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2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3:32
展开3全部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2、别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对茶很偏爱,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白居易喜欢茶,他用茶来修身养性,交朋会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礼。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茶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茶仙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4、茶神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茶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茶诗,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5、茶怪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悟出了“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画怪,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郑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3:33
茶圣——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疾,自称桑苎翁,别号竞陵子,东冈子,后人奉之为茶圣。
说起来另人难以置信,这个名垂千古的茶圣,竟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在野史中,对他的出身有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在各种正史中,对他的出身则是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据传说,唐开元二十一年(734年)中秋佳节的第二天清晨,竞陵西塔寺(原名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走出山门,在经过城郊西湖边的一座小桥时,远远听见一阵阵秋雁的哀鸣和小孩的啼哭声。智积禅师循声找去,看到在离湖边不远的柳树林中,群雁喧集,其中有几只大雁张开羽翼,为一个赤身露体的弃儿遮风挡寒。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老和尚自然动了恻隐之心,当下把这个孩童抱回寺院抚养。这个弃儿即是后来的茶圣陆羽。
别茶人——白居易公元846年8月,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旗手,流芳千古的“别茶人”白居易在洛阳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5岁。巨星陨落,不仅中唐的文坛一片悲声,连唐宣宗李忱也作诗哀悼。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代不愧为诗歌鼎盛的时代,连养尊处优的皇帝也能写出传世妙文。其实白居易年轻时是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乐天知命,性格的形成和思想的升华,离不开茶水的涤荡和茶文化的熏陶。直到后来仕途碰壁,在苦茶的涤荡下,功名思想才逐渐淡薄,“浮云不系”、“造化无为”的洒脱个性才日渐显露了出来。贞元二年(786年)15岁的白居易创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传为江南神童,变成了名震茶都的少年才子。贞元十五年(799年)取得了“乡员”资格,贞元十六年二月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第四名进士。贞元十八年被任命为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在制科考试中,对唐宪宗皇帝提出的如何振兴李唐王朝的重大问题上,白居易因在策试中言辞过激,虽才华横溢,但仅判为四等,被任命为周至县尉。这一年白居易已35岁。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吴元济叛唐,妄了自己的身份,激于义愤,说出了大臣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早已嫉恨白居易的人,却抓住“宫官非谏联职,不当先谏官言事。”这一疏忽小题大做,加之以“出位”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追贬为江州司马。从此后的白居易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粉碎了他“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最终他转而求助于茶和佛。“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清香的茶水,消除了白居易的烦恼。在茶水的浸泡下,白居易变成了独善其身、淡泊名利、旷达自解、安时顺命的“别茶人”。
会昌元年,75岁的白居易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本想拜他为相的唐宣宗李忱称他为“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白居易心悦诚服,他悟了!遂拜“鸟窠”为师。“往世不可追,来世不可期,”今生今世又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我们自当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像白居易一样抓紧时间乐吧!人生苦短,哪有空去愁?!
