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慰心理悲观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9 01: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1:36
什么是悲观心理呢?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等。并且在群体层面上,悲观情绪具有很大的传染性——特别是在相对不大的群体中,能迅速蔓延开来——比流感来得要快得多。
一般来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的个体都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在意志相对脆弱,生性胆小,但其实这样的个体由于长期适应欲求不满的状态而长期处于情绪的低水平活动中,也就是所说的更为麻木,多数并不会由于悲观情绪而对健康和生活产生过分的影响。但有的个体,其内心本质是有一定的意志力和争胜心的,思维也相对敏锐,具有一定的A型性格特点,则会在对待现状和自我的失衡间产生大量的负性思维,例如过分自责,不仅对自己的“失误”负责,对于别人的过错也认为和自己有关因而需要负责,并且长期陷于关于这种自责的思考中。
我们在讨论一类问题的产生时,首先应该明了产生这种问题的机制:我们要相信人的思维活动并非那么复杂,其实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形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自我循环放大(学过电工学的朋友可以将其理解为自激震荡)。这个最常见于内向的个体,内向个体的思维特点是自我指向性,一个封闭的内心的心理容量是相对有限的,视野也相对有限,一旦形成某种负性思维,则可能长期徘徊在内心里,并通过每一次思考循环得到放大,最终使不起眼的一点小事变成仿佛天大的过错,悲观多数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谓极端的悲观者其内心则更为争强好胜,在内向的压力下与悲观感产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突,这样的个体通俗的说都有些“一根筋”,也就是会沿着一种思维模式走出去很远,比如害怕出差,则非正常的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反而常因为注意力崩溃而犯错,从而陷于更深的自责;人际关系也常陷于恐惧心理,对于非自己的错误,甚至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无端的自责,诚恳到让人害怕。
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情绪,这是由事物的相对性决定的——假设没有悲观,那么何来乐观?每个人的情绪必然会存在波动性,否则一潭死水般的那就是机器了。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这种波动。正常的人在遭遇挫折或犯错误后都会认真思考,但这种思考一般是开放性的——不仅向内思索自身的失误或缺陷,也向外观察造成问题的环境特点,如果确实是任务艰巨、环境险恶,或者“实在不是我军*,而是*太狡猾了。。。”,那么通过总结之后会形成一定的自我评判,相当于自我写出报告,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已经过去的搁置,使自己能始终向前看,也就是用一种务实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和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健康的心理,过度的悲观主义者,在“向前看”的时候更多的不是观察,而是“复制”——用自我已有的、过去形成的感觉如铺路般的向前铺过去——你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所以高智商人群中往往存在个更多的悲观者——聪明人的大脑运算更快,也就能更容易的将过去自我的错误意识放大。
我们知道很多走向犯罪道路的人都有一种心理,大致是认为别人不会有我聪明,所以我干的事别人不会发现。事实证明这往往是错误的——谁能比谁傻多少?而另一类人,特别是高智商的悲观者,则往往会形成一种相反但又类似的思维模式——别人都比自己聪明,或者至少跟自己类似聪明!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会干的事别人也都会,那我去不去干也都一样了。我要干就要干出众的事,而由此陷于经年累月的思考和内省。
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到,关于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其核心是在于观察生活的视角,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视角,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的拥有这种自我调整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1:36
让自己变得乐观。别人也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这么简单的道理随处可见,只是很多人总是想着怎样的去安慰别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1:37
1.了解悲观的原因
2.知道她的爱好
3.是自我调节的性格还是和能听取别人意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