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国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3:11
明朝亡国原因:
东林党争、自然灾害、崇祯个人原因(从小不是早先定好的皇位继承人没有受到正规的储君教育,早期过分信任东林党文官、后期又过分不信赖文官)、阶级矛盾尖锐(工商业发达但不收商业税、只要有秀才以上功名就可以了不缴纳农税,导致很多农民将土地置于有公民的士绅名下*税源流失,加税只局限于失去土地的农民)等
在评价崇祯之前,我们先看看崇祯接手的国家是个怎样的国家?
祯之前的天启朝从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明朝**还是有钱的,天启皇帝专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给内阁与宦官,只在特定情况下露面(比如送孙承宗巡视辽东)。于是武将自由发挥所长,关外辽东局势还是可以的,与后金作战互有胜负,总体上偏好。内部因为征税侵犯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苏州工商*)。天启专心木匠活的无为而治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但是却意外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做实事的人留在了较好的位置上,税务体系正常运营,大多数文臣武将为代表的公务员阶层都非常愿意为*卖命。这样的国家形势不算极好,但绝对不算赖!比太平富足政权差的只是关外的一小撮蛮族(男女老幼总共不过10w人)的*扰和国内部分区域(主要是陕北)的天灾。
那么我们再看看崇祯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先说财政方面,崇祯上台后,废除阉党设立的工商税后,东林党和江南乡绅们欢天喜地,可是帝国没钱了,北方官兵缺军饷,打毛的胜仗啊,直接导致对后金战争的频繁失利,后期松锦之战更是惨败,明朝军队精锐尽丧。帝国没钱总得想办法,于是开始不断加征三饷,当时的社会恰恰是占人口多数的老百姓急需安定的时候,明末土地兼并严重,但富庶大地主们隐瞒私田数量(一万亩变一百亩多的去了),交的田赋极少。北方天灾不断,又是干旱又是雪灾,他却派军队到贫*加的西北加赋征税,这不是硬*着西北人民起义造反的节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简单易懂的道理,历代帝王常常挂在嘴边,难道崇祯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好再分配是有多难?这两点上他真的比不上他的兄长天启皇帝。
有趣的是,崇祯皇帝的刻薄不仅是只针对得宠的庸人,对有才的能人他更加刻薄!!崇祯在本职岗位上可以拿出手的优点好像只有勤政这一条。崇祯的胸襟不宽,按理说胸襟这东西只要退一步半步、稍稍忍让一点就会有的,
崇祯刚一上台,任用的第一任兵部尚书是阎鸣泰 ,阎鸣泰对后金作战是有战功的,可他被御史们举报是魏忠贤一党,崇祯立刻将其发配边疆,再也没有回来。
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因为被崇祯帝怀疑谋反获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冀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有了坐大在机会。无人可用的崇祯将诏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但崇祯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w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功臣良将都直接间接的被崇祯整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培育个好的将军比培育几十上百的军事学博士都要难的多。好了,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你卖命?崇祯皇帝余下的时间多次孤独的哀叹,工作变得很清闲很简单:坐着等死!
崇祯对武将的掣肘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样内忧外患的清末,咸丰、慈禧都能放手让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手握重兵,大胆去干。太平军没闹几年就被*。崇祯的气度比咸丰、慈禧又如何?真真的lower。
崇祯是个勤政节俭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如果他不折腾的话还好,可他偏偏超级喜欢折腾,但凡帝国领导者一折腾那么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猪,被折腾久了难道不会反抗?论能力,崇祯帝比隋炀帝才能如何?杨广年方弱冠即攻灭南陈,统一中国,不仅北伐高句丽解除东北威胁,还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万国来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华横溢的杨广都亡国了,同样的折腾,才能如朱由检者岂能幸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3:11