茶仙——苏东坡在我国宋代,他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被多次流放;他是一个德才兼备、刚正不阿、忠君爱国的良吏直臣,又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无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但却常因天真无邪而树敌;他会因事发怒,他憎恨天下一切*之事,但他却从不会恨人,连欲置他于死地的人,他都不记恨在心上。皇帝爱他的才华、人品、诗赋,但皇帝却把它一贬再贬,直到贬到当时最蛮荒之地海南岛;他一生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粮,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一阵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唱着自己的歌,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
苏轼字子瞻,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清贫的诗书之家,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父亲苏洵,后人称为“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使苏家门楣光耀于当世,扬名于千古。在嘉佑元年(1056年)9月苏轼兄弟都顺利地通过了开封府举人考试,苏轼名列第二。4月14日考进士中名列榜首,他的弟弟也“鱼跃龙门”。苏洵兴冲冲地领着两个儿子去拜谒欧阳修。当苏轼兄弟双双跪地叩拜,行过拜师大礼后。欧阳修笑吟吟地扶起苏轼兄弟,并请他们落座赐茶。欧阳修不仅是大*家、大文学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茶人。他写有《大明水记》专门论说煎茶用水的要点。他还写了很多的茶诗,其中有一句为:“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足见他爱茶之深。在欧阳修家饮茶,都是拿贡茶招待自己的得意门生。苏轼呷了一口,直感到如醍醐灌顶,香气沁心。微微的苦味后,是余味无穷的甘甜。这个刚满21岁的四川娃子,不禁联想到自己十年寒窗苦读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人生历程,他第一次从茶中品出物外之味,从此他也像恩师欧阳公一样迷上了这种神奇的饮料。
苏轼的故乡四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区,从小就饮茶、爱茶、知茶至深。早在熙宁元年(1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 对茶的医疗保健作用就有切身的体会。有一日他因病告假,独游了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每到一寺,僧友必以茶招待他。这天他先后饮了七次茶,结果病不治而愈,且觉得身轻体爽,于是作了一首诗来夸赞饮茶的妙用。他写道:“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却认为茶比仙丹妙药更有效。他在多首诗中还提到茶能消除“瘴气”。如“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员茗雪,一洗瘴茅秋。”,在《仇池笔记》中有茶论一则,苏轼详细介绍了用茶漱口可除烦去腻,洁齿固齿。苏轼爱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茶是天地间的灵草,它以高山为宅,与白云相伴,得甘泉之沃,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具有“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君子品性。品茶可以使人“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还把茶比作,“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有“济世之术”可使人“精魂不觉洒然而醒”的清白之士。苏轼写出了古往今来咏茶的第一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不愧是茶的千古知音。苏轼爱茶、种茶、知茶,同时也精于品茶。他注重择水、用火,曾写道:“贵人活火发新泉”。他精于候汤,曾写道:“蟹眼以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他对器皿十分讲究,曾写道“钢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他注重于品味茶的物外高意,把品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品味人生,超越自我的*手段。曾写道:“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对于人生的短暂,世事的烦恼,苏轼主张:“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善于借助品茶,达到茶味人生。他的一首《浣溪沙》写得极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葺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细雨也好,斜风也好,人生道路虽然漫长并免不了有风吹雨打,但风雨之后,等待你的一定是淡烟疏柳和无限明媚的春光。“雪沫乳花”是烹茶时在盏面上泛起的泡沫。蓼草食野生的苦菜,蒿笋叶有苦味。茶是苦的,蓼草食苦的,蒿笋也是苦的,但这些清苦构成了人生的真味。“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就是苏轼从茶中悟出的人生真谛。因为善品茶,在茶的滋补下,苏轼也达到“香茶嫩芽清新骨,此怀无处不超然”的精神境界。正因为苏轼达到了“超然于物外,无处而不乐”的茶人最高精神境界,所以他在人生中能随缘自适、乐观开朗、圆融贯通、自由无碍。他从茶中品味出的人格精神、生命体悟、人生追求、胸襟怀抱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受,投入到诗词、书画中期去 ,于是苏轼像清风一样快乐的唱着自己的歌,乘风归去了。
