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看到你所能看到的?未关注过的细节,你懂得多少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30 20: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你知道的只不过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甚至你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与时俱进、日异更新的碎片化信息中,你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你理解的只是碎片片段、你熟透的或许不存在,你能做的是:将这些碎片片段连成一个整体,提升认知度的来龙去脉!
* 增长率=(本期-上期)/上期
* 毛利率=(销售额-销售成本)/销售额*100%
* 毛利额=销售额*毛利率=销售额-销售成本
* 毛利贡献率=销售占比*毛利率
* 毛利额=销售-成本
* 毛利率=毛利额/销售
* 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
* 加价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进价*100%
* 加价率=〈13%+1%〉*1.2=16.8%(平均毛利率≠平均加价率)
* 顺加:进价*〈1+加价率〉
* 倒扣:进价/〈1-加价率〉
公式解析:
销售占比:某单品或某类商品的销售额占本类或本店的销售额的比例。
综合毛利,简称毛利,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业务或产品的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扣除销售成本/营业成本的差额,简称毛利润。
毛利率是也一个正向指标,代表每100元销售收入中有多少是企业的毛利润。毛利率越高,表示企业售出产品的利润空间越大,业务盈利能力就越强,也反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突出,壁垒或护城河较高;
反之,毛利越率低也会体现出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够或竞争太过于激烈。毛利率趋势攀升,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有可能竞争对手在减少;
反之,毛利率下降则表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我们在分析企业的毛利率时,除了看公司毛利率的值以外,主要关注两点:①同行之间的毛利率对比分析及,②企业自身的毛利率历史趋势。
毛利率趋势上升,表示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或产品稀缺性很大,前景看好,
反之,则表示企业业务盈利能力下降,或竞争加剧,产品供过于求。如属于行业毛利率整体攀升,则意味着行业景气度上升。
毛利率的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同行业中同一类业务的毛利率较为接近,具有可比性,而不同行业之间的毛利率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一家公司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往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公司具有其他同行不具备的核心竞争优势,如研发、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成本等等多个维度;
其次是可能存在造假行为,毕竟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产品的价格都已经是很透明了!再加上就业市场的人员流动,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小道消息的流通!
对于毛利率,还可以分为月度/季度/年度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对上市公司毛利率进行分析,其中季度毛利率对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年化毛利率最为平缓,观察趋势十分有效。
而月度数据是指月初至今—这段期间的毛利率,能够有效分析当月的情况,去更好的制定采购思路和策略,敏感程度介乎于二者之间。
从五力模型看毛利率背后的因素
企业在市场上,任何时候都存在五种力量的角逐,企业产品最终的定价取决于这五种力量的平衡。这五种力量分别如下:
① 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会竞相提高品质、降低价格与取得客户;
② 与供应商的力量大小,决定了企业采购成本价格的高低;
③ 与客户间力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
④ 与新进入者的角逐,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足够高的门槛,能阻止行业的新进入者;
⑤ 与替力者之间的角逐,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会否被替代者的产品所替代;
比如一家小小的社区超市,不仅要与其他的标超、附近的便利单竞争,还有来自于供应商的供货价、顾客对于商品的消费频率和价格的接受度,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与其它品牌或者其它竞争对手PK等等。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毛利率既体现了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与竞争对手比的比较优势,以及与新进入者及替代品生产商之间力量的平衡关系。
毛利率对一家企业来说,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结果,隐含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议价能力、行业地位、成本控制管理能力和建立准入门槛的高低等等因素。用这些背后的因素后去分析毛利率,理解起来的思路相对就开阔了了。
分析毛利率的趋势,无论是从MTD、还是YTD、或者是五力模型,*度的去分析,也就会有多角度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高毛利率的行业,利润空间比较大,因此,竞争对手也比较多,竞争加剧必然使毛利率向下修正,直到竞争对手最后进入这个行业几乎无利润可言,毛利率就相对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分析企业的毛利率,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通过分析企业历史毛利率的趋势,了解企业竞争能力的趋势变化;通过同行业毛利率的对比分析,判断目标企业毛利率所处的水平是好是差;
* 通过毛利率异常波动或与业内同行比较,毛利率与实际的相符,来分析企业有无在财报上做手脚。
还很多行业是有行业周期的,也可以通过毛利率去分析它的走势!
