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的艺术思想与文学修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22: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6 20:55
在宋代士大夫看来,个体人格修养的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外在的事功不过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而已。他们可以在内心的适意与自足、自由中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所以在宋代士大夫的思想与行动中,勇担道义与随缘自适是并行不悖的。由此,宋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文人心态的成熟与稳健使得宋代艺术别有韵致,与奔放、劲健、质朴的唐代文艺相比,宋代艺术推进到一种精巧、深沉、纯熟的境地,显示出文人审美心理的进化与成熟。
经由庄、禅哲学与理学的过滤与沉淀,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它所追求的不再是外在物象的气势磅礴、苍莽浑灏,不再是炽热情感的发扬蹈厉、慷慨呼号,不再是艺术境界的波涛起伏、汹涌澎湃,而是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观照,对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对某种人生况味谨慎细腻的品味。这种审美情感是宋人旷达、超然、深沉、内潜的人生态度的折光。
宋代的艺术特质随着宋人的思想修养和人生态度的变化逐渐向内在的神韵和格致发展,形成新的审美思潮,平淡与自然因此而成为宋代艺术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追求“平淡”美是宋人艺术观念中最普遍的一种理论自觉。
崇尚自然也是道家思想对宋代文学精神和文学意境影响的一种表现,它包含着客体对象的自然显现和主体风格的自然流露。
宋人追求的自然是一种无所矫饰的境界,不杂尘滓,不掺俗情。
对平淡与自然这两种境界的崇尚与追求,使宋代文学于形貌之上不取丰腴绚丽而取瘦削矍铄,于意境之上不取浅表声容而取深潜意蕴,仿若汇集了千万条溪流之后的湖水,消失了激流漩涡,藏匿起浪音涛声,托浮而出的是饱涨、平静、清澈的水面。
宋代文人的美学趣味还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即审美心理的禅化和审美态度的世俗化。这与宋代禅宗的盛行与宗教精神的世俗化有着直接关联。北宋王朝一反后周灭佛*,使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充分中国化、世俗化,将禅的意味直接渗透沾溉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因而盛行一时。
题材的“以俗为雅”与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世俗化密切相关,宋人拓展了诗歌表现的范围,挖掘出生活中随处而有的诗意,使诗歌题材愈趋日常生活化;语言受禅籍俗语风格的直接启示,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以俚词俗语入诗,仿拟禅宗偈颂的语言风格,从而又开拓了宋诗的语言材料,使诗歌产生谐谑的趣味和陌生化的效。这些都有助于宋诗形成有别于唐诗的长于思理筋骨的特征。
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促进了文人心态的转变,美学趣味在有品节有涵养的人文修养、沉稳平淡的处世心态的影响下开始嬗变翻新。这使得宋人的审美领域进一步扩大, 美的本质因此而得到深入的发掘, 宋代文学于此基础上得以灿烂辉煌,并盛极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