茶怪——郑板桥,清代康熙年间,我国出了个怪才,文坛把他列入“扬州八怪”,茶人称他为茶怪。这个怪才就是“难得糊涂”的主儿——郑板桥。郑板桥的乳名叫麻丫头,10岁时父亲才为之取名郑燮,字克柔。板桥是成年以后才取得号,后来反而以号文明于世。郑板桥的童年是在凄苦、艰难、贫穷中度过的。他从小是个“夜哭郎”总是哭得全家人难以安寝。“麻丫头”刚刚3岁,母亲洪氏就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向郑立庵再三嘱托:“一定要把‘麻丫头’拉扯大。”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娶了继母郝氏。郝氏是一个极难得的贤惠女人,过门后视“麻丫头”如己出。疼爱有加,得到了母爱,可惜郝氏不到30岁就去世了,此时板桥已15岁了,15岁的板桥自然已很懂事。他开始学画的过程很怪,板桥家草堂的窗户和当地所有人家一样,大方格的窗椂糊着白纸,既挡风寒,又透日光。他家中种有竹子,每当夕阳西斜,柔和的阳光便把竹影投射到窗纸上,千变万化,好像是一幅朦胧的墨竹图。少年板桥常常凝神静心观看,后来,为了不让竹影消失,他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了起来,画着画着,逐渐地“我如竹,竹如我”,于是一个杰出的画竹大师就这样产生了。板桥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临帖后,晚上躺在床上,在被窝中还要用手指头在被面上划来划去,回忆和体味字帖中的笔法走势。他结婚后这一习惯没有改变。有一次划着划着到了妻子的身上,弄的妻子怪*的,睡不着觉。妻子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干嘛不在自己身上划,而划到我身上来,个人各有个人的体嘛!”“个人有个人体”板桥闻言灵光一闪,激动得推了妻子一把说:“你再说一遍!”妻子说:“你有你的体,我又我的体,人各有体,难道连这你都不懂?”妻子话使板桥大悟。前辈书法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于是板桥从此后开始经营自己的“板桥体”,这就是后人称道的“六分半书”。板桥之怪与茶有关的是他自己的婚姻,这是一个因茶得妾的真故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春天,板桥到扬州春游。他喜欢去祭奠古代女名人之墓。而这一次他去祭悼隋炀帝南巡时亡故的宫女。宫女坟在扬州北郊大虹桥处的玉勾斜。到了玉勾斜,板桥口渴思茶,但这一带林木森茂而居民稀少,只见不远处有一座黄土筑墙的茅屋,屋处翠竹掩隐,门前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和一棵紫荆花。他信步走过去,推开半掩的柴扉,大声向屋里喊道:“请问有人吗?可否讨点茶喝?”只见一老婆婆从屋里出来,招呼板桥在小厅堂中坐下。板桥落座后,环视这简朴但极干净的小厅堂,只见壁间正贴着他的诗词。于是问道:“敢问这位大妈,你可认识郑板桥?”老婆婆答道:“久闻板桥先生大名,却不曾会过。”板桥告诉她:“在下便是郑板桥。”老婆婆听了万分惊喜,连忙向里屋喊道:“小五子,小五子,快出来。你所仰慕的郑板桥先生到家中来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见一个青春焕发,美丽活泼的盛妆少女翩然而出。大大方方地向板桥行礼问候。板桥还礼后,那女子道:“妾在闺中,久仰先生才名,读过先生的一些诗词,爱慕异常,故抄写出来贴在厅堂。听说先生最近作有《道情》十首,能写一首赐于妾吗?”难得在这荒郊之中遇上知音女子,板桥自然欣然允诺。女子喜得蹦进跳出,很快捧出文房四宝,并绾翠袖,露出纤纤玉手为板桥磨墨。板桥提笔挥毫,一口气把十首《道情》都写了出来,这时日以当头,但板桥意犹未尽,又题了一首《西湖》词,书赠给那女子。小女子得词,捧读再三,并连连催娘备饭,说要敬郑先生三杯水酒,以表谢意。有佳人相留,板桥也不推辞。在吃饭时,板桥了解到这家人家姓饶,有五女一儿,前四个都已出嫁,只有五姑娘留在身边伴老,五姑娘用心读书,也算粗通文墨,今年17岁。她对板桥的诗词字画,都极喜爱,对板桥的人品也十分崇拜。言谈间老婆婆听说板桥已丧偶多年,便主动提出:“如蒙先生不弃,何不将小女纳为萁帚之妾,以遂孙女爱慕先生的心愿。”板桥听了很感动,但想自己年已42岁,功名未就,家中清贫,便不无歉意地推辞说:“大妈美意感人,但我一介寒士,哪敢纳此丽人。”那婆婆道:“并不要先生多少财礼,只要能养活老身就行了。”美意与真情,板桥能不动心?于是,他说:“今年是乙卯年,明年是丙辰年,逢丙辰大考。后年是丁已年,如果能考中进士,我一定来娶五姑娘。能等我两年吗?”母女皆作了斩钉截铁地回答:“能”!就这样,郑板桥春游去祭美女坟倒祭回一个活生生的,知书达理的红颜知己来。