对于周期性的行业,在毛利率上的表现就极为明显!例如:养殖业、种植业、生鲜零售行业,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毛利率由于行业的不同,也存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因此,看一个行业的毛利率,我们通常对这个行业的情况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毛利率横向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与行业均值、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行业领头羊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公司的产品较多样化,应该淡化综合毛利率这一指标,而应分产品具体分析每个产品的毛利率情况。
其次要结合行业经营特点:因为各个行业有其经营特性,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营业成本并不能准确体现该行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投入和产出。例如:医药行业、互联网行业、高速公路行业等。一般来说,毛利率分析更合适传统制造业。
再者与其财务指标的逻辑联系:毛利率自身、毛利率与存货周转率、销售费用率、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减值准备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
虽然这种逻辑联系不太精确,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成立,如果不成立,就要深究其原因,否则就有理由怀疑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 周转率=本期销售数量/本期平均库存*100%
* 周转次数=本期销售额/本期平均库存
* 周转天数=30/月周转次=平地均库存/日均售
* 库存周转率=本期销售成本/本期平均存货(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
* 库存周转天数=30/库存周转率
* 坪效(经营面积使用效率)=平均销售额(含税)/经营面积/360
* 人效=年销售额/年平均人/360
* 平地均库存=(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
* 交叉率=毛利率*周转率=(毛利率/销售额)*(销售额/平均库存)
* 增长率=(本期销售-上周销售)/上周销售
* 成本=期初销售+本期销售-库存
公式解析:
存货周转天数是则是反映一家企业从采购购入入存货、制造业会经过库存生产加工或者零售行业经过仓库周转在到终端售卖,到最终销售实现这一个过程所需要的平均天数。
企业存货周转率是一个正向指标,周转率越高,则越好,表明企业的库存周转得越快。
从采购到生产制造或者到仓库流转再销售出去的过程越短,存货周转次数越高,产生的盈利也就越多,而存货周转率越低;
则表示企业货物卖出变现的时间周期长,库存有可能存在积压变质,从而积压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
存货周转天数,则与企业存货周转率相反,它是一个反向指标,即存货周转天数越短越好,表明企业在库的存货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销售出去变现,增加企业的盈利;
反之,存货周转天数越长,则越不利于企业。
对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的分析,我们通常通过分析过往的存货周转率的趋势加以判断:
当存货周转率趋势越来越高,表示企业库存周转越来越快,变现周期越来越短;
而周转率越低,则表示企业库存积压,产品滞销,产生减值损失的机会很大。
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有很强的行业特性。对于不同行业,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存货周转天数不仅仅是用来看存货的周转效率,还是用来看存货的充足情况的指标。
因此,对不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要区别分析,在做横向比较时,仅与同业之间有可比性。此外,企业的库存除市场需求因素以外,还带有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库存管理其实不只是数据上的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率,还有很多背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特别是在一些大公司涉及到跨部门沟通协作的项目。
在分析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趋势的时候;
从纵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对存货的管理水平提升与否,有没有存在存货损失准备的可能;
从横向角度分析,可以研究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与同行比较,发现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或高低;
库存这个指标并不如收入、利润那样简单直接受关注度高;实际上,无论是从经营、财务分析、公司投资的角度,存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重点关注、思考的指标。
从产业经营层面来讲,存货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经营规划,与公司未来现金流及收入、利润直接相关。存货过多,占用资金,并可能产生存储及财务费用,侵蚀利润,影响公司正常的运营。
从财务分析或投资的角度解读,存货积压往往是一个公司终端销售出现问题的先行指标,终端销售差了,供应商对这个状况最敏感,企业于是减少了订单量,导致供应商库存积压;
