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23:27
一、课堂教法和学法的改革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挖掘劳技教育的内涵——力求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开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不同的学法,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实践教学法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教师充分利用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特点,目标明确的层层深入,由浅及深, 从生活现象到事物本质,象一本充满悬念的小说,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
引发他们思考。通过这种教法,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处处寻疑、析疑的好习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丰富、不同的问题情景,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实践;提倡学生在自学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书本和权威(包括教师)质疑等。对于学生的探索,教师要本着宽容、理解、民主的态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要善于发现他们智慧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使他们获得自信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学习流程为提出问题-尝试发现-合作研讨-验证结论-扩展延伸。
教学案例——飞轮(初二《自行车》)
提出问题:
现象一:“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只能驱动其前进而不能驱动其后退”,为什么?
现象二:“倒转脚蹬时,会有嗒、嗒的声音”,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
目的:从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常见的两个现象出发,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
尝试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这两个现象都与飞轮有关。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在正转、反转脚蹬时,明明飞轮的外壳也在随着正转、反转,为什么反转动力却没办法传递到后轴、后轮?为什么飞轮的传动与链轮的传动不一样?飞轮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至此,学生已表现出对飞轮的浓厚兴趣。
合作研讨:学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开始自学书本内容并展开相互讨论,试图用飞轮的工作原理解释以上现象。最后,师生聚焦在飞轮的“棘轮棘爪”装置。验证结论:由于没有见过飞轮的“棘轮棘爪”装置,所以其啮合和滑行状态无法想象。接下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拆装飞轮的操作,观察飞轮内部的工作状态,比较链轮传动(双向啮合)与飞轮传动(单向啮合)。
扩展延伸:学生对飞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探索把飞轮“棘轮棘爪”这种单向啮合装置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搞发明创造。课后,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螺旋测微器当它把被夹物锁紧到一定程度就会打滑的现象和飞轮的单向啮合有相同之处,提出这也是一种“棘轮棘爪”装置;有的同学把“棘轮棘爪”的原理运用在活动扳手的改造上,创造出可单向传力不用边拧边脱下的免脱扳手;有的同学把该原理应用在窗钩上,改进出防风窗钩。学生们终于尝到“学以至用”的甜头了。
2、发挥所长,团结互助,感受竞争——协作竞赛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个动包括:脑动、眼动、手动、心动、行动等),才能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和体验知识,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初一的《手工制作》课,通常的使用配套材料,学生单独制作完成作品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率低,而且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很难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针对现代社会协作与竞争并存的现状,教师从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课堂上展开协作型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积极地动起来。
竞赛的单位为小组(小组人数根据要完成的作品的难易程度决定)。小组划分采用民主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并自选一名负责人。小组负责人负责有效组织小组成员的操作。从准备工具、材料到小组各成员的协调、分工,全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学案例——布包贴壁挂(初一《手工制作》)
课前准备:学生4人一组,选出组长;自选图案,自备布料、底板和工具。
教师对小组长的指导:选择的图案难易要适当(一节课完成),图案在底板上布局要合理;根据组员各自所长,组织组内进行有效分工(画图、剪切、裁布、包边、拼合、美化),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在组内组织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如不同的胶水,各种不同质感的布等,从中找出最适合制作和表现自己小组作品的工具、材料;底板可创意成各种形状;
竞赛要求:*快(速度快)、好(质量好:边缘圆滑,配色适当,布局合理,画面干净,有立体感。)、有创意(与众不同,有创造性)。
*评选出优胜小组若干(包括最佳作品奖、速度奖、质量奖和创意奖等)以及最佳组织小组长若干名。
*上述获奖小组每个成员以及获奖小组长将获得相应加分;好的作品将在学校橱窗展出。
竞赛情况:在小组长的统筹下,许多小组学生分工的很好,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善于包边的包边,善于裁布的裁布……一节课下来,在充满竞争的氛围下,大多数组的作品都完成了。他们的作品图案各异,在制作过程中充满创造性。如许多组试用了多种粘合剂—固体胶、双面胶和液体胶以及浆糊等;有的小组尝试用不同质感的布料为作品增色,如用绒布来表现小动物的毛绒感,用咔叽布表现树皮的粗糙感;不少小组的同学还从家里拿来各种珠子、闪光贴片、荧光笔等,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装饰;有一副是双面图案的布包贴壁挂作品最为独特。每一个作品都闪烁着学生的智慧。
展示作品交流经验:请每一小组派一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作品(可使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局部放大),并用适当语言描述其特点;其他组的同学对此进行评价并打分。教师对分工、协作、竞赛较好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组织较好的小组长表示赞赏和勉励,并请优胜组和最佳组织小组长介绍获胜经验。