自从于饶五姑娘定情之后,板桥潜心于四书五经,发奋苦读,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初五,考取了二甲进士第88名,加上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板桥为91名,在中进士的344名士子中算是中上。板桥从24岁中秀才算起,到44岁进士及第,历经三朝,整整苦读了二十年书,二十年里经历无数的哀伤和变数,终于获得当时最高学位进士。为了纪念人生的这三次腾跃,板桥请人刻了一枚闲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铭文,喜悦中带有一种酸楚,自信中又含有某种自嘲。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板桥走马上任,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这一年他50岁。按孔子的说法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按现在的规定,50岁正是该“退居二线”的年龄。郑板桥却青春勃发、热血沸腾地冲上了第一线。上任范县县令,4年任期满,调任山东莱州府的潍县任县令6年,板桥总结十年宦海的经历,写下了一条后人们赞叹不已的横额:“难得糊涂”。在这四个大字之下又写了数行小字做了说明:“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板桥是个茶人,他写了很多茶诗和词。著名的有《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又如《小廊》诗云:“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梅花瘦可怜。窈窕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板桥的画友特别是“扬州八怪”,同时也都是茶友,他们常相约鉴泉品茗。板桥曾为扬州青莲斋写了一幅茶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扬州八怪”都嗜茶如命,但他们绝非沉迷物欲,玩物丧志,而是托物抒怀,保持警醒。郑板桥借紫砂壶讽喻浅薄之人,写得极妙,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景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郑板桥在“拥绿园”中拥绿而去,享年74岁,他回归了大自然。雪是白的,竹是青的,茶诗香的,还有兰花在开放着。郑板桥是历代写茶联最多的一个茶人。“扬州八怪”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汪士慎、李方膺。
茶皇——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世89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最爱茶的皇帝。弘历聪明伶俐,6岁就学,过目成诵。13岁以前就熟读了《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三位老师自小影响嗜茶习惯。特别是蔡世远,他是福建人,平时可以食无肉,但不可饮无茶。连给弘历上课都少不了泡上一壶浓浓的功夫茶。在老师的影响下,勤奋好学的弘历,自小就与茶这种能提神悦志的神奇饮料结下了终身之缘。
乾隆登基后,加以发展,每年的元宵佳节、万寿节、中秋节前后,必于此唱戏。在当时,大臣们都视被恩准到同乐园听戏品茶为极高的荣誉。每年举办一次“宗室宴茶议”。小型茶宴多设于奉三无私殿,请皇子皇孙,近支王公入席;中型茶宴设于西苑丰泽园内;大型茶宴设于乾清宫内设24席,宫外设406席。茶宴开始时,奏中和韶乐《隆平》之章,乾隆开座后奏清乐《瑞旭中天》之章。由尚茶正进茶。乾隆用茶,众人皆行一叩礼。然后乾隆赐茶,赐茶时太监用玉碗敬奉给宫内24席的王公、皇子、皇孙。乾隆在位60年,举行“经筵茶典”49次“作论”98篇,还亲自赋诗以记《经筵毕文渊阁赐茶》诗云:“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乾隆既善于供茶作为施政手段,在笑谈间施展他的*纲领,直到他马上要让位给太子永琰(即嘉庆皇帝)时,还演了两出“茶戏”。一出是,当他表示要让位去当太上皇时,一个大臣劝阻说:“国不可以日无君”。乾隆则风趣而洒脱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看起来,他在统治中国60年之后,是真心想“退居二线”去品茶。
乾隆皇帝喜欢去的品茗场所很多,如竹炉山房、竹炉精舍、喜凤啜茗台、味甘书屋、悦性山房等。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他还为自己专设了“焙茶坞”。在乾隆一生中,最常去的品茗场所是“竹炉精舍”。品茗休闲时,所注重的是以静悟道,以茶洗心,以仁治国。
乾隆是一个了不起的茶道中人,更是古往今来,最善于将茶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用于治国实践的天才。他以茶休闲,使自己精力充沛过人,日理万机而不知疲倦;他以茶养生,他从25岁登基,到88岁去世,当了60年零3个月的皇帝和3年零3天的太上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寿魁君王;他以茶理治国驭臣,开创了乾隆盛世,使他名垂千古。乾隆不愧是“茶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3:33
陆羽
喝茶长寿的名人
1. 陆羽:茶的发扬人,创立茶道,被誉为“茶圣”。2.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抗倭名将,长寿咖啡。3. 李时中:晚清文人,终身喜欢喝茶,以常饮龙井茶而著名。4. 戴笠:抗日名将,喜欢饮茶,特别是龙井茶。5. 刘非:元代医生,著有《饮食正传》,很早就指出茶有利于健康。6. 李白:唐代著名...