高存货周转(跟同行业公司相比,跟公司历史数据相比)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营效率,公司有可能实现持续的收入、利润增长。
消费品类公司存货周转,对新鲜度要求越高的产品,周转越快。蔬菜>肉类>乳制品>时尚类服装>功能性服装;
越大众化的产品,消费人群越广,周转越快。大众产品的周转>高端产品的周转,简单来讲,大众品买得人多,周转快;小众高端产品,买得人少,周转慢。
例如:今年疫情以来,很多企业都不得不降薪裁员,缩减开支,熬不住的都倒闭了,但是你会发现,小区附近却多了几家生鲜超市。
而生鲜食品的库存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是供应商供货还是基地直采,都难以把控库存情况,
到店之前,新鲜食材蔬果就要经过挑选、打包、运输,在这些过程当中有烂掉的、水分蒸发、供应商将新鲜商品和存放过久的商品掺杂、商品的品质难以保证等等;
到店后期的各环节产生的损耗差异也不尽相同,比如烂掉、试吃、人为搬运摔坏、高空作业摔坏、鲜切产生、存货积压、天气高温、货品没有先进先出等等;
都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耗和库存管控不当,要么就是存货不够、要么就是个别商品存货积压。
生鲜商品的库存管理无外乎三个核心点:进、销、存,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里面又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又有很多方面组成:盘点管理、仓库管理、库存清点、营运规划、陈列调整、商品品质、时令保鲜、订单单量、配送时效、订货精准、货源稳定、定价策略、质量管控、客流体量、灵活折价、先进先出等等,根据各品类的不同、对应的周转和时效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异,都会出现连锁反应,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就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和追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市场波动较大的商品、季节性强的商品、生鲜食材商品等,应该多渠道的进行采购。货比三家,从源头保证高品质低价格的性价比,保证货源稳定性和质量管控的高标准。
优化商品品类组合,能够更好的带动客流,提高聚客能力;规范门店的SKU 数,定期发掘潜力商品、新品引进、滞销商品淘汰等,使商品结构更加合理化。
商品部要制定好品类规划、陈列规划、定价策略;营运也要做到精准订货、灵活定价、及时折价、形象堆、促销堆、常规陈列、关联陈列、主题陈列、快讯陈列,同时要做到以上这些,也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单品管理能力。
比如说:每月的档期快讯商品、季节性商品换季时、主题性购物节美食节等,也可根据过往历史销售数据分析、促销价格、市场趋势及陈列位置等因素考虑,合理订货,
避免在档期销售过程中出现缺货情况,档期结束后大量商品囤货现象,影响门店整体销售和库存周转!
懂公式、懂得看数据、懂得自家的分析只是你的基本功课,其实还有一些你未曾关注过的细节需要厘清,但是这些细节很难用数据的论证去支持。
每次做分析报告的时候,大家也只看到了销售分析、毛利分析、周转分析、库存分析等等,但实际上缺忽略了以上的记录只能代表“到达门店的顾客中已经完成消费的顾客行为和反馈”;
那么,没有消费的顾客,也就是没有转化率的这部分顾客,怎么去分析呢?
例如:到你门店没有消费的客人,为什么没有购买呢?*度从顾客角度设想一下:没看到陈列?陈列的方式难以触摸?价钱问题?没有合适或者喜欢的商品?服务人员的态度不好?只是转两圈对比价格?整体口碑不好?
如果是没有到你门店购买的顾客,为什么不去你的门店购买呢?需要购买多种商品但是你门店的价格形象偏高、总价格计算下来不划算?距离太远嫌麻烦?同品类的商品,竞争对手已更新换代不同的材质和概念形成差异化?
在做自家数据分析的时候,还需要确定几件事情,数据的*度本身代表些什么?与其关联的商品品类是否可以一同分析?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品类销售如何?
除了现有的*度数据以外,生意(营业额)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意=客流*客单价,那么看数据的时候你只看到了生意上的,却忽略了客流。
商圈内的人口基数也代表了一定的消费体量,那么对于目标顾客的购物行为,又研究过吗?例如:他们是哪里过来的?看了什么商品?怎么看得(对比质量、价格、实用、必要性)?顾客走得最多的是哪一个品类区域(是净直走过去的还是休闲式的边走边逛?)拿起包装仔细阅读后放回去还是看了两眼没有驻足就离开.......顾客购物篮里面放得最多的是?
从顾客的购物行为当中,要嗅出顾客对某些品类商品反应,从推断目标顾客背后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除了自己的门店以外,开可以从竞争对手的门店(也包括不同的竞争业态)观察他们的顾客的购物篮,从中挖掘出可行的竞争策略。
销售数据、毛利数据、库存周转数据只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不是拿过去的资料就能证明一些什么,而是通过这些数据对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作出判断。
欢迎同行业的伙伴一起交流学习,有不同观点的欢迎补充!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你知道的只不过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甚至你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与时俱进、日异更新的碎片化信息中,你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你理解的只是碎片片段、你熟透的或许不存在,你能做的是:将这些碎片片段连成一个整体,提升认知度的来龙去脉!
