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16
很多人都认为蜂蜜在温度低了之后会结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蜂蜜温度降低都会结晶。蜂蜜结晶的原理与其中含有的物质有关,蜂蜜结晶实质上就是葡萄糖的结晶。通常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而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质,所以在条件适宜的时候,蜂蜜中极小的结晶核便逐渐增多、长大,成为结晶体母,并彼此连接起来,十分缓慢地向下沉降,最终形成结晶。
不过蜂蜜结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贮存温度外,还有蜜源种类、蜂蜜中葡萄糖含量等,紫椴白蜜就是比较常见的结晶蜂蜜,其中葡萄糖含量较高,一般呈结晶状态,而水白蜜由于果糖含量比较高,所以不容易结晶,即使低温条件下也不一定会结晶,但是在适宜条件下也会结晶。
另外有些人不了解蜂蜜结晶,认为结晶蜂蜜比较差,结晶是蜂蜜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就像水结冰一样,结晶后蜂蜜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与结晶前并无任何差别,蜂蜜质量与结晶没有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16
我也很好奇,再网上帮你查到了,一起学习学习呵呵。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叫做蜂蜜结晶。结晶是蜂蜜又一重要的物理特性,蜂蜜是葡萄糖的饱和溶液。在适宜条件下,小的葡萄糖结晶核不断增加,长大,便形成结晶状。缓缓下沉,在温度为13—14℃时,能加速结晶过程。然而蜂蜜含有几乎与葡萄糖等置的果糖,以及糊精等胶状物质,十分粘稠,能推迟结晶的过程。蜂蜜较之其他过饱和溶液稳定。在含水量低的蜂蜜中,大多数的结晶粒留在蜂蜜中,果糖掺杂在中间成为一体;在含水量高的蜂蜜里,结晶的葡萄糖粒很快沉底,形成明显的固态、液态两层,称之为“半结晶”。有时也发现葡萄糖晶体在上层,底层为液体,中间夹着气体,这是由于结晶蜜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把固态结晶核顶到上层,粘附于容器壁的缘故。结晶蜂蜜在形态上有细腻、细粒和粗粒的区别,这与蜂蜜成分以及贮存条件有关,有些蜂蜜容易结晶,大多数蜂蜜在较低温度下结晶,少数蜂蜜长时间不结晶。 气温高,蜂蜜不易结晶;气温低,蜂蜜容易结晶。有些蜂蜜本身易结晶有些则不宜结晶。 有人对蜂蜜结晶误解,认为一结晶就是假蜂蜜或掺假的,这种认识不对。蜂蜜结晶呈鱼籽或油脂状,细腻,色白,手捻无砂粒感,结晶物入口易化。掺糖蜂蜜结晶呈粒状、手捻有砂粒感觉,不易捻碎,入口有吃糖的感觉。洋槐蜜、紫云英、枣花蜜一般不易结晶,但气温低或放置时间长或蜜源不纯时也会结晶;油菜、柑桔蜜、葵花蜜容易结晶。杂花蜜也容易结晶。 到冬季,很多品种的蜂蜜都会出现结晶,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掺入了白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蜂蜜近似于饱和溶液,在温度较低时,过多溶质就会析出,出现结晶现象。 尤其是当气温降到13-14℃时,结晶加快。蜂蜜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都未发生变化,不影响蜂蜜的质量。析出的晶体是葡萄糖,而不是白糖(这种晶体在口中会容易溶化,甜度不如白糖,并且有蜜香味)。 蜂蜜结晶除与气温有关外,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通常葡萄糖含量高的蜂蜜易结晶,如荆条蜜、油菜蜜等,而果糖含量高的洋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含水少,品质好,不易变质;只有部分结晶的蜂蜜,液态部分含水多,易发酵,应及时食用,不宜长期保存。 答案补充 所以不能单纯的以蜂蜜是否结晶判断蜂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