一切的根本就是“空性”,断除分别心就会自然显现的“空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次第修习方法,但有三个次第是一定要过的。第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除恶念升起智慧,回归菩提本心;第二是连善恶之心也要放下,断除“我”的存在,甚至断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知;第三,破除所有见地,包括心的存在,也包括心的不存在。从具体修行方法来说,“安住当下”也许是唯一的法门。安住当下的意思,是无论我们心里有什么念头升起,不要排斥,也不要评价或者判断,与每一个念头和平相处,安住在那上面就够了。这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要有“觉知”。但最关键的,是不要对念头评价或者判断,也就是不要有“分别心”。其实,说白了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但念头自然升起也不排斥,仅此而已。不过,这个其实很难……
二:道家对于分别心的认知: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安住当下,这一点和儒家提倡的礼教是截然不同的。孔子在和老子见面的时候,曾谈到恢复周礼的重要性。儒家建立的社会秩序让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运行和延续能力,但老子并不认可。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老子认为世界的好坏是由每个人的内心决定的,如果人人都恪守慈、俭,还有不敢为天下先的秉性,社会自然会有秩序,而那些繁冗的礼数反而*了人们的生活。当然,*的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帝王将相其实都是“内修黄老”的。阳明心学提倡的“心外无物”也正是这个道理。道家学说对安住当下的最好诠释,来自于庄子所言的:“巧者劳而智者忧,*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三:破除分别心和尘世生活:
我们每个人毕竟还在尘世生活,也不具备高僧大德的智慧。“安住当下”是不是意味着颓废和不努力?我们到底如何在尘世中去除分别心?要理解这些,我们先来看看分别心对于我们尘世生活的影响吧。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一切的烦恼都是“分别心”产生的。我们觉得我们不够富有或者不够成功,这里我们的分别心是对于*和成功或者失败的不同看法。当然,这个看法是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从我们刚出生开始,就有父母告诉我们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的分别心就已经开始建立。在学校有老师、出了校门有领导、同事、朋友,还有*和媒体。他们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于是我们建立起顺应时代的顽固的分别心,这个分别心让我们奋斗并带给我们成就感,但是一切的烦恼也因此产生。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在*或者说功名利禄的驱使下努力奋斗、在生老病死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然后一代一代不断重复。多少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悲欢离合的轮回,在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样的故事无数次重复,但我们依然执着,这就是人性。前一段时间回内蒙,见了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三十多年没见,大家聊起当年谁欺负过谁、谁学习好、谁喜欢过谁,就像是在聊别人的故事。这些事放在三十年前,每一件都是我们执着的“大事”。我们辗转反侧纠结上火,好像一点出入就会影响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但当我们跳出那时候的圈子,一切又都释然了。我们在局内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分别心,有着强烈的是非判断和对结果的预期。但当我们在局外的时候,又会觉得那样的分别心实在没有必要,这就是佛教讲的“出离”。
如果我们能跳出此生回看此生,那么这一生又将如何度过?因为结果是无常的,所以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用心过好每一个当下,这样才能不负此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安住当下”也是尘世生活的唯一选择。道理其实容易理解,无数古圣先贤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道理告诉世人了,只是人性总是不自觉对抗而已。
我们先不要以高僧大德的智慧要求自己,仅从过好眼前生活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安住当下”。当我们越来越能安住当下的时候,不光尘世的生活更幸福了,“分别心”也就不自觉的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就慢慢能理解佛陀所说的去除分别心是什么意思了。当然,这个也很难,还会有各种反复,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知道路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