* 增长率=(本期-上期)/上期
* 毛利率=(销售额-销售成本)/销售额*100%
* 毛利额=销售额*毛利率=销售额-销售成本
* 毛利贡献率=销售占比*毛利率
* 毛利额=销售-成本
* 毛利率=毛利额/销售
* 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
* 加价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进价*100%
* 加价率=〈13%+1%〉*1.2=16.8%(平均毛利率≠平均加价率)
* 顺加:进价*〈1+加价率〉
* 倒扣:进价/〈1-加价率〉
公式解析:
销售占比:某单品或某类商品的销售额占本类或本店的销售额的比例。
综合毛利,简称毛利,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业务或产品的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扣除销售成本/营业成本的差额,简称毛利润。
毛利率是也一个正向指标,代表每100元销售收入中有多少是企业的毛利润。毛利率越高,表示企业售出产品的利润空间越大,业务盈利能力就越强,也反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突出,壁垒或护城河较高;
反之,毛利越率低也会体现出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够或竞争太过于激烈。毛利率趋势攀升,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有可能竞争对手在减少;
反之,毛利率下降则表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我们在分析企业的毛利率时,除了看公司毛利率的值以外,主要关注两点:①同行之间的毛利率对比分析及,②企业自身的毛利率历史趋势。
毛利率趋势上升,表示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或产品稀缺性很大,前景看好,
反之,则表示企业业务盈利能力下降,或竞争加剧,产品供过于求。如属于行业毛利率整体攀升,则意味着行业景气度上升。
毛利率的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同行业中同一类业务的毛利率较为接近,具有可比性,而不同行业之间的毛利率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如果一家公司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往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公司具有其他同行不具备的核心竞争优势,如研发、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成本等等多个维度;
其次是可能存在造假行为,毕竟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产品的价格都已经是很透明了!再加上就业市场的人员流动,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以及小道消息的流通!
对于毛利率,还可以分为月度/季度/年度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对上市公司毛利率进行分析,其中季度毛利率对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年化毛利率最为平缓,观察趋势十分有效。
而月度数据是指月初至今—这段期间的毛利率,能够有效分析当月的情况,去更好的制定采购思路和策略,敏感程度介乎于二者之间。
从五力模型看毛利率背后的因素
企业在市场上,任何时候都存在五种力量的角逐,企业产品最终的定价取决于这五种力量的平衡。这五种力量分别如下:
① 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会竞相提高品质、降低价格与取得客户;
② 与供应商的力量大小,决定了企业采购成本价格的高低;
③ 与客户间力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
④ 与新进入者的角逐,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足够高的门槛,能阻止行业的新进入者;
⑤ 与替力者之间的角逐,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会否被替代者的产品所替代;
比如一家小小的社区超市,不仅要与其他的标超、附近的便利单竞争,还有来自于供应商的供货价、顾客对于商品的消费频率和价格的接受度,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与其它品牌或者其它竞争对手PK等等。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毛利率既体现了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与竞争对手比的比较优势,以及与新进入者及替代品生产商之间力量的平衡关系。
毛利率对一家企业来说,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结果,隐含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议价能力、行业地位、成本控制管理能力和建立准入门槛的高低等等因素。用这些背后的因素后去分析毛利率,理解起来的思路相对就开阔了了。
分析毛利率的趋势,无论是从MTD、还是YTD、或者是五力模型,*度的去分析,也就会有多角度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高毛利率的行业,利润空间比较大,因此,竞争对手也比较多,竞争加剧必然使毛利率向下修正,直到竞争对手最后进入这个行业几乎无利润可言,毛利率就相对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分析企业的毛利率,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通过分析企业历史毛利率的趋势,了解企业竞争能力的趋势变化;通过同行业毛利率的对比分析,判断目标企业毛利率所处的水平是好是差;
* 通过毛利率异常波动或与业内同行比较,毛利率与实际的相符,来分析企业有无在财报上做手脚。
还很多行业是有行业周期的,也可以通过毛利率去分析它的走势!
