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8 07: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3:48
青花釉里红瓷器到底有多美?这是很多人的疑惑,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一点青花釉里红的特点来说说这个问题,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青花釉里红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 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显高贵素雅,釉里红显浓艳活泼。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因此人们把青花釉里红比喻“火中凤凰”,这正是青花釉里红的美学价值所在。青花其画面寓意深刻,民族特色极强,绘制在富于变化而又洁白的瓷胎上,再装点釉里红,犹如高雅的国画装点了色彩,更富有赏识性。青花釉里红装饰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釉里红的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釉里红诞生在元代景德镇窑,是在瓷胎上先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红色在釉下,得名釉里红。其实,铜作为陶瓷器上所使用的釉料着色剂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出土的铅釉陶器上就已见身影,只因当时在低温氧化气氛中而呈绿色。根据考古出土的陶瓷碎片可知,唐代长沙窑就已尝试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以铜为着色剂的瓷器,但是由于产量稀少,胎质粗劣,色彩暗淡,烧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只可惜目前仍未发现任何窑场有烧制釉里红的痕迹,更别说是实物的出现,这很可能与宋人喜欢清新纯净、润洁高雅的素瓷有关。
通常所见的釉里红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线绘(在瓷胎上直接用铜红料描绘线条图案,是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拔白(以釉里红为底而空留出图案花纹)、涂绘(铜红料成片状、块状不规则的出现在瓷器胎面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温要求极其苛刻,在高达1300多℃的高温中上下允许温差不得超过10℃,如果温度较低,图案成色就会带有黑灰色;反之如果温度较高,则颜料融化飞散,消失不见,在古代只有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窑工才能烧制出呈色鲜艳纯正的釉里红。正因为釉里红瓷器烧制废品率太高而成品率过低,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有千窑出一宝之称。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