实践证明,协作竞赛教学法大大加强了生生之间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将传统教学的师生、生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在劳技课教学中,许多活动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课内讨论,实践操作,相互质疑、解疑,课外就某一课题收集信息,社会调查,发明创造等,广泛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同时发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促进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小组成员之间长期合作,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并且还要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克服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自闭心理,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另外,开展广泛的组间竞赛,如初一的《手工制作》,可就其完成作品在创意、制作质量、速度等方面展开组间竞赛。激烈的组间竞争,必然引发组内学习伙伴更加强烈的合作意识。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是系统中的一个分子,只有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实现1+1>2。
3、情感体验,重复再现,自主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开发劳技辅助教学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增进知识和技能。
突破时空*的情感体验。杭州是旅游城市,西博会,元宵节吴山广场的灯会,春天的风筝节等都是学生劳技学习和感悟的很好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体验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来达到开阔眼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固然十分好。但是,经常组织大批的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学习,在目前条件下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时间、安全、经费等都给教师出了难题。为此,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利用现代的高科技产品—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积极把外界的信息引入课堂,突破时空*地增加了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西博会期间,教师把自己的许多参观过程拍成录像。《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别收录了多位国家级艺术大师的现场表演,还有许多巧夺天功的艺术珍品的特写;《消费品博览会》,教师把看到的一些高科技、极有创意的新产品拍下来。这些资料通过电脑编辑后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和学生共同观摩。学生们除感受大师的精湛技艺和工艺品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以及新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外,还展开讨论,对有些作品展开深入探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对手工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也被激发起来。
重复再现,电教分层教学。电教分层教学是利用媒体可自动播放和回放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同时把教师从授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
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初一《手工》光荣花一节,由于用折扎法制作光荣花学生很容易掌握,我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延伸提高,除用制作光荣花的方法制作好花朵外,再制作花萼和叶子,最后组装起来,成为仿真花—牡丹花或康乃馨。而我把制作方法、步骤和操作要点课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我不做讲解,只是反复自动播放课件,供学生自己观看后,钻研制作。我则有更多的时间对各类学生进行答疑和现场指导。一节课下来,所有同学都制作完成了光荣花,更有许多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完成了牡丹花和康乃馨中的一种或两种。看着自己做的美丽的仿真纸花,所有学生都很兴奋。感到意犹未尽的学生,在课后还通过自己查看课外书,学会了用瓣贴法制做玫瑰花,用卷贴法制作马蹄莲……教师节时,几个学生用皱纸合做了一大束有着各种类型花的仿真花送给教师,还美其名为“永远盛开的花”。通过电教手段,教师对学生有效实施了分层教育。
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知识的组成是多样性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校园网的开通和利用使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成为可能。例如,初一《手工制作》刻印章一节,教师发现中国的篆刻艺术博大精深,从印章的起源和称谓到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从刻印的工具材料介绍到刻印各环节的注意事项,特别是设计印稿时的字法和章法、渡稿时的水印法和反写法、握拳式和执笔式等执刀方法、冲刀和切刀的运刀方法等都是让学生充分掌握篆刻技能和认识篆刻艺术很好内容。于是,教师把以上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挂在校园网上,在课堂上教师只把篆刻要点简单提一提,其余全部要求学生在校园网上按需自主选择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了,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
4、现实生活、身边的事物、当代科技、其他学科与劳技课的整合
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克隆技术、人体基因组计划、世界环境问题、新技术、新能源……已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与学科的局限性,往往将这些新鲜的内容拒于课堂之外。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对较熟悉的事物较易接受,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从此出发,将来源于现实生活,身边的熟悉事物,以及与当代科技紧密结合的内容,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参与与尝试。
A、科技演讲。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设计了“开一扇窗看世界”——科技演讲活动。方案为每节劳技课,开课后的10分钟作为学生演讲和讨论时间。每次2位同学(按学号轮换)做演讲。演讲为时2分半钟,以科技信息为内容,包含最新的科技动态、环保动态、发明动态以及新产品等。然后请其他同学就演讲情况发表评论,比如其内容是否新颖、演讲时的形态是否自然得体、说话是否流利等,还可以自由发问。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在全班范围内展开简短而热烈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报纸杂志上的信息感兴趣了,不少同学还通过网络去了解当今最新的科技动态。杭州的轻轨建设,会打高尔夫球的机器人、电脑温控冰箱、纸张显示屏、电动牙刷、绿色摩托车……科技象一只魔法棒点亮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在课堂内学习劲头更足了。通过科技演讲,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有效提高了学生当众表达的语言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科技动态的关注程度。