多方面原因 外部上说崇祯时期的后金战斗力已经是国际水平了 明军在崇祯时期只有坚壁清野 据城而守的份 同时也有李自成等农民流军,顾此失彼。内部上说,朝臣的门派*斗争从未见到停止的迹象,大家都不干正事,讨论后金、*农民军的时候往往根据自身利益得失判断应对,谈论政见问题时凡对立派别提出的就要反对,凡我党派提出的就一定支持,已经没有对错是非黑白之分。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最高领导者依靠“勤政”来解决这类问题已经完全不现实了。中国人到现在为止,依然习惯于“高大全”的思维模式,认为一个好人必定在各个方面都是极为优秀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崇祯勤政在明朝后期比较“另类”,他的几位前辈们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上位不久也的确干掉了魏忠贤,但是这些方面不能否认他在人性方面的缺陷,比如多疑、刚愎。我看的一些史书上说崇祯每天大概睡四个小时,黄袍里面的衣服都是补丁。但同时也莫名其妙的杀了袁承焕,他在位期间,内阁大臣更换速度堪称一绝。从某种角度,我怀疑他非常了解他手下的大臣们是什么“货色”,同时也不得不驱使他们做事,一旦事情不如预期,便大加斥责,贬官等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明朝中期能够出现一位崇祯皇帝,那么他应该是一位明君。在政局*稳定,整体形势没有太多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勤勉”是唯一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办法,同时上行下效,改进法律法规,可以推迟一些明朝后期社会问题发生。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在明后期,尤其是崇祯时期的明朝,勤政是无法改变农民奇异、外族入侵、党派林立这些情况的。后世如清,康熙能用勤政搬到鳌拜吗?能用勤俭熬过三反叛乱吗?明显不能。
所以说,崇祯可以断定是一个有道明君,假设明朝是崇祯、崇祯、崇祯、崇祯、崇祯……而不是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大概明朝能够跟后金多对抗几年吧。前面这几位爷留下的烂摊子,让崇祯哥自己收拾,未免太勉为其难了。
不过说句题外话,崇祯这哥们也算比较背的,他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比较能打的武将还是很多的,但是后来死的死老的老。另外西北部多年旱灾雪上加霜,当年明月所说,翻开明史,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这事换成一般皇帝也是扛不住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少有的勤劳皇帝,为何明朝还是灭亡了呢?
三、明朝内忧外患,最后走向了灭亡。明朝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当时的满清已经和蒙古联手,并且统一了关外,明朝内部随着各种天灾发生,很多地方农民起义爆发,明朝当时已经内忧外患,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是无力改变明朝颓势,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勤政,但是得不到大臣拥护,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灭亡。
崇祯这么励精图治,为何最后还是丢了天下?
第四,崇祯帝在战略上屡失先机,也是亡国之因。他本来可以与李自成议和的,但未议和;他本来可以去南京重建大明的,但选择了与国都共存亡。明朝的灭亡,与崇祯帝的统治能力差有关。
崇祯那么勤政,为什么明朝最后还是灭亡了
崇祯登基之时,明朝内忧外患,危如垒卵,崇祯虽然勤政,但他没有匡正天下的雄才大略,所以他的勤政也只能是瞎忙活一场。
史上最勤政廉洁君王,他在位没人敢贪污,为何数十年后国家还亡了?
内忧让本来就穷困的明朝更加艰难,外患让大明政权无力还手,所以即使崇祯皇帝勤政廉洁,但数十年后国家还是亡了。
崇祯皇帝非常勤勉为什么没有挽救到明朝亡国的命运?
2,经济上的,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大量集结在大地主及贵族的手上。使得农民流离失所。饥民暴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性,成了农民军的主力。3,政治上,经过300年左右的风雨,大明王朝的统治机器已经从根部腐烂了,无德的人占据了显要的位子,整个政府机构基本是“不肖者集,贤者逝”使得政府机构的...
崇祯勤于政事,为何无法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
我觉得明朝的皇帝崇祯虽然是一个特别勤奋的皇帝,但是他后面还是没有抵挡住来自李自成的攻击。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造成这个原因的话,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实在是没有办法挽救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明朝的自然灾害特别多。在崇祯皇帝接替明朝的皇位的时候,其实明朝他的问题已经...
崇祯对朝政很是兢兢业业,为何仍落了个国破身亡的局面
崇祯帝就是在这种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继位了,刚继位之初的崇祯帝怀着力挽狂澜的救国抱负,决心再度恢复大明的辉煌。在勤政方面上,崇祯帝“闻鸡而起”,“夜不能寐”,将身心完全放在了救国路上,人未到中年已是白发丛生。与崇祯帝之前的几位帝王相比,崇祯帝在政事方面可谓事必躬亲,不曾有过一丝懈怠。在...
崇祯皇帝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了
16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崇祯可谓是励精图治,为什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亡国之君。由于他最后吊死煤山,让很多人闻之黯然神伤。从崇祯皇帝登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的历史。因为明朝从万历皇帝开始,就逐渐走向了没落。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弄得朝堂一团乌烟瘴气。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勉的帝王,登基后以...
崇祯君王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萎靡不振?
在崇祯皇帝勤理政务的统治下,明朝仍然萎靡不振走向灭亡是因为以崇祯皇帝的一己之力扭转不了大明朝的命运。因为当时明朝已经到了腐败无能的地步,从上到下的政治已经腐败透了,即使崇祯皇帝颁布任何有利的措施,朝廷都没有人认真执行了。他们只知道大肆敛财,让国库空了又空,而且当时的老百姓承受着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