对于周期性的行业,在毛利率上的表现就极为明显!例如:养殖业、种植业、生鲜零售行业,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毛利率由于行业的不同,也存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因此,看一个行业的毛利率,我们通常对这个行业的情况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毛利率横向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与行业均值、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行业领头羊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公司的产品较多样化,应该淡化综合毛利率这一指标,而应分产品具体分析每个产品的毛利率情况。
其次要结合行业经营特点:因为各个行业有其经营特性,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营业成本并不能准确体现该行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投入和产出。例如:医药行业、互联网行业、高速公路行业等。一般来说,毛利率分析更合适传统制造业。
再者与其财务指标的逻辑联系:毛利率自身、毛利率与存货周转率、销售费用率、现金循环周期、存货减值准备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
虽然这种逻辑联系不太精确,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成立,如果不成立,就要深究其原因,否则就有理由怀疑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 周转率=本期销售数量/本期平均库存*100%
* 周转次数=本期销售额/本期平均库存
* 周转天数=30/月周转次=平地均库存/日均售
* 库存周转率=本期销售成本/本期平均存货(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
* 库存周转天数=30/库存周转率
* 坪效(经营面积使用效率)=平均销售额(含税)/经营面积/360
* 人效=年销售额/年平均人/360
* 平地均库存=(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
* 交叉率=毛利率*周转率=(毛利率/销售额)*(销售额/平均库存)
* 增长率=(本期销售-上周销售)/上周销售
* 成本=期初销售+本期销售-库存
公式解析:
存货周转天数是则是反映一家企业从采购购入入存货、制造业会经过库存生产加工或者零售行业经过仓库周转在到终端售卖,到最终销售实现这一个过程所需要的平均天数。
企业存货周转率是一个正向指标,周转率越高,则越好,表明企业的库存周转得越快。
从采购到生产制造或者到仓库流转再销售出去的过程越短,存货周转次数越高,产生的盈利也就越多,而存货周转率越低;
则表示企业货物卖出变现的时间周期长,库存有可能存在积压变质,从而积压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
存货周转天数,则与企业存货周转率相反,它是一个反向指标,即存货周转天数越短越好,表明企业在库的存货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销售出去变现,增加企业的盈利;
反之,存货周转天数越长,则越不利于企业。
对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的分析,我们通常通过分析过往的存货周转率的趋势加以判断:
当存货周转率趋势越来越高,表示企业库存周转越来越快,变现周期越来越短;
而周转率越低,则表示企业库存积压,产品滞销,产生减值损失的机会很大。
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有很强的行业特性。对于不同行业,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存货周转天数不仅仅是用来看存货的周转效率,还是用来看存货的充足情况的指标。
因此,对不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要区别分析,在做横向比较时,仅与同业之间有可比性。此外,企业的库存除市场需求因素以外,还带有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库存管理其实不只是数据上的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率,还有很多背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特别是在一些大公司涉及到跨部门沟通协作的项目。
在分析存货周转率趋势或存货周转天数趋势的时候;
从纵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对存货的管理水平提升与否,有没有存在存货损失准备的可能;
从横向角度分析,可以研究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与同行比较,发现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或高低;
库存这个指标并不如收入、利润那样简单直接受关注度高;实际上,无论是从经营、财务分析、公司投资的角度,存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重点关注、思考的指标。
从产业经营层面来讲,存货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经营规划,与公司未来现金流及收入、利润直接相关。存货过多,占用资金,并可能产生存储及财务费用,侵蚀利润,影响公司正常的运营。
