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随想之《叶落何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7 22: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22:32
想来仍觉不可思议,我竟懒懒散散中,转战两个小说平台后,完结了三本过20万字的小说。
而每一本小说,都像极了自己的孩子。十月怀胎,种种磨难,呱呱坠地,一点点成长,最终成为独立的自己 。
所以,尽管缺点多多,我仍是从心底去爱着它们的。
我的第一个孩子,叫《叶落何方》,又名《以茶为媒》。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总想把铺天盖地的好,统统都给它。
创作的时候,我正对茶文化有着痴迷,对正读的《金粉世家》喜爱不已,又游过几处江南景致。故而,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身上,就带着那时的母体印记。
有的读者觉得奇怪,《楔子》一出来,所有的内容都交了底,后来的内容,便带了上帝视角,少了些悬念,读的兴味便淡了些。为何要这样出力不讨好?删去岂不好!
这是事实。但我的解释是,《金粉世家》不也是这样的开头么?只不过,我是个初学者,学得有些拙劣罢了。
说到上帝视角,我们的名著还少么!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不也是上帝视角么?虽然很多版本的话剧舞台,常常略去序幕和尾声,喜剧张力,舞台冲突,内在节奏,是强化了,但也淡化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戏剧也好,小说创作也罢,适当的间离效果还是可有的。一则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二则可以让读者跳出故事,细品品故事中的内容及蕴藏。 或许,这样,能有更高的阅读价值。
有读者说,本来想着粗粗读一读,谁知不敢放过每一个细节,甚或每一句话。因为一旦略过,味道就变了,也就放过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内涵。我心中窃喜,这读者可谓知音了。
再回到《楔子》上来。我以为,如果《叶落何方》少了《楔子》,作者也就不存在了。当然,有的作者主张去作者化,却不合我的创作初衷。或许,我是个主观化的人,时不时想要成为其中的某个角色,借他们的言行举止,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我喜欢这句话:写小说是为了造梦,高于生活,却也源于生活。
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淡如白开水。心中总有个声音,在不甘地呐喊:我还有话要说,有感悟要提,有生活要记录,有情愫要抒写……
倘若在作品中,不能曲折表达,我还写它做什么!
于是,我在《楔子》中写道:“时光如流水,不会稍作停留。关于寻找的故事,或许没有停歇过。结果如何,是不得而知了。我也渐渐忘却了这段没有结局的故事。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如陀螺般旋转不停,为生活,为爱情,为婚姻,为亲人,也为实现人生而为人的所谓价值。若干年后,我的女儿出生了。在体会了初为人母的短暂快乐后,过起了一地鸡毛的日子。更无暇顾及其他了。就在这样的岁月流转中,我竟不知不觉作别而立之年很久了。至于梧桐小筑,又有了新的主人,听说是一对年轻的夫妻。我和古老师走着走着也散了,她在京城的某个小小角落,过着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听说很幸福。当然,我也不错。是啊,光阴的故事,或许如梧桐树间的蝉鸣,需静静地听,才能感受其中的珍贵。当然,在人生的中途,谁都有迷失的时候。只要有人不放弃,总会找到方向,走出黑暗,沐浴在阳光之下。
某年,我回到了故乡,恰是烟花三月的最美时节。有一天,母亲要带可爱的女儿显摆,我便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人闲逛间,不知不觉到了一家老店。因为贪恋老味道,便走了进去。我选了靠窗的位置,光线很好,习惯性地环视起来。多少年了,这店一点没变。然后,便有了巧遇,续上了几乎忘却的叶家故事。时光轮转,让人感叹。自那日起,我常常沉浸其中,久久摆脱不开。某瞬,竟脱口而出几句歪诗:飒飒东风倚云栽,翩翩凡鸟山中来。几度飘散为相聚,一时叶落安心怀。吟毕,长叹一声,深憾不能尽抒心中情愫。于是,我决定用笨拙的文字,记下这段故事。倘能陪伴几人,度过一段闲暇的时光,引发几许感慨。便觉幸甚了。”