B、学生为师的小讲座。本着“能者为师”的原则,教师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搭建了一块展现自我的舞台——每学期都请在各类竞赛获奖的或劳技学科表现突出的学生做小讲座。由于是身边熟悉的同学做小老师,学生们感到亲切而新鲜。而讲座的内容都是小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的,并经教师审核给予意见后确定的。所以,小老师们经过充分准备后,上台后的现身说法生动形象,生生之间很容易进行情感融通。如我校初三的来啸同学,在三年中获得过遥控车模省、市级奖项无数,他在遥控车模上花费了非常多的业余时间,已称得上这方面的小专家,教师请他做的《遥控车模的取胜秘诀》小讲座受到其他学生的普遍好评。另外,由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具有崇拜偶像,喜欢追星的特点。于是,教师利用校园的广播、标语、橱窗等对这些小老师大肆宣传,把他们包装成一技之长的小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明星们使其他学生倍受鼓舞,自己也获得了无比的自信。
C、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走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关注什么。初二的《自行车》课,我们致力于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的提高,将学习内容引申到自行车的选购,安全骑车,交通规则、现代自行车运动以及自行车改进与发展等方面;还从自行车——绿色的交通工具这一环保主题出发,倡导和宣传骑车这一行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进而引申鼓励学生去关注和开发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初一的《手工制作》课,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街上卖的中国结很感兴趣。于是,把绳结艺术引入课堂,不仅教会学生各种基本绳结的编法,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花结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尝试用适当的结法编字等。一条丝绳变化万千,在满足学生兴趣和好奇的同时,很好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手指的灵活程度。
D、打破学科界限的科学探讨。无论是搞创造发明,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要求能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而学科界限本就是人为设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大胆地把劳技课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探讨势在必行。在初二劳技课,教师紧紧抓住自行车的许多机械结构都涉及到物理原理,把劳技与物理整合。于是,用物理原理来解释机械结构和机械现象就成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切入点。钳形闸的杠杆原理、车铃的发声原理——振动、套筒扳手与活动扳手对螺母的受力影响、链轮与飞轮齿轮比对车速的影响等内容,使学生对物理原理在实际的应用有了更深一步认识。又如,把自行车与人文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去研究和收集自行车的发展史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涉及到各个阶段自行车结构的对比,自行车从木制到铁制,从没有驱动装置到到前轮驱动到后轮链条传动的发展过程和自行车车把、脚蹬等关键部位的演变等。丰富、形象、生动的内容使学生充分领悟到一件事物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发明创造是无穷无尽的。
二、“学以致用”,建立延伸、发散的应用体系
劳技课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拓宽劳技教育外延上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力图模糊课堂的界限,让学生在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加开放、扩大的时空中去实现技能运用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将劳技课堂教育辐射、延伸开去。
1.面向生活的技能运用
教师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将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联系起来,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例如教师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变废为宝—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家园”活动。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通过自己的手变成工艺品来美化家和教室。这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用废电池粘合成飞机模型装典居室;有的学生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采集到的松塔拼合制作完成各种图案的壁挂和小摆设美化房间;还有的学生用自制的拉花和窗花装扮元旦晚会的教室。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几个专题活动。如“易拉罐和可乐瓶的利用开发”、“用废纸(报纸、挂历纸等)设计环保服装”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易拉罐和可乐瓶的外形,学生们把他们改装成花瓶、茶杯、烟灰缸等日用品;利用易拉罐的铝箔材料和可乐瓶的塑料材料,学生们通过剪、刻、粘、扎、拼、镂空等工艺手段,把他们制作成十二生肖和花篮、椅子等工艺品;更有学生利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加上酒精棉,把可乐瓶稍加改造变成可供玩乐的“土火箭”。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一活动激起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
2. 具有地域特色的竞赛组织
每学期,教师都在校内开展学生广泛参与,与季节和社会活动相联系,劳技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类竞赛。借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所长,感受竞争,也帮助教师从中发现特长学生。例如上半年,教师配合区风筝比赛,在校内组织大规模的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比赛。初一学生在劳技课堂上展开每个学生都参加的做风筝初赛,分为两种类型,既固定风筝外形和创意风筝外形,由学生选择参加。初评后,每班选取若干名学生参加校级的做风筝比赛。在其他年级则直接开展大规模的放风筝比赛。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这次活动,特别允许自制的风筝和购买的风筝都可以分类型参加比赛。而放风筝决赛则安排在学生春游的时候。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风筝比赛所带来的竞争乐趣。通过组织这样的比赛活动,教师在其中发现不少学生中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小能手,为区风筝比赛选拔好参赛队员。另外,教师每学期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诸如创意赛车模型比赛、静态模型比赛、手掷飞机比赛等等各类竞赛。学生参与其中,极大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提高了技能和动手能力。