从财务分析或投资的角度解读,存货积压往往是一个公司终端销售出现问题的先行指标,终端销售差了,供应商对这个状况最敏感,企业于是减少了订单量,导致供应商库存积压;
高存货周转(跟同行业公司相比,跟公司历史数据相比)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营效率,公司有可能实现持续的收入、利润增长。
消费品类公司存货周转,对新鲜度要求越高的产品,周转越快。蔬菜>肉类>乳制品>时尚类服装>功能性服装;
越大众化的产品,消费人群越广,周转越快。大众产品的周转>高端产品的周转,简单来讲,大众品买得人多,周转快;小众高端产品,买得人少,周转慢。
例如:今年疫情以来,很多企业都不得不降薪裁员,缩减开支,熬不住的都倒闭了,但是你会发现,小区附近却多了几家生鲜超市。
而生鲜食品的库存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是供应商供货还是基地直采,都难以把控库存情况,
到店之前,新鲜食材蔬果就要经过挑选、打包、运输,在这些过程当中有烂掉的、水分蒸发、供应商将新鲜商品和存放过久的商品掺杂、商品的品质难以保证等等;
到店后期的各环节产生的损耗差异也不尽相同,比如烂掉、试吃、人为搬运摔坏、高空作业摔坏、鲜切产生、存货积压、天气高温、货品没有先进先出等等;
都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耗和库存管控不当,要么就是存货不够、要么就是个别商品存货积压。
生鲜商品的库存管理无外乎三个核心点:进、销、存,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里面又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又有很多方面组成:盘点管理、仓库管理、库存清点、营运规划、陈列调整、商品品质、时令保鲜、订单单量、配送时效、订货精准、货源稳定、定价策略、质量管控、客流体量、灵活折价、先进先出等等,根据各品类的不同、对应的周转和时效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异,都会出现连锁反应,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就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和追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市场波动较大的商品、季节性强的商品、生鲜食材商品等,应该多渠道的进行采购。货比三家,从源头保证高品质低价格的性价比,保证货源稳定性和质量管控的高标准。
优化商品品类组合,能够更好的带动客流,提高聚客能力;规范门店的SKU 数,定期发掘潜力商品、新品引进、滞销商品淘汰等,使商品结构更加合理化。
商品部要制定好品类规划、陈列规划、定价策略;营运也要做到精准订货、灵活定价、及时折价、形象堆、促销堆、常规陈列、关联陈列、主题陈列、快讯陈列,同时要做到以上这些,也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单品管理能力。
比如说:每月的档期快讯商品、季节性商品换季时、主题性购物节美食节等,也可根据过往历史销售数据分析、促销价格、市场趋势及陈列位置等因素考虑,合理订货,
避免在档期销售过程中出现缺货情况,档期结束后大量商品囤货现象,影响门店整体销售和库存周转!
懂公式、懂得看数据、懂得自家的分析只是你的基本功课,其实还有一些你未曾关注过的细节需要厘清,但是这些细节很难用数据的论证去支持。
每次做分析报告的时候,大家也只看到了销售分析、毛利分析、周转分析、库存分析等等,但实际上缺忽略了以上的记录只能代表“到达门店的顾客中已经完成消费的顾客行为和反馈”;
那么,没有消费的顾客,也就是没有转化率的这部分顾客,怎么去分析呢?
例如:到你门店没有消费的客人,为什么没有购买呢?*度从顾客角度设想一下:没看到陈列?陈列的方式难以触摸?价钱问题?没有合适或者喜欢的商品?服务人员的态度不好?只是转两圈对比价格?整体口碑不好?
如果是没有到你门店购买的顾客,为什么不去你的门店购买呢?需要购买多种商品但是你门店的价格形象偏高、总价格计算下来不划算?距离太远嫌麻烦?同品类的商品,竞争对手已更新换代不同的材质和概念形成差异化?
在做自家数据分析的时候,还需要确定几件事情,数据的*度本身代表些什么?与其关联的商品品类是否可以一同分析?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品类销售如何?
除了现有的*度数据以外,生意(营业额)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意=客流*客单价,那么看数据的时候你只看到了生意上的,却忽略了客流。
商圈内的人口基数也代表了一定的消费体量,那么对于目标顾客的购物行为,又研究过吗?例如:他们是哪里过来的?看了什么商品?怎么看得(对比质量、价格、实用、必要性)?顾客走得最多的是哪一个品类区域(是净直走过去的还是休闲式的边走边逛?)拿起包装仔细阅读后放回去还是看了两眼没有驻足就离开.......顾客购物篮里面放得最多的是?
从顾客的购物行为当中,要嗅出顾客对某些品类商品反应,从推断目标顾客背后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除了自己的门店以外,开可以从竞争对手的门店(也包括不同的竞争业态)观察他们的顾客的购物篮,从中挖掘出可行的竞争策略。
销售数据、毛利数据、库存周转数据只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不是拿过去的资料就能证明一些什么,而是通过这些数据对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作出判断。
欢迎同行业的伙伴一起交流学习,有不同观点的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