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5:30
“拍一拍”作为微信最新推出的一种弱提醒的交互方式,近期会被滥用,相当于是鸡肋功能,而真正合适的用法和意义会在日后被众多用户填满空白,并赋予新的意义。针对微信等运营商这个功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用户的表达意愿,并提升日活、月活用户数量。
一. 对用户而言
17日晚,微信“拍一拍”功能悄然上线。用户在对话框中双击好友头像,对方头像会抖动,并会出现「你拍了拍XXX」的字样,自己的手机也会同步震动一下。此功能支持用户在群聊和个人对话中提醒对方,但这一提醒方式并不明显。被“拍”的朋友基本不会有明显的提示,既不会像QQ“抖一抖”那样双方对话框会有抖动提示,也不会像“群@”让对方收到红色的强提醒。但聊天的对话框还是会被显示到前排的位置。
这样一看,这个“微信史上仅需一行代码的有趣功能”可谓很是温和了,“拍一拍”,亲昵又温柔,“像蚂蚁一样打招呼”。但恰恰由于其弱提醒的特性,有些用户觉得这个功能有些鸡肋,因为它没办法提示对方第一时间注意到信息。
确实,“拍一拍”作为微信更新中隐藏的彩蛋,在上线后“你拍我我拍你”的使用体验中,比起功能性,展示出的趣味性也许要更强。在你来我往中,很多用户更倾向于“拍”这个行为本身,只想“拍一拍XXX”,享受这个过程,而并未专注于用其表达情感和信息,而不同代际、不同视角对这一新功能也有不同的理解。
二. 对运营商而言
前面我们提到这项功能的使用场景和微妙含义会在日后进行补充。所以我们从“点赞”来预测“拍一拍”的作用。
“点赞”作为“拍一拍”的老前辈,毫不夸张地说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最热门的交互方式。通过快速简单地评价好友发布的内容,帮助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变得频繁亲密,同时用户为了赢得更多的“赞”,发布的内容精挑细选提高了平台内容的优质性。
送出和收获的赞的多少、赞的给予偏好等,在某种程度能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人以及处于何种状态,所以点赞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用户的表达意愿。
而早在2009年2月10日,*上线了“点赞”功能,显著提高了用户留存量,发帖数量和质量都随之提升,约30%的用户每天都会多次点赞。
而“拍一拍”也拥有上述一切功能,如果点赞表达的是人们“被关注被看见被认同”的底层需要,那么“拍一拍”则表示“我关注你,我看见你,我认同你”的无声无息的主动表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6:48
01 缓解用户的社交压力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8:23
一个新产品、新功能上线,第一件事就是去体验它。在体验的过程中,把产品逻辑梳理出来,然后再做其他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当其他用户都在乐此不疲的「拍人」和「被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看一看:「拍一拍」功能的设计逻辑是怎样的。
1. 拍与被拍有两个前提条件
2. 拍与被拍的使用逻辑
3. 拍后的消息提示逻辑
4. 特殊情况的交互逻辑
被好友单方面删除的时候,只要你还有和对方的聊天记录,你依然可以拍对方的头像、也可以拍自己的头像,并且会在你的聊天框显示“你拍了拍xx”、“你拍了拍自己“,但你还会收到第二条消息“xx开启了好友验证…“
如果对方加回你的好友,收不到你之前拍他的信息,这个处理逻辑和微信其他信息处理逻辑相同:对方删除你之后,你的所有消息均会提示发送失败,仅你可看到发送了什么信息。
对于被单删的处理逻辑,不知道是不是微信送给大家测试是否被单删的*操作:我拍拍你,就知道被删了没有,没有被删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太多的困扰。
我们设计一款产品、一个功能不仅要考虑它能带来什么价值,还要考虑它是否会给用户带来负担,所以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思路就是从用户体验入手:我们可以从「拍一拍」会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来倒推为什么微信为什么做了这个功能。
用户会在哪些场景使用拍一拍呢?
1. 纯属娱乐
这是目前拍一拍功能上线后表现最明显的一个场景就是娱乐,而大部分人都处于“体验”和“凑热闹”的心态去跟其他人“互拍”,好朋友则会双击对方头像“调戏”一下。但用户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有时效性的,几周之后谁知道大家还会不会使用这个“小玩具”。
2. 低调搭讪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对话场景,想必你一定不陌生,而且也一定深有体会:在吗。
发出“在吗”的场景有两种:一是怕你在忙先问你在不在(礼貌型);二是习惯性先问在吗(直奔主题型)。用户在网上调侃:有了拍一拍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有人问我在吗。
从严肃认真的角度来讲,如果用“拍一拍”替代“在吗”这种场景,确实可以给“信息接收方”减免一些困扰,相比“在吗”我可能更愿意接受这种“低调”的问候,如果我刚好有空、也愿意和对方互动,就可以拍回去。
对于微信而言,不大可能会做了一个“纯娱乐”和“无关痛痒”的功能,这是由“极度克制”的产品基因和亿级用户基数决定的。
即便我们不能准确的知道微信推出每一个功能的真实原因,但我们可以试图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这个动作,可以带来什么影响,即便只是微弱的影响。
1. 提升微信的活跃度
从目前的使用表现来看,拍一拍很明显的提升了微信的活跃度,更明显的是它还大大提升了微信群的活跃度。从我的微信上来看,之前很多“死群”忽然被“拍活”了,对于社群运营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既不打扰用户,又可以低成本唤起用户注意的好“工具”。
2. 缔造一种互联网文化
“拍”这个词原本是有“暴力倾向”的,比如“我拍你”一般是被译为“我揍你”。微信起名为“拍一拍”则听起来更萌了些。《庆余年》里陈萍萍是个重要而且极其厉害的角色,但名字听起来却没什么杀气。不信你听:陈萍院长,陈萍萍院长。
其次,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回什么就回个emoji表情,emoji表情没有合适的就用表情包,拍一拍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某些表情包和图文无法替代的场景。
比如,对方说我面试挂了、我失恋了,你很想安慰对方,但你不知道说什么,这个时候你“拍一拍”对方这个举动,则很像是你站在他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跟他说:没事。相比文字,行为更能触动人心吧。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看,拍一拍这个交互非常小、也不明显(可能我爸妈就会发现不了),但如果真的使用起来,却可以“拟人”的表达一些行为,看似是文字提示但却表达了文字不能表达的情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0:14
身为一名产品,看到一个新产品、新功能上线,第一件事就是去体验它。在体验的过程中,把产品逻辑梳理出来,然后再做其他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当其他用户都在乐此不疲的「拍人」和「被拍」的时候,我们应该去看一看:「拍一拍」功能的设计逻辑是怎样的。
1. 拍与被拍有两个前提条件
2. 拍与被拍的使用逻辑
3. 拍后的消息提示逻辑
4. 特殊情况的交互逻辑
被好友单方面删除的时候,只要你还有和对方的聊天记录,你依然可以拍对方的头像、也可以拍自己的头像,并且会在你的聊天框显示“你拍了拍xx”、“你拍了拍自己“,但你还会收到第二条消息“xx开启了好友验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2:22
挺好的,增加了一些趣味性。