3.从日常生活出发的发明创造
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有心人——养成时时勤于观察与积累,处处善于思考,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明创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每个学生都随身佩带一张创造发明卡,以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智慧火花:生活中的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方便处,某一事物触发的灵感等,然后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创造发明卡定期上交教师浏览,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可获得相应加分以示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将较好的想法发展成小课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例如许多同学对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陷提出质疑:自行车的鞍座太窄,坐着不舒服;自行车要拐弯时没有示意他人的指示灯;自行车容易脱链;自行车没有雨棚……于是,教师立项了《自行车的缺陷改进》这一课题。学生们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可折叠的靠背自行车鞍座、安装在脚蹬部位的自行车转弯指示灯等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各种自行车新产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链自行车、折叠式自行车、双人自行车、艮山中学同学发明的轴偏心的健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还衍生出《水陆两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污染问题》等子课题。举一不仅能反三,而且还能演变成无穷无尽。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能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畅游。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而发明的高度可调的《保健桌椅》;针对生活中牙膏用到最后,挤不干净而导致浪费的现象,把牙膏壳从圆柱状改进成圆锥状从而发明的《不浪费牙膏壳》;针对现有眼药水瓶自己点眼药水要戳到眼睛或滴到眼睛外面的情况,将眼药水瓶口四周加了一个高于瓶口、眼睛大小的眼罩的方便滴眼药水瓶等等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4. 综合多方面能力的课题研究
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自主组织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一种方式。课题性质可为与劳技学科有关的课题如加入WTO后的中国自行车产业走势、未来10年的自行车发展等或综合性课题如《运河环保意识调查》、《城市垃圾分类情况调查及建议》等;选题方式为教师列出课题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作出选择或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自拟课题;研究形式为个体单独研究或自组小组合作研究;指导方式为教师指导、家长与教师共同指导,对于某些家长的工作部门与性质与某些课题对口的,可采取家长主要指导,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如一位同学的课题为《杭州市区上下班时间的交通状况分析》,其父亲是一名交警,于是,这个课题就由其父主要指导;研究方式为访谈、走访专家、社会调查、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每学期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班、年级和学校各级进行交流,较优秀的除送交参加区、市级相关竞赛外,还要汇编成册,以供学生传阅。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收获不小。他们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来收集资料;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课题的研究综合了物理、环保、人文、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自主收集加工处理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帮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同时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孙子曰:“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我们一旦建立起劳技课延伸、发散的应用体系,就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前进之滔滔江水,生生不息。
三、赏识、激励、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学生的个性品质各有所长,能力素质各有差异。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评价学生。
1.赏识与鼓励加分——让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出金子的光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是我们的信念。通过“赏识教学法”和“即时加分制度”的建立和实践,我们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教师评价学生时不做生生间横向比较,而把目光更多集中在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自身进步与发展等的方方面面。帮助老师准备投影仪,借给同学工具,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实践操作的又快又好……,这些尽管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小事,却被教师放大,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由衷赞赏,同时还可获得平时1-5分的鼓励加分。在体现学生创造意识的方面,教师尤其不遗余力的大加鼓励与称赞。例如,初一的《手工制作》课粉笔雕刻一节,作品的外形范围要求为中国的传统图案——十二生肖。许多学生都想雕刻蛇,但由于粉笔材质较易碎, “伸展的蛇”往往不易雕刻成功。有一个学生,他就着粉笔的圆柱形外形把作品设计为盘在柱子上的蛇的外形,这样比较容易完成,其外形表现出蛇的扭曲。虽然他的作品在质量上还比较粗糙,但教师对其创意给予了肯定和好评,给他的作品额外加了创意分3分。这些被量化的平时加分累积到期末,比较高的分数还可获得免试“优秀”、“良好”的特殊待遇。这一制度一开始实施,就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带动起学生学习劳技课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对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和信任了。