至于正文中,尚有不少情节,涉及北京、江南等地,梧桐小筑、清风胡同、茶文化、青梅竹马、古诗词等元素,也是脑海中或生活中不断重复的,诉诸笔端,形成文字,便觉奇妙无比,畅快淋漓。
当然,第一个孩子嘛,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故事内在节奏略松散,人物呈简单脸谱化,个别情节略有狗血,对话有趋同倾向等等,但初此尝试,能写到词穷的地步,也是一番独特的经历了。
说实话,《叶落何方》关于儿时的章节,写得还是较满意的。
这多亏我的朋友们,让他们读了《青梅》,提出不合理处,我再丰富修改,故而人物显得有血有肉。
至于*后,茶文化的女主角,因有着生活原型,也算是丰满的,令人满意的。而男主角,因有着YY的味道,略浮着,所幸也算能人心动。至于其他人,除了小胖,大都有些工具人的味道,这是憾处。
除此之外,在写《叶落何方》时,作者想表达的太多,文字知识呈现难免有堆砌之嫌。再深究之,又似乎有卖弄之嫌。这是作者心底极隐晦的想法。
曾开过几轮茶艺课,后因故取消,心中有不舍,故郁结成文字。在文字里,我仿佛化成茶艺师,踏遍茶山,走过窑口,赏过风景,经过孤独……最终,蜕变为全新的自己。
何其有幸,我还能造梦!我还有造梦的冲动与能力!
推荐几个我很喜欢一些章节,《知味之人》《古镇邂逅》《鸳鸯火锅》《漫游茶山》。细细想来,除了极个别章节极不满意外,其它的,都似有一二可欣喜处。当然,这也不排除王婆卖瓜的嫌疑。读者可以试着去读,自行体会。
说到人物,方乐与山花的槐花恋,是最让读者不平处。当然,也有读者认为,他们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其实,在作者看来,正是这样的父母,才能让男主有着对温暖与深情更弥笃的渴望,也才会更加珍惜爱,哪怕曾爱而不得法,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还有何瑶,有读者以为富贵人家,写得太过夸张了。也是,真正的富贵之家,不会像《富贵之花》中描写的那样。如宋时的富贵宰相晏殊眼中的富贵,不是满眼的金银珠玉,而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如此风雅,如此内敛含羞,如是而已。
近读《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有这样一段文字:“今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无荣婢所诮乎?”许与《富贵花开》相类似耳,当时读到,真是绝倒!
只是,作者写《富贵花开》,本意不是炫富,而是想要表达:富贵人家女儿,尚且要为成为名媛付出无限辛苦,何况普通人家女儿乎!此一点提出,提醒读者勿忘作者之初衷矣。
其他各处,不复赘述。
《叶落何方》,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几易其稿,终成现在模样。
至于大纲,并未曾有过。当时只模模糊糊觉得,想要写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中间穿插茶文化、诗词文化,适合特定读者,用于特定场合,如此而已。
我是整本书基本完稿后,才在网络平台发表的,故而不曾出现断更问题。
又因着反复修改推敲,甚至拉着爱人,在夜深人静时分,听我聒噪朗读,再反复琢磨,故事还算连贯,逻辑基本说的通。
但因第一次写长篇,文章尚显稚嫩。但仍欣喜慨叹,这是一次自我超越。甚至窃以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海明威说:“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但反过来想想,若没有臭狗屎般的第一稿,就不会有世界名著《老人与海》。
所以,《叶落何方》就算是臭狗屎又如何,反正,它是我最亲爱的孩子,而且是我的老大。
我爱它!
今日闲暇,随意写些文字,送给我的第一个孩子——《叶落何方》!哦,对了,差点忘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以茶为媒》。
如果有时间,我再说说我的第二个孩子《爱情的伊甸园》,我的第三个孩子《梧桐叶之摽梅》。
今日,就暂且搁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