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称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4 22:18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明史·舆服志》:“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虽然清时已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代称。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因以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扌晋绅:亦作“缙绅”、“荐绅”,扌晋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晋书·舆服志》:“所谓扌晋绅之士者,扌晋笏而垂绅带也。”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纨衤夸:亦作“纨绔”。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衤夸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青衿:亦作“青襟”。《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旧因以指读书人。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布衣:即平民。《盐铁论·散不足》说,古时普通人在八九十岁以前只能穿麻衣,这些普通人叫“布衣”。《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宣帝纪》:“亮(诸葛亮)数挑战,帝(指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如: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此外,还以“麻衣”作为赶试举子的代称,以“绅衿”作为地方绅士和在学的人的合称,以“褐”(褐夫)作为贫苦人的代称。军人则以“同袍”相称,并以“袍泽之谊”作为相互之间的友谊之称,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07:58
以汉服为例,古代服装称谓有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
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绛纱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07:58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07:59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在古代,*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时期并没有鞋的概念,人们采用兽皮包裹脚部便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皮革、丝、麻、草等材料制作鞋子。
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制作鞋子,如汉代的青丝履、晋朝用丝线编织的鞋子、唐代的云头锦履,还有木制鞋──称木屐,在鞋底有二齿,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制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种加木底的鞋,称为“舄”,在鞋的前部有翘起的鞋头装饰。舄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上品,一般穿舄要与冕服搭配,是帝王参加大典活动时的必备服饰。
而清代妇女所穿的旗鞋则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为少女和中年妇女。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 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 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这时期的服饰、承前代的形式,在图案运用上不仅将云纹发展成朵云纹样,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服装的配件设计更加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宋代,开始注重幞头这种饰件的装饰效果了。 幞头,即著公服、常服时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
在后周时,幞头就一改以前的幅巾样式为四脚幞头了;后来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变化,变成裹戴的一种样式;到了宋代,幞头就成为服饰中的主要首服了。为此,出现了各种样式的、各种图案纹样的幞头。其颜色的运用多是两种颜色,或两种颜色以上的。与之相应地又出现了革带。 革带,以宋代的服饰中是标志官职高低的一种配件。制作革带的材料和装饰都很考究。在图案的设计上还是运用变形的云纹或回龟纹。图案效果给人以明快、简练的感觉。宋代服饰图案,运用的多是云纹、回龟纹,同时也有朵云的,妇女的头饰也运用云纹。 宋、元、明、清时期的云纹图案,也是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
例如:一类在"吉祥图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如意云图案,几个如意云相互连在一起,增加了图案的装饰趣味;另一类的"自由式"云纹逐渐变为写生云纹图案了,明清时期云锦图案的云纹,就是典型的例子。云锦图案上的云纹大都作为龙凤、狮子、蝙蝠等的陪衬,除?quot;四合云"等是规则的云纹图案外,其它大部分以写生的"行云"、"大云"、"卧云"等为主。"行云"是一种像飘浮在蓝天的云,有徐徐而动的感觉,几乎和真实的云彩一样;"大云"其特点是任意向四周发展,形成"连身通气"的气势,也是接近写实的。由于云纹在当时锦绣中运用极为普遍,因此,云锦艺人总结了画云的口诀:"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连身通气,小云巧面生灵",来描绘各种云形图等。
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为明代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头戴善冠,穿有满地云纹衬托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服饰,冠以纱,折角向上,后名翼善冠;袍用*,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绣金盘龙一;带佩玉,靴为皮之。皇帝常服饰有云纹及十二章的各种纹,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备、文武双全、能呼风唤雨,是想象中?quot;人格化"的神。明朝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在举行祭礼和大典及处理朝政时要穿有龙纹的袍服。明神宗万历皇帝寿圣节(即诞辰)所穿的龙袍与宪宗皇帝龙袍相似,只是满地的云纹样图案被满地的寓意图纹所代替。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纹样寓意的内涵更为深刻,仅在明万寿服服饰图案一个纹样里,美好寓意的纹样就如此丰富。另外,随之发展的,如桂花和万年青,意为富贵万年青;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金鱼和海棠,意为金玉满堂;蝙蝠和云,意为福从天降。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从上述图中可看出,不论是团龙、坐龙,还是行龙,都呈现出程式化造型,云纹、植物纹、鸟纹、鱼纹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说历代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了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同的话,那么,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各种服饰配件的完善、图案的繁琐,以及等级观念在图案上的反映更加森严明确了。
清代的服饰除了承前代的装束外,主要是在装饰物件上更加完备了,如服装出现了马蹄袖的上衣,出现了马甲(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