2.强调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他评
劳技课除了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同时加强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特别是对“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价,如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等等都成为对学生评价的视角。这样必将促进学生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形成。以前是有了问题找老师,现在有了问题,学生们会和小组中的伙伴们协商,谋求自己解决的途径。另外,教师积极把评价学生的权利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每次竞赛后都展开的大规模的自评和他评活动,形式为:请学生为本小组和其他小组的组织情况,合作状况、作品创意、完成速度等方面评分并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请小组长对组员情况进行客观总结;请组员对小组长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合理评价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涉取他人的经验,最终还能借此达到学生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更旺盛的进取愿望和更科学的自我整合方向。
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挖掘劳技教育的内涵——力求实现课堂内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开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变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不同的学法,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实践教学法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国外,环评主要是帮助企业和地区制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在中国,环评主要是具有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写的技术文件,该文件为环境主管部门在项目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提供参考,若环评结论被环境主管部门(环保局/部)认可,项目即可获得环保批...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接受性学习空间就在教室,相对封闭,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时间上也不局限于每节40分钟了。时空的开放,资源的开放,还有学生思维的开放。2、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学科。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而不是原来...
研究性学习有何特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方式、成果的表现形式等具有开放性。所要研究的问题给学生的创造留下较大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课题。问题本身没有现成的结论,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知道确切的结果,故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寻找...
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等过程来主动构建知识。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和理解。3.缺乏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确定性吗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其特点包括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与研究性学习相对的是传授性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确定性和非探究性。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不具有确定性。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其学习内容和过程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的。在这个过程中,...
确定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吗
1、问题性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开放性 ...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意义
(5)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作配合,从而有助于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是教育长期一贯的追求,更是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种“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呼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解决研究性问题,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
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1、研究性 幼儿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研究性,即把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式,把学习作为研究的过程,2、开放性 从孩子的视角进行思考,尽可能让幼儿主动探究,开动脑筋;尽可能让幼儿大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幼儿表达归纳,评价思辨;尽可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深化体验。3、实践性 让孩子在...
什么叫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学案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研究 性学习的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学生的整 个“生活世界”。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内 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 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 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