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爱看名著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30 16: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30 20:23
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中学孩子们的阅读基本是自发的阅读,缺乏引导,经常是班里同学读什么,他就跟着读什么。这种原生态的、缺乏目的性的阅读普遍存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1:57
从小就觉得爱看书的人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因为身边总有人这么说,自己也就这么信了。
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爱上了看书。
小学时,老师主张我们努力学习,争取将来做社会的栋梁,为祖国做贡献。
当时一番话,把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当下就决定买几本书彻夜苦读。
于是,依稀记得当年我仅用半个月就专心看完了三本蜡笔小新的漫画书,过瘾至极。
当迫不及待想继续看完剩下的几本《七龙珠》,幻象自己未来就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时,那种意味深长的期盼,现在想想都有点小兴奋。
可是,好景不长,我看的漫画书越多,成绩下降的就越快。直到老师发现课堂上我都在明目张胆的看漫画书时,狠狠痛批了我一顿,并在全班面前严肃的指着我的脑袋说:“这样的人,未来就是社会的蛀虫!”
从栋梁变成蛀虫,对当年还处于幼小心灵的我来说,虽说百般滋味如今可能都已淡漠,但是失望和委屈交织的挫败感却仍是记忆犹新。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看书的人长大后有出息,但是看漫画书,长大后会变成蛀虫。
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上多了很多鲁迅和其他作家的小说,白话文夹杂着文言文,看的晦涩难懂,但每天听着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打鸡血似的向我们赞叹:同学们!看!这才叫文学!能写出这般小说的人,最差也是一个文化人!
于是,在我的心里又深深扎下了根:长大后想要有出息,就要写小说,最差也能成为一个文化人。
初中的时候正逢网络小说兴起,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18K文学网等平台层出不穷,家里又刚好添置了一台电脑,于是,整个初中,我便被各种网络小说勾了魂。
看了《七界传说》就想修仙,看了《很纯很暧昧》就想早恋,看了《官途》就想当大官,而看了《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就想出道当*等等。网络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紧抓你的眼球不放,他好像知道你的痛点,专门制造快感,让人上瘾,一本小说经常通宵通宵的看。
我妈看见我整天抱着一本几百万字厚厚的书废寝忘食的看,以为我哪根筋终于开窍了,常常跟邻居炫耀,儿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在认真学习,努力看课外书。
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成绩掉到了底谷,还多次被老师叫家长谈话。
从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看书不一定有出息,看好书、有价值的书才能让人成长。
什么是好书?
好书的定义很多,但是有一个类型的书,肯定所有人都认同,那就是名著。
很多中外名著距今几百甚至几千年,只有真正的好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于是,想要长大后出人头地,就必须要看名著。
但是,买了一堆名著,我却一本都看不完。
每一本名著都是那么的晦涩难懂,往往用尽全力看完三五页,回头就忘了上一页讲的内容,甚至一个段落我能研究上好几天,结果还都理解不全,这种痛苦的体验不得不让我对名著敬而远之。
于是,我不禁感叹,果然有出息的人都不是普通人。
为什么从小到大,我能接受各种奇奇怪怪的书,唯独名著让人生不起爱怜之意?
难读!枯燥!乏味!
这估计是所有人看名著最直接的感觉了。
名著虽经的起时代的考验,但离我们最近的名著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当时的文化氛围与社会大环境和现在千差万别,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也和现在大相径庭。
看一本名著如果光看字面意思,难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古代的众多大学者清高倨傲,不受拘束,写文又多借景抒情,故弄玄虚。所以如果不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综合分析,很难明白作者想传达我们什么意思。也正是这个特点,每朝每代的学者析注经典时,永远自谦自己只是斗胆发现冰山一角,从不敢一口咬死自己解析的就一定是对的。
对于此类就算努力看懂了也好像没看懂的经典,现在处于快餐文化时代的年轻人又怎么可能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对其产生兴趣?
问:现在的年轻人爱看什么书?
答:简单粗暴,干货满满,三言两语就能把文章的核心主旨讲明白的书。
满足这些条件的,难道是字典?课本?工具书?
当然想要让当下的年轻人对一本书感兴趣,做到这些肯定还不够,作者还要有读者思维,从观看者的角度分析读者爱看什么,想看什么,写读者内心的冲突点,最好就是以作者的身份写出一本读者的自传。
我自己每次看书时,就总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拿到一本写别人故事的小说,虽然里面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与我毫不相干,但是我总能发现里面的那个人好像就是自己。
后来我才发现,读什么书才能让我觉得有收获和意义?
那就是能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影子的书。
很多中外难读的名著确实很难做到。
就拿中国古代的大多数诗人来说,虽才华横溢,却总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很多诗人为了不迎合官场沉浮,宁愿归隐田园。这群人连皇帝都有不想迎合,写文章又怎会迎合读者想看什么。
所以一本围绕作者自己为中心的经典名著,读者想走进作者的心中,那真的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
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