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20: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9:23
摘要(1)症状主要危害未出土和刚出土的幼苗。种子萌发后,出土前受侵害,子叶和胚茎腐烂,造成烂种。在子叶展开,真叶未抽出时即可发病。病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变成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很快,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幼苗后,接触病部的表皮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发病严重而且迅速时,成片的幼苗倒状不能直立,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只是茎基部已缢缩成线状。在适宜的条件下,由少数病苗可以迅速发展,导致成片的幼苗倒状,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在病苗及其附近的地表面上产生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体。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1绿豆,缺少养分,倒了(1)症状主要危害未出土和刚出土的幼苗。种子萌发后,出土前受侵害,子叶和胚茎腐烂,造成烂种。在子叶展开,真叶未抽出时即可发病。病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变成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很快,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幼苗后,接触病部的表皮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发病严重而且迅速时,成片的幼苗倒状不能直立,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只是茎基部已缢缩成线状。在适宜的条件下,由少数病苗可以迅速发展,导致成片的幼苗倒状,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在病苗及其附近的地表面上产生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体。(2)发病条件猝倒病是真菌病害。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长期生存。病菌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和度过不良的环境条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害寄主。菌丝体可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直接侵害幼苗,引起猝倒。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的流动而传播。此外,带菌堆肥的应用、农具等也可传播。病菌侵入后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猝倒病菌的寄生性都比较弱,只有在细苗生长衰弱或幼茎尚未木栓化时才能侵入危害。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环境条件与发病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41℃,最适温度为29~31℃,孢子囊形成的适温为20℃,萌发适温为24~26℃。病菌生长与孢子囊萌发均要求高的湿度。由此看来,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冬春育苗中,一般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苗床通风可以降低苗床内的空气湿度,排除苗床内肥料发酵等产生的有毒气体,同时能引入幼苗必须的二氧化碳,这些都是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但是,在冬春季节通风有降低苗床温度之弊,所以多数苗床通风不良,这也是发病较多的原因之一。②苗床管理传统的育苗技术,苗床中温度较低,发病较重;而利用人工控温的现代化育苗技术,苗床温度适宜,则发病很轻。苗床的选地亦很重要,在地下水位较高,苗床湿度较大,土壤粘重,地温不易升高时,也易发病。苗床建在多年的老苗床地上,病原较多,则易发病。苗床管理不当,如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浇水量过大、浇水过勤、通风不及时等,均会造成苗床内湿度过大而造成发病条件。此外,苗床的保温条件不良,苗床温度较低,不利于秧苗生长也有利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