茶文化名人
1. 茶圣陆羽 - 中国唐代茶文化的奠基人,著有《茶经》一书。2. 闻一多 -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化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茶文化的第一人”。3. 蔡元培 - 20世纪中国教育家、文化名人,推广茶文化、鼓励茶艺、培养茶宴,提倡“品茶不求品名、品茶不问品价”的品茶信条。4. 明治天皇 - 日本明治时期天皇...
古代与茶有关的名人
1.陆羽:茶经的作者,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茶圣。2.郑板桥:清代书画家,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茶人乐》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杰作。3.冯梦龙:明代小说家,著有《东周列国志》中的《茶盗》,反映了清代民间饮茶文化。4.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曾于《桃花源记》中描述了饮茶...
古代名人与茶的故事
赵阳是唐代一位受人尊敬的茶道家,被称为“茶仙”。他从小便酷爱茶,懂得种茶、采摘、制作和品尝,还有创新的茶道技艺,书写名满天下的《茶说》和《茶谱》等茶书。相传赵阳还曾在自家院里栽种了一株茶树,每天亲自照顾,最终产出的茶叶被称为“天下第一茶”。3. 唐代文学家杜甫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
中国十大茶叶名人简介
1、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2、布朗族先民的首领叭岩冷。3、茶祖诸葛亮。4、“茶圣”陆羽。5、以“七碗茶”诗闻名于世的卢仝。6、撰写了茶艺专著《茶录》的宋代名臣蔡襄。7、吟出“从来佳茗似佳人”千古绝句的苏轼。8、治国无方,但精于章律书画,对茶艺也颇为精通、著有...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
分享9位与茶结缘的名人
9位茶相关的历史名人 储存好茶叶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础,一起来看看吧!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茶经》一问世即为礼待人所钟爱。陆羽(约733一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茶...
茶知识|茶史十大名人
荣西禅师为日本的“茶祖”,字明庵14岁出家为僧,曾两次来宋留学。荣西禅师不仅将禅宗引入日本,还带回了中国的茶树种子、制茶技术以及饮茶技巧等,可谓是日本的“玄奘”。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吃茶养生记》。四、日本茶圣——千利休 因天皇敕赐“利休居士”号,故称之为千利休。出生...
斗茶宋代名人
1.陆羽:茶学的鼻祖,著有《茶经》,被誉为“茶圣”。2.苏轼:北宋文学、文化大家,以其散文集《东坡乐府》及诗文著名,“茶是落花时节,但愿人长久”即为其名句。3.朱熹:北宋理学家、哲学家,著有《四书集注》、《明史纂要》等,其中《四书集注》中的“吾非子房、子贡之徒,何足挂齿以愧老夫...
古今名人茶事 古代喜好喝茶的都有谁
古今名人茶事 古今名人茶事,内容繁多,今择要介绍几位:陆羽(733—约804年),字鸿渐,号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茶经》,该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人称陆羽为“茶仙”或“茶圣”,祀为“茶神”。《茶经》,是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时所